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产业正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道路

  4月14日,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魅力彩云南特色云系列”第三场“人文云茶篇”新闻发布会上,省农业厅副厅长王平华介绍,2014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达595万亩、总产量33.52万吨、综合产值371亿元,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综合产值居全国第三位,其中普洱茶产值首次突破100亿元,达到101.3亿元。最新一组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茶叶出口(含转口)近3万吨,创汇近1亿美元。这一组组数据背后,是云南茶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那么,云茶产业发展新模式是什么呢?
 
  生态有机之路提升品质
 
  2007年,普洱茶市场价格出现剧烈震荡,影响延续多年,让茶区、茶农、茶企看到,以什么样的思维来培育产业至关重要,建设符合现代人生态环保理念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高产生态茶园是云茶的必由之路。
 
  在普洱市副市长杨卫东看来,普洱茶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原料生产是首位。2010年以来,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同时制定《普洱市茶园施用农药化肥目录》,按照“绿色、生态、有机”标准生产茶叶,并建立可追溯机制。2014年,完成有机茶园转换10.9万亩,累计有机茶园达20余万亩。茶叶的好品质,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14年底,普洱市生态茶园总面积157.4万亩,实现总产值107.52亿元。
 
  “高山云雾出好茶”,西双版纳州副州长唐家华认为,西双版纳生态环境优越,为有机茶、绿色食品茶、无公害茶生产奠定了优越的自然环境。2014年全州茶园总面积达87.64万亩,其中,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3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8万多亩,为生态茶园规模化建设提供了先决条件。2014年西双版纳州建设生态茶园18.22万亩,在茶地套种各种珍贵树种和经济林木204.65万株,有效改善了茶园生态系统。
 
  “全省产值超1000万元的茶企有170多家,超亿元的茶企20多家。”王平华介绍,2014年,全省创建高优生态茶园1.77万亩、绿色防控25万亩、无公害茶园达520万亩,有机茶园达39.2万亩,“三品一标”(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园达190万亩。在不断提升高优生态茶园比例的同时,我省于2014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云南省有机茶生产技术规范》,进一步提高云南有机茶发展水平。目前,云南已打造出班章、冰岛、景迈山、昔归等一批“名山古树茶”。
 
  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传统经营模式与茶行业渐行渐远,产品质量是消费者选择购买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市场趋势迫使茶企必须突破固有思维,创新生产销售模式。
 
  “云南茶产业正从一产独优逐步迈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道路。力争到2020年,全省茶叶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左右,高优茶园面积达到70%以上,茶叶产量稳定在35万吨,综合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王平华认为,未来在云南茶产业发展上,将通过基地建设、品质建设、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等方面,加快云南茶产业融合发展步伐,把云南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文化中心。
 
  目前,普洱市已建成一批以柏联茶庄园为代表的茶庄园;而西双版纳将依托普洱茶原料基地优势,打造“中国普洱茶第一县——勐海县”、“中国贡茶第一镇——易武镇”、“中国茶叶第一乡——大渡岗乡”;临沧市是全国最大的红茶生产基地,将按照不同地域的茶山来打造品牌,走出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滇红集团将利用5至10年时间,打造集种植、生产、加工、旅游、养生为一体的产权式茶叶庄园100个,推动滇红茶产业发展。
 
  “通过融合发展,将茶产业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产、研、销、休闲旅游等全方位的整合,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业内人士认为,只有通过不断融合,才能使茶产业焕发生机,具有持续发展动力。
 
  企业寻求突破,除了树立品牌外,“模式”至关重要。王平华介绍,我省茶叶市场营销网络覆盖国内各省(市、区),据初步统计,全国有2万多个云茶代理店、经销点,营销人员达3—4万人,同时,大益、滇红、澜沧古茶等茶企步入国际市场。王平华认为,在未来的发展中,云南茶产业将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发挥交易市场和物联网优势,以扶持建设云茶交易中心、茶叶批发市场、茶城、网上商城为重点,打造“实体+网店”的线上线下云茶流通平台,并通过在云茶销区举办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规模推介会、品鉴会,扩大云茶市场份额和产品覆盖范围。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