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编者按】邹家驹先生在茶业复兴共同体教育项目丽江游学中讲到此处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这不但是颠覆了茶业史上的认知,甚至对中国绘画艺术史的固有理解都提出了挑战,唐代画家阎立本的画,将艺术的故事打开了新的路径。而茶业历史是否需要重新去梳理,是所望于茶史学者斟酌。

  参观四川遂宁宋瓷博物馆,迎面一幅阎立本描绘茶事的画作,说明是三个字《斗茶图》。一直以来,茶界将阎立本这幅画表现的场面解释为斗茶活动。这种认识根深蒂固且从未被质疑过,传播的概念符号近乎固化了。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遂宁文化圈请我吃火锅,听我讲茶,我解释阎立本的画描述的是唐代早期流行的一种走动贩卖茶水方式,并不是一场斗茶赛事。席间,宋瓷博物馆何瀛中馆长来了并被安排与我相邻而坐。

  听我的话题,他说他也一直怀疑这不是一幅斗茶图。他的怀疑是从几个动作,特别是只手握几个茶碗开始的。他坦诚说他不是研究茶叶的,疑惑之处不大说得清楚。

  唐时,茶叶制作过程中的揉捻技术尚未出现,茶叶还不可能冲泡成饮,人们只能通过烹煎,利用沸水震破茶叶细胞获取茶汁。旧时烹煎茶叶前还有一个习惯,用炭火在陶罐内将茶叶烤香。

  较为复杂的茶饮备制过程和较高的茶叶价格给走卖茶水提供了市场可能。揉捻问世,中国茶饮进入冲泡时代,方便性大大提高了,走卖茶水的方式渐渐消失。

  前些年去韩国讲课,校方安排我参观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佛家居所——明珠寺。我在寺里发现一本400多年前刊印并传到韩国的唐代著名画家、总章元年(668)以司平太常伯拜右相的阎立本所画的饮茶图。

  阎立本善画人物、车马、台阁,他的绘画,线条刚劲有力,神采如生,色彩古雅沉着,人物神态刻画细致,其作品倍受当世推重,被同时代人列为“神品”。

  阎立本之神,神在他考虑到后人无法从个体平面画像中理解画中人的行为内容,因而以若干个个体的不同姿态和动作来表现一个立体或连续的行为过程,表达今天的影视手段才能够表达的内容。

  左边一个个体在用火钳整理火炭,右边一个个体在用毛巾搽碗,有的在行走揽客,有的在等候茶客问津,有的在冲茶,有的在饮用。集合个体的不同形态,起到了一个连续动画的效果。

  一个走动贩卖茶水的活动过程栩栩如生地展现于后人的眼帘,后人才会得以知道一千三百多年前人们是如何推销茶叶的。阎立本匠心作画,意欲通过画作传递茶叶历史信息。令阎立本没有想到的是,后人将他的个体集合表现手法误读为吃饱喝足后的“斗茶”。

  不管《斗茶图》是如何定名的,从阎立本画作的内容和形式来看,其本意是要让后人知道一段茶叶的历史。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中外许多作家著书立说,强调唐代茶叶饮用只存在于士大夫阶层。阎立本生活在唐初,他的画作明明白白告诉我们:一千三百年前茶叶已经走向民间。

  还有一个佐证。唐初除走动贩卖茶水方式外,还有固定售卖点。阎立本的另外一幅画描绘了固定售卖情形。提壶执碗的小孩不会是跑去斗茶吧?

  唐代流行的茶水走卖方式传入了阿拉伯世界,当然也有固定销售点。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印度人至今还在走动贩卖茶水。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邹家驹专栏:重解《斗茶图》「学术创新」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