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说邓时海先生和他的作品《普洱茶》

  文/楠叶
  邓时海先生的事迹和生平在网络上和很多书刊上都有介绍,在这篇文章里我只想谈谈对邓时海先生及其作品《普洱茶》的主观印象和感觉,简评一下社会上对邓时海先生和普洱茶的一些非议,并借这篇文章解剖一下普洱茶的乱象,如有偏颇还请邓时海先生和大家原谅。
        

  可以肯定地讲,邓时海先生所写的《普洱茶》一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普洱茶的过去、现在及未来都已经、正在和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它开创了普洱茶文化的新天地,激发了人们对普洱茶的兴趣和探讨普洱茶历史文化的冲动;使很多人生活充实——以收藏和品饮普洱茶为乐趣,沉醉在普洱茶的世界而无它好;改变了许多人的事业选择——专注于普洱茶的生产、经营和研究;我们甚至还可以说邓时海先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茶叶的传统消费格局和人们对茶叶的认识,颠覆了人们过去以喝新茶为主,一般不喝老茶的习惯;间接地影响了云南省普洱市的产业布局和市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

  之所以有上述如此高度的评价,是基于“因果”的关系,我们知道“因果”是普世的哲学概念,也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假如没有邓时海先生开创性的收集、整理和总结工作,没有邓时海先生的著作《普洱茶》一书的出版,人们也许不会那么关注、喜欢和痴迷普洱茶,普洱茶的繁荣景象也许就不会出现,普洱茶的市场也许就不会有那么大,云南省普洱市的普洱茶经济也许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昌盛和成就。

  应该承认,很多人对普洱茶复杂世界的认识和兴趣是通过《普洱茶》一书开始的。当人们在书中看到那些具有中国文化特征的商号,以及由这些商号制作的不同形状、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传承至今的的神奇的普洱茶时,人们由衷的为普洱茶的历史和文化惊叹;当人们开始探索并了解那古老而又迷人的普洱老茶时,渐渐改变了茶以新为贵的传统观念;当人们品饮普洱老茶,感受着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所比喻的入口即化、舌底鸣泉、喉韵等意境时,生理舒畅,精神升华,不禁为普洱茶的奇妙特征所震撼。普洱茶也从此成为很多人最喜欢的佳茗。而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续中提出的“品老茶、藏生茶、喝熟茶”的理念,又有效地促进了普洱茶市场有序、健康的发展。

  《普洱茶》一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语言精妙、极富浪漫主义的人文色彩和情怀,一改此前中国大陆茶著作的内容表现形式、语言风格和写作手法,可读性强,读起来觉得新颖、有趣,引人入胜。

  但是,有很多学者、专家和商人却从狭隘的个人、专业领域和地域观念出发,在各种不同场合,在不同载体的大小文章中,在很多茶文化的交流活动上,总是以邓时海先生及其著作中的观点作为批判对象,表现出对邓时海先生的极大不恭和不敬。

  我曾经参加过2007年6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届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参加过在深圳等地举办的多次普洱茶文化交流活动,听到很多专家、学者在发言时总是用不礼貌的语言、不正确的逻辑和观点来讽刺和谈论邓时海先生。说什么台湾有个学气功的体育老师,居然也写普洱茶书等等。这种说法对邓时海先生是极不公平的,在文明程度如此高的现代社会,居然还有人有唯出身论的观点,实在是悲哀。秦末时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就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朱元璋、毛泽东等皆不是帝王之后,但都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而成为一国之君和领袖;很多人并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但都成为教授和学者;更多人出身贫寒,但都能成为企业家和一代富豪;跨专业而有成就者也比比皆是。英雄不问出处啊!

  通览《普洱茶》一书,可知作者邓时海先生国学底蕴深厚,其作品不论是篇章结构、还是遣词造句,都表现出很深的功底,在文章中邓时海先生大量引经据典,根据丰富的人生阅历、多年的品茶经验和对普洱茶的历史考察,写成了一部难得的普洱茶专著。可以肯定地讲,其对普洱茶的认识具有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关于品饮普洱茶的描述更是独到,读起来只让人觉得茶气荡漾、茶味浓厚、趣味无穷,历史资料的收集也相当齐全。虽然因时代资讯的局限,有些内容可能与史料不符,但少许的瑕疵并不能掩盖这本书的历史贡献,其仍不失为一部经典著作。所以邓时海先生因为职业背景著书立说而遭人非议实在令人费解。

  大凡通过《普洱茶》一书而受到启发,通过《普洱茶》一书而喜欢收藏、品饮普洱茶的人,因为在《普洱茶》一书的影响下开始饮用普洱茶而获得身心健康的人,因普洱茶的昌盛而受益的云南人、商人和学者等等,都应该对邓时海先生有感念之心才不失为高尚,认可邓时海先生的贡献才是正常的社会心理。

  在对邓时海先生的一片声讨中,在不断对《普洱茶》一书的观点和普洱茶进行解剖的过程中,普洱茶的那一点神秘、那一点浪漫、那一点美好的感觉正在渐渐失去,品饮普洱茶和探讨普洱茶文化的活动似乎越来越没有意义,市场一片茫然。
[page]

  笔者仅仅是普洱茶的爱好者,面对普洱茶的一些现象深感不解和痛心。

  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一书中,曾在描写品饮某些极品普洱老茶的感觉时,引用了“无味之味”一词。道家始祖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说:五味令人口爽;在第三十一章道:恬淡为上;在第三十五章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在第六十三章言: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清代著名茶人陆次之在品饮杭州龙井茶时曾感言:甘香如兰,幽而不冽,啜之淡然,看似无味,而饮后,感太和之气弥漫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这些语句读起来真是令人遐想,可以启迪心智。且不论二人文章中时空背景的特殊意义,但这些充满意境且美妙的关于“味”的描述是何等高的境界,而将其用来形容品饮普洱茶时的感觉又是何等巧妙啊!它将普洱茶的品饮推到了一个充满玄妙之境、蕴含禅机、富有诗意、令人想象和渴望的高度,是普洱茶的一次升华。邓时海先生这样推崇普洱茶、颂扬普洱茶理应得到普洱茶界的赞赏、认可和感谢,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用词却遭到了几个自然科学工作者的严厉批驳,他们否定“无味之味”的说法,质疑说:100多种化学成分溶解在茶汤中难道会是“无味之味”吗?确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从这些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标准来讲,他们的说法有自己的道理,但从人文哲学、从生活感受等方面来理解,“无味之味”不过是寓意淡泊人生的境界;是描述一种异于常态味道的生理感觉,是相对于酸、甜、苦、涩等经常感觉到的味道的一种区别或特别状态;是一种形容、一种想象,是极奇异、极美妙的味道的抽象。从一般意义上讲,它就好象人们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貌若天仙等词语来形容类似于西施等绝色美女一样,其只不过是形容美的一种特别,一种超俗,一种极致,一种状态。

  自然科学有自己的体系,宗教有自己的教义,哲学有自己的理论,有些(极少数)自然科学工作者用自己的专业语言和体系来谈论品茶时的人文感觉确实让人少了许多趣味,他们的语言和思维方式让我们在品饮普洱茶时的情趣和浪漫感觉荡然无存,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自然科学领域里的贡献。

  至于邓时海先生自娱在娘的肚子里就开始喝茶之说,应该展现了邓时海先生风趣和幽默的一面,或者说明了邓时海先生对普洱茶的一种真诚和挚爱,然而这番言论也遭人讽刺,真是难以理解。

  邓时海先生是老者,年近70岁,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但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在2008年发生的一件事,某著名号级茶庄的后人与邓时海先生在坊间饮茶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很小的一个事情,却被炒的沸沸杨杨,看了那篇文章以后很是可惜,觉得此号级茶庄的后人应该反省,其历史背景如此深厚,祖上的荣誉已达无上之境,理应为茶人的典范,但却忽视了“奉茶为礼尊长者!”的修为和品德要求,况且那天是邓时海先生请大家品茶。虽然探求品茶时真实和真知的感觉无可厚非,且应该提倡,但此号级茶庄后人当时的心理、语言表达方式,网上那篇文章倾向性描述的内容和针对邓时海先生的态度、语气都值得商榷。

  在这里我想另外说几段与邓时海先生无关联的话题,和大家共同探讨,以求真相和究竟。

  大家应该没有忘记2007年普洱茶市场崩盘的悲剧,究其原因虽然很复杂,但中国土产畜产云南茶叶进出口公司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其市场战略、管理的失误也是那次市场崩盘的原因之一。比如他们实施的贴牌生产策略就使市场供应量陡然倍增,从而制造了无序;贴牌时一些根本不懂工艺、不懂生产的商人无所顾忌,以劣充优,以假充真,乘机牟取暴利,严重扰乱了市场,使产品质量大幅下降。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健康的收藏市场和消费市场应该是有序的,当产品供过于求,赝品充斥,市场就必然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至于所谓投机性游资的炒作导致了普洱茶市场崩盘的说法,根本就是无稽之谈、自欺欺人,因为炒作的几个要素都不存在,最多不过是少量资金的投机,而我们了解和看到的更多的是经营性资本和投资性资本的存在。面对普洱茶市场的那种局面,我想邓时海先生、勐海茶厂和下关茶厂等很多有识之士和企业肯定都很无奈、很伤感,他们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和辛勤培植的大好市场被毁于一旦。

  另外,在普洱茶界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这是一个很形象、很有创意的说法,但有些学者却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反复的专业论证和批判,也是在“首届中国普洱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和一些普洱茶文化交流活动中,我多次听到学者、专家和业内人士从古董的概念、定义和特点来强调古董的特殊涵义,从而结论“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是不科学的说法、是炒作、是对古董的曲解、是无知的表现等等。其实“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这种说法不过是一种富有想象的比喻,是一种浪漫情怀的表现,难道宋朝大文豪苏东坡先生的“自古佳茗似佳人”也要被批评?茶怎么似人呢?

  许多年以前的茶山是多么宁静,生态环境是多么美好,应该说每一年的雨水、阳光、湿度都不同,每一棵茶树的树龄在每一年也不一样,每一款茶的制作者也可能不是同一个人,每一种茶的组合与拼配也绝对存在差异,所以不同年代的茶树长出的茶叶能一样吗?百年以前的那一片片茶能复制吗?据此而用“普洱茶是能喝的古董”的想象和语言来比喻、表现特定普洱茶的不可再生性又有什么不妥?也正是因为普洱茶所具有的这些个性和特征,才使人们每一年收藏普洱茶觉得有意义、有乐趣。我们应该从邓时海先生的《普洱茶》一书的风格中得到启发,多一点想象、多一点浪漫,多一点放松,少一点僵化、少一点教条……

  当我们在喝着末代紧茶时,是否想起那为此茶取名的人?他是那么富有想象、富有创意!当我们在喝着普洱老茶,感觉着茶气、兰香、活、滑、化等美妙境界时,是否想起那归纳总结出品茶时如此感受的智者?他是那么善于引导、善于启发!当我们在生产、经营和收藏普洱茶,享受着普洱茶为我们带来的收益和快乐时,又是否想起那些为普洱茶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的开创者?他们是多么辛勤、多么执着!

  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为社会发展作出过贡献的人,我们应该记住邓时海先生在普洱茶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发挥的作用,没有他就可能没有普洱茶现在的繁荣。

  普洱茶的世界应该尊重他——邓时海先生!

  丁俊之

  丁俊之,男,汉族,1931年11月生。

  华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教授。

  从事茶叶生产、贸易、科研、教育工作五十多年,形成了丰富而系统的普洱茶理论与实践。

  事迹简介:

  一、在教学方面:经常深入云南普洱茶产区考察研究,收集、整理普洱茶科学理论和文化。教学中,主讲《制茶学》、《普洱茶加工理论与实践》、《茶叶贸易学》”等课程。1987年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茶学专业)首先开设“普洱茶专题课”。

  二、在普洱茶学术研究成果方面:撰写和出版了大量的普洱茶论文和专著。主要有:①1993年首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论文《中国普洱茶史略及拓展产销的思路》该论文获得了“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的优秀学术论文奖”(1993—1994年度)。印度《阿萨姆评论及茶讯》6月号、7月号全文连载了这篇论文。②1997年3月参加云南澜沧召开的“第二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学术研讨会主持人之一,所撰写的《饮茶常乐长寿》选入《第二、三届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③《普洱茶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道》论文,荣获首届中国普洱茶战略联盟论坛峰会论文奖。④编著《普洱茶科普知识》一书。⑤2007年7月出版的《普洱茶经·普洱茶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在“序言”中概括为:“是一本具有很广泛内容超越传统范围的著书,很有创见”。⑥2010年10月出版的《茶说拔萃·丁俊之选集》。

  太俊林

  太俊林,男,汉族,大学文化,1974年11月生。

  现任云南普洱市永年茶业有限公司普洱茶厂董事长,

  深圳市永年太和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事迹简介:

  太俊林董事长1995年从事普洱茶出口销售业务。1999年,联合友人创办昌泰茶行,在易武地区大规模收购乔木古树茶,加工“易昌号”系列饼茶,奠定了易武茶在新生代普洱茶界的领先地位。2000年,延续对古董茶的进一步研究及探索,在易武率先大规模采用石模、古法压制饼茶,同时,又对古六大茶山资料进行整理、挖掘,开发了一系列名山、正山茶。太俊林积极学习探索香港的普洱茶仓储经验,在深圳创建了专业普洱茶陈放仓库及永年陈放模式,形成独特的仓储陈化风格和永年口味,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市场,于2006年创造了袋泡紧压茶---普克(PuerhKiss)。

  太俊林自1998年起,积极帮助辅导深圳一批茶叶店进行普洱茶专业销售;2002年,配合央视将易武、倚邦老街及古法石模压制普洱茶第一次系统向世人展示;2003年在南海举办全国第一个普洱茶专业展览及普洱茶文化推广周;2005年,在深圳举办“深圳普洱茶文化周”;2006年,成功举办第一届“百年经典普洱茶品鉴会”第一次在云南向世人展示了百年古董茶的风采。

责编: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