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歌唱家何纪光与古丈毛尖茶

  已故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湘西古丈县古阳镇小河人,自幼受民歌熏陶,是该县业余汉剧团一名小演员,师从严汝君。1952年冬,在古丈县城举行的文艺晚会上,以一曲《王大妈要和平》的演唱赢得了全场掌声。得到县长奖励:一支金星钢笔和一个口琴。
 
  1953年,湖南省歌舞团到古丈招生,何纪光被当场录取,辞别古丈茶城,下酉水过沅江入洞庭,大步流星地向艺术殿堂走去。在省歌舞团,他深入三湘四水,学会了汉、苗、瑶、侗、土家等各族民歌唱腔。1965年参加全国音乐周,领唱《澧水船夫号子》,初露光芒。
 
  1962年,何纪光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通过深造,何纪光才华彰显,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从而使他在民族演唱艺术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1980年,何纪光再次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他作曲并演唱的《回苗山》,其韵味其情趣令人心醉,如饮浓烈的包谷酒如喝古丈的毛尖茶。湘西苗寨风物、人情洋溢于生动优美的旋律之中,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演唱,高亢而悠远的歌调,产生了“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艺术威力。他作词作曲的《思念》,虽问世旷久,然从审美的角度聆听,令人顿觉歌唱家写的歌,有种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理性感悟,完完全全是心灵的音响自然流露,不存丝毫匠意,可谓是“唱”出来的而不是“作”出来的歌。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何纪光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两首湘韵醇浓的歌曲轰动乐坛,风靡全国。从而让他极具金属般色彩和英雄气质的高腔音色,在我国民族声乐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1965年,何纪光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深入三湘四水,遍访省内著名艺人和民间歌手,涉猎了全国民族民间音乐,掌握了地方戏曲和民歌的艺术特色。
 
  1983年,何纪光随文化部表演艺术团赴香港演出,轰动港岛,各家报纸纷纷载文惊叹:“何纪光是中国歌坛一绝。”
 
  1988年何纪光随湖南省艺术团赴日访问演出,声震异域扶桑,他自编自唱的《应山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5年5月,他应邀首次赴台参加“歌颂流芳古到今”音乐作品演唱会,在孙中山纪念馆高唱《祖国颂》、《蜀道难》等浸透炎黄子孙拳拳爱国之情的歌曲,展示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情,在观众如潮的掌声中,找到了海峡两岸人民感情的契合点。
 
  何纪光在歌坛上奋斗了四十多个春秋,他演唱了《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济公》等为国内外广大听众所喜爱的歌曲。2002年9月19日凌晨,因心肌梗塞,于长沙去世。曾为同事的作家水运宪称其是“在云端上唱歌的人”。
 
  何纪光成名不忘茶乡父老的关心和培育,多次回湘西为各族人民演唱。1985年,他随王品素教授及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来吉首讲学、演出,其后又专程赶回吉首,参加建州30周年大庆电视艺术片的拍摄。1988年,何纪光回古丈县,配合湖南省电视台拍摄反映其艺术生涯的《那山·那水·那歌》音乐专题片,放声高歌《回苗山》等10首新歌,倾诉一位游子眷恋茶乡之情。
 
  何纪光平生嗜茶,自称“茶鬼”,古丈毛尖是他家用于馈赠朋友的必备饮品。在湖南省茶科所、东山峰茶场、安仁县豪峰评茶会、湖南省茶叶学会衡阳年会上,都有过他的“茶叶”和“鱼米”歌声,他与湖南茶叶界朋友结下了深厚的情缘。何纪光病故后,亲属遵其遗嘱,骨灰还葬古丈大观山茶山上,算是为茶乡最后的歌唱。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