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县实现茶叶农业总产量1.71万吨

  最近几年,云县给外界的印象是“云酒之乡”。其实,云县的茶叶出名在前,也因此验证了民间那句俗话:“茶酒不分家”。据统计,去年云县共有茶园面积20.53万亩,处全市第3位;实现茶叶农业总产量1.71万吨,居全市第2位;实现茶业综合产值13.77亿元,全市排名第3位。全县44.36万城乡人口,涉及从事茶叶种植、加工、购销和服务的达23.7万人,占总人口的50%以上,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达2167元。这些茶业数字的背后,汇聚着当地丰富的种质资源、厚实的文化底蕴以及灵活的市场经营。
 
  有关资料显示,云县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对此,记者于孟夏时节乘车深入大朝山西镇菖蒲塘、纸山箐和漫湾镇白莺山进行实地采访,所到之处都可见到古茶树。菖蒲塘村糯伍组村民罗成清说:“我家两棵大茶树被董老板以6万元租了5年,去年他仅鲜叶每市斤就卖得550元,收入达7万多元。现在离租期还有3年,我家出6万元想把采摘权收回来,但董老板不同意。”从罗成清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古树茶越来越值钱是既成事实。接下来,记者在纸山箐村了解到村民只采大树茶不采小树茶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县茶办主任左成林告诉记者:“全县有茶组植物4个系6个茶种1个未定种,其中大苞茶种为特有种;有野生古茶树群落4.24万亩,百年以上栽培古茶园7.65万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莺山古茶园。”白莺山古茶园海拔1800米至2300米,涵盖漫湾镇白莺山和核桃林两个村委会25个村民小组,在1.24万亩的林地、耕地、山地、田边和村落间,分布有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型古茶树184万株,品种有当地茶农所称的本山茶、黑条子茶和柳叶茶等12个种类,被美、日、法、韩等国专家评价为:目前为止发现的可以看到茶树栽培驯化历史进程和品种最多样化的古茶园;不仅是茶树种质资源宝库,还是研究茶树起源演化的天然实验室。记者在白莺山熊家组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古树茶树径比糯伍组古树茶要大得多,其中罗肖家的二嘎子古茶树被省级专家认定在1800年以上,这棵大茶树每市斤鲜叶价格为400元,今年春茶单株收入超过7万元。
 
  产业为根,文化为魂。在云县茶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两个名人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和清朝进士杨国翰。据说,徐霞客经神舟渡到白莺山时,品饮当地本山茶后誉其为“太华茶”。1639年8月初,徐霞客在游记中写到:“小憩门阁中,月色正午,凉风悠然,僧渝茗为供。”这一记述,为后人考究云县的茶叶种植、交易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史料依据。另一位名人是杨国翰,云县大寨梨园村人。杨国翰与娜罕茶留有这样一段佳话:1826年,杨国翰回故里接母亲到浙江海盐侍奉,因其母好饮家乡茶,杨国翰就遍托乡亲,尽选家乡好茶孝敬母亲。后来,他选定了一种名扬乡里的“娜罕春茶”供其母饮用,并请乡人每年春末送该茶饼至任上。1828年,道光皇帝在北京召见杨国翰,杨国翰就献上娜罕茶饼。但是皇帝多的是上佳名茶,对杨国翰献的茶饼随便置之,不屑一顾。一日早朝议政后,道光皇帝偶然想起杨国翰献的娜罕春茶,就与当时在旁的林则徐一起品味此茶。一杯下肚顿觉幽兰沁脾,神清气爽,一扫困倦,心下甚喜。看那茶汤却清清淡淡的,随口说:“这杨国翰献的茶,颜色虽然浅淡,却令齿颊生香,回味甘醇。”林则徐当即回答:“回皇上,这就叫君子之交淡如水啊。”道光帝听后哈哈大笑,连连称好。遂将此茶封为贡茶,并作为御前议政大臣的例茶。
 
  一个产业,有“根”、有“魂”至关重要,但其效益却体现在经营上。临沧兴诚古树茶庄园位于大朝山西镇菖蒲塘村红豆山村民小组,庄园建设占地面积30.5亩,基地600多亩,项目计划总投资10500万元,其中建筑工程投资750万元。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50万元,其中高端古树茶基地产权取得投资7000万元,设备购置200万元,其他2550万元。企业有固定员工38人,下设有茶叶初制所3个。去年生产茶叶55吨,实现产值2200万元,茶叶平均价格每公斤400元。公司法定代表人严星程说:“今年茶价虽然总体上不如去年,但我们在年内计划做60吨茶。因为这些古树茶并不愁卖,要想买到这里的‘邦糯岩茶’等品牌必须事先预订,我们的经营理念是‘坐等收钱’。”夏天来临,全市大宗茶叶营销本应转入淡季,而云县城新兴街茶叶市场却十分热闹。茶叶经营老板严文典刚接到西藏茶友的一笔35吨货单,对方要求以最快的时间收购最便宜的晒青茶。“现在的行情是每公斤12元至14元,绝大多数是老百姓自己做出来并在山街上售卖的。”严文典说,“云县的茶叶交易特别活跃,临沧不同价位的茶叶都会在这里流通。以5月16日为例,从新兴街拉出的茶叶共有10多车,虽然车型不一,但平均每车至少应在10吨以上,当天这儿的茶叶成交量超过100吨。”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