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茶人”郭金钢的故事

  4月1日上午,走进市区这家陈设别具一格的茶文化体验馆——“恒善堂”,一股幽深的茶香就会扑面而来,推开门的那一刹,迎面而来和我们“打招呼”的是标有“柴米油盐酱醋茶”字样的七个装满茶叶的大缸,溢满的缸里尽情地散发着普洱茶叶诱人的清香。沉浸在芳气四溢的茶杯中,漫步在琳琅满目的茶具柜前,记者一度被一种浓烈的茶文化气息所围拢,整个馆内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茶叶清香,让人精神为之一爽,而营造了这种让人流连忘返氛围的,是一位痴迷于中国茶文化的年轻商人——郭金钢。
 
  今年44岁的郭金钢出生在古城临汾,多年来在商海打拼的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业界已小有名气。
 
  2011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郭金钢和朋友来到了广州的一个茶文化博览会,精致的不锈钢茶盘、紫砂壶和从全国各地产茶名地带来的茶叶,吸引着郭金钢的眼球,而与经销商之间的谈话,也因浓郁的茶叶、考究的茶具和讲究的茶艺而情趣盎然。“那一刻,我简直‘失控’了,虽然从小到大都喜欢喝茶,但一直都不懂得怎样品茶……”索性,郭金刚一股脑儿将喜欢的茶叶都“搬”回了家。“你看,这些就是当时从展览会上带回来的。”郭金钢指着对面展架上的茶对记者说。
 
  从那以后,郭金钢的“失控”一发不可收拾,一有闲暇时间,他便沿着茶叶生产地“旅游”。在每去一处之前,他总会提前进行大量“备课”,对当地的茶叶背景进行深入了解,虚心向当地茶农“恶补”茶叶知识。于是,本不谙茶道的郭金钢,一度燃烧起了对茶文化的迷恋,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有关茶的知识,也结识了很多种茶、制茶和卖茶的朋友。
 
  以茶会友中恋上“普洱”
 
  以茶会友,逐渐成为郭金钢“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13年1月4日临汾市茶文化促进会的成立,“爱茶一生一世”的共同理想也再次燃烧着郭金钢对茶文化本就热情的心。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在临汾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杨玉龙、常务副会长李占德的影响下,郭金钢感悟到品茗聊天乃人生一大乐趣,而喝过许多茶类的郭金钢也慢慢地喜欢上了普洱茶。从此,如何去打造一家既蕴含中华文化,又格调高雅的新派“茶艺馆”,为茶友们提供一个专业的体验会所的想法,开始在郭金钢的心中酝酿开来。
 
  在经过一番紧锣密鼓的准备后,2013年12月14日,一个处处洋溢着古典风韵的茶文化体验馆在郭金钢历时8个月的设计、监督下,新鲜出炉了。
 
  郭金钢将它取名为“恒善堂”,即恒守茶道,善结壶缘,堂聚文人。
 
  无论是刚进门时看到的木楼梯(专门从云南布朗族乡收回来的吊脚楼拆制而成),亦或是每个房间里的形象墙,配着混有茶叶的白灰粗加工坯体墙面,再到每个房间里从各地搜集而来的散发着古旧气息的老式家具,角落里装饰的小点缀,无不体现着郭金钢的用心,而郭金钢则将自己自誉为“搬运工”,这一说法大大增加了记者的疑惑。
 
  “其实,我只是把从云南布朗族乡收回来的吊脚楼都尽力保持原貌,按设计需求稍加修改,你看,那个用玻璃罩着的是吊脚楼的瓦,是从云南的老农家里收回来的,据说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再不保护就毁掉了……”古香古色、宁静优雅,始终贯穿着整个房间的装饰主线,大有“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美妙感觉。
 
  考察走访中大开“茶”界
 
  “普洱茶是一种特殊的饮料。中国其他的名茶都要讲求品质的新鲜。而对于普洱茶来说,越陈越香是形容它最贴切的名言。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通常把茶列入解渴用的生活必需品,我把它列入‘琴棋书画诗曲茶’,把茶的功能演绎到雅俗共赏的精神层面上,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愉悦和精神的净化。”这是郭金钢对“茶”功能的新的通俗解释。因为,他认为,在紧张、喧嚣的都市里,总会有人想要寻找一方清净之地——商务会谈、品茗会友、聊天休闲放松心情。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在近代,人们为了能早一些喝到成熟的普洱茶,就发明了一种称之为“渥堆”的加工技术。把晒青的毛茶堆成一定的厚度,人为地创造出后发酵时所需要的湿度与温度环境。这样经过若干天堆积发酵之后,茶叶的色泽就由青转褐,特殊的陈香与醇厚的滋味也产生了。现在的人们通常把经过渥堆发酵的普洱茶称作“熟茶”。然而对普洱茶来说,无论是从生茶自然陈化变成的老茶,还是曾被人工催化了其发酵过程的熟茶,评判品质时的标准,依然是越陈越香。
 
  闲暇之余,郭金钢总会利用一切时间积极充实和丰富自己。他博览茶书,刻苦学习了解关于茶的知识,学习茶道、茶艺;他行万里路,到云南、江浙、福建等茶产地考察,了解茶叶的种植、制作以及当地茶馆的特色;他到宜兴观摩紫砂壶的工艺、技巧和流程。
 
  “理论结合实践,通过实地了解茶叶的生长过程,生活环境,我感到视野开阔了,呈现在眼前的‘茶’的天地也更加宽广了。”此刻的郭金钢,眼神里流露着坚定。
 
  寒夜客来茶当酒。郭金钢也喜欢这样的自得其乐。有时他会约上三两知己一起喝茶,谈天说地,畅所欲言;有时也会和家人欢聚一堂共饮,体验另一番滋味。“其实这样喝茶,不是为了单纯品赏,更多的是图那份热闹,朋友相逢的喜悦,家人团聚的温馨。饮茶之乐,其乐无穷。品茶的过程让我学会了如何耐得住寂寞,如何经受得起评头论足。”郭金钢说。
 
  “茶静酒喧,喝茶有益健康、品茶颐养心情,欣赏茶艺术品可提升文化素养。我很幸运自己现在所从事的这份事业,我将为之奋斗。”回首往昔,展望未来,郭金钢欣慰地说。
 
  茶的由来
 
  “荼”、茶”二字之转变。
 
  《九经》无茶字,或疑古时无茶,不知《九经》亦无灯字,古用烛以为灯。于是无茶字,非真无茶,乃用荼以为茶也。不独《九经》无茶字,班马字类》中根本无茶字。至唐始妄减荼字一画,以为茶字,而荼之读音亦变。荼,初音同都切,读若徒,诗所谓“谁谓荼苦”是也。东汉以下,音宅加切,读若磋;六朝梁以下,始变读音。唐陆羽著《茶经》,虽用茶字,然唐岱岳观王圆题名碑,犹两见荼字,足见唐人尚未全用茶字。(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卷一)只可谓荼之音读,至梁始变,茶之体制,至唐始改而已。(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的萌芽,始发于汉代,古汉印中,有些“荼”字已减去一笔,成为“茶”字之形了。不仅字形,茶”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如现在湖南省的茶陵,西汉时曾是刘欣的领地,俗称“荼”王城,是当时长沙国13个属县之一,称为“荼”陵县。在《汉书·地理志》中,荼”陵的“荼”,颜师古注为:音弋奢反,又音丈加反。这个反切注音,就是现在“茶”字的读音。
 
  从这个现象看,茶”字读音的确立,要早于“茶”字字形的确立。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而在语言和文字上也是异态纷呈,对同一物有多种称呼,对同一称呼又有多种写法。代表茶字的还有茗字。
 
  在古代史料中,有关茶的名称很多,到了中唐时,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后来,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茶”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直至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关于食茶的记载,而且随产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
 
  茶的广泛普及但是也可以考证,茶在社会中各阶层被广泛普及品饮,大致还是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所以宋代有诗云“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也就是说,茶发现以后,有一千年以上的时间并不为大众所熟知。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