李师程:用民族文化打造云茶品牌

  “最近,我在考察易武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关系时,有两个新的发现:一是易武不仅可以理解为傣语‘美女蛇居住之地’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易经’和‘武庙’;二是盛世兴茶,历史上普洱府曾打造了‘普洱茶贡茶’,这是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如今,我们又逢盛世,我们完全可以用云南民族文化,打造云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特别是普洱茶的中国品牌和世界品牌。”刚给瑞典哥德堡号船长彼得·卡令船长授予“中国·瑞典普洱茶友好使者”证书的李师程会长,首次向本报记者透露他的最新发现。
 
  “云茶产业的迅猛发展,需要我们用全新的视野来关照云南的民族文化,挖掘、整理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我们民族文化的新元素,为云茶产业(包括正在兴盛的普洱茶产业)注入新的生机。”
 
  深邃的思想,从李会长平易、质朴的讲述中,如月光下甘甜的山泉,沿着历史的长河流向现实。
 
  对“易武”的重新诠释,有利于丰富普洱茶的文化文化内涵。
 
  记者:您对“易武”的重新诠释让人耳目一新,请问:您的依据是什么?
 
  李会长:有人说易武在傣语中的意思,是“美女蛇居住之地”,其物质依据是:易武有个“花蛇洞”的地名。这是近几年来人们习以为常的解释。如果只从这个角度思考,“易武”就只有傣族文化的内涵。
 
  实际上,易武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使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对“易武”进行重新诠释:“易”是“易经”的“易”,“武”是“武庙”的“武”。易武的得名与汉人大量进入种茶制茶有关,易武不仅体现了傣族文化,而且体现了更为博大精深的道家、儒家、佛家的文化。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土归流”后,六大茶山茶叶兴旺,古宗(藏族)巨商“骑马千百”去“赶茶山”,但他们还不是六大茶山的常客。入山作茶者,主要是石屏、思普、大理、楚雄等地的商人。清乾隆年间,易武茶山崛起,茶业日趋兴旺,清廷贡茶除在倚邦采办外,又让易武采尚好茶叶作贡。汉人大量进入,为易武留下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遣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汉人在易武建得最多的是“武庙”(为纪念“武圣关公”而建的庙,又叫关帝庙)。易武街、麻黑、曼秀、易比、漫撒、弯弓、曼腊、曼乃,村村有关帝庙,这在傣族地区是极为罕见的。茶人茶商信奉“武圣”的忠、义、仁、勇的高尚品格,把他作为自己立身、立德、立言的准则,并希望统治他们的官吏们能像关公那样上不愧天、下不怍民。在易武的“武圣庙”里,主殿塑的都是关公,侧大殿里塑的才是孔明和观音。“武圣庙”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集中代表。所以,将“易武”的“武”解释为“武圣”、“武庙”之“武”,是有物质依据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为了敬奉“武圣”,有庙的村寨一年要办两次庙会,办庙会当然要念经,“易经”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庙会”,易武还有“天君会”、“文会”、“花灯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以儒家文化为核心,讲忠、义、仁、善。所以,将“易武”的“易”理解为“易经”之“易”,也是有物质基础的。
 
  “易武”文化之所以不是单纯的傣族文化,其原因是:易武是六大茶山一带地主经济出现最早的地方,与倚邦相比,易武的土司势力要弱一些,易武土司制度的衰落,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历史上“普洱茶品牌”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现实基础和“茶文化”的内涵。
 
  以“易武”为一个代表来研究云南的民族文化与茶文化,其目的是希望人们在挖掘、整理传统文化时,要有创新思维。文化的创新是打造云茶品牌心不可少的“功课”。
 
  记者:您为什么说历史上云南就有闻名全国的“普洱茶品牌”?
 
  李会长:普洱茶名重天下,贡茶就是闻名全国的国优产品、普洱茶“知名品牌”。清朝康熙年间,各地进贡之茶多达13900斤,六大茶山仅以普洱茶作贡,是众多贡茶之乡中的一个。
 
  我这里想讲的是“盛世兴茶”的道理,“知名品牌”也是“盛世”的产物。为什么这样说?
 
  清朝的“康乾盛世”,由于社会稳定,加上“改土归流”的“体制改革”,以及由“桷茶制”的垄断经营向“茶引制”的凭证经营的转变(可以叫“茶产业政策调整”吧),从政治上、体制上、政策上为茶产业的兴盛创造了条件。
 
  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近年来茶产业的兴盛,也同样是在社会稳定、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及茶产业政策有力推动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盛世到来,茶产业必定会兴旺,茶文化必定会繁荣,这是一种历史趋势,我们的茶产业正在蓬勃发展,普洱茶产业特别火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所关注的是云茶品牌的打造问题。
 
  我们曾成功打造了“普洱贡茶”品牌,还有滇红品牌、滇绿品牌,可现在的情况怎样?大家可以观察和思考。
 
  品牌属于文化的范畴,品牌不是人为炒作出来的,而是靠丰富的文化积淀、强大的实力打造出来的,特别是大品牌更是如此。
 
  记者:您认为怎样才能打造出云茶的“大品牌”?
 
  李会长:云茶品牌要打民族文化品牌。现在茶文化的炒作比较肤浅。茶博会、茶艺表演等茶事活动,本质上属于形式上的茶文化“活动”。我们的“研究”显得不够,如:茶的生产方式、品饮方式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茶的特色文化研究不够,市场上有关茶文化(特别是普洱茶文化)的垃圾出版物较多,重复的东西太多。还有科技创新的问题,没有科技创新,云茶不可能持续发展,没有科技创新,云茶(包括普洱茶)也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还有组织管理的问题,要避免政出多门。
 
  研究历史文化,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研究民族文化,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强调科技创新和组织管理,也是为了打造云茶品牌。从民族茶文化研究的角度讲,“民族文化”的专题性研究,并使研究成果为云茶品牌和云茶产业服务,这是当务之急。
责编: 杨洋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