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凤山镇打造生态茶园金名片,2015年末茶叶产业收入已达2.2亿元

  凤山镇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茶园建设,打造了茶叶强镇生态茶园金名片。
 
  依托悠久实力做后盾,打造茶叶强镇生态茶园金名片。凤山是世界著名“滇红”茶的发源地。早在1639年(明崇祯年间),凤山太华茶就见于《徐霞客游记》;清朝末年,太守琦璘倡导民间大量种茶;1939年,冯绍裘创建了顺宁茶厂,成功试制滇红茶,传承至今始终驰名茶叶界,成为“世界滇红之乡”和滇红的原产地。
 
  如今,凤山全镇共有茶园面积7.7万亩,建成茶叶专业村6个,茶农16000多户,2015年末茶叶产业收入2.2亿元,比2010年增99.3%,年均增长14.8%。茶叶产业综合效益明显提升,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城镇农产品加工工业的重要原料保障、县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天然绿色屏障。
 
  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资本为纽带,以改革为动力,依靠科技,建高优基地,创名牌产品,不断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水平和市场化程度,逐步走上效益型可持续发展途径”的发展思路。2002年以来,镇党委、政府积极抓住了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进行了产业结构大调整,把适合种植茶叶的大部分农田、耕地都改为茶园,主要品种有云抗10号、清水3号、凤3号、凤9号、香归银毫、梅占等,茶园种植严格按照高优生态茶园的技术标准,共建成高优生态茶园42841亩。
 
  理顺管理体制,强化产业管理。认真采取“一优化、二清洁、三推广”茶叶管护措施,禁止使用剧毒高残留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积极稳妥地进行新型生态肥料、生物农药的示范、推广和应用,积极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确保茶园无污染。抓实“森林凤山”建设,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优化茶园自然生态环境;采用公司+村委会+农户联保机制规范茶农化肥农药使用,根据地块实际情况,采用10—20户农户联保。
 
  如果该地块内有一户农户使用剧毒高残留化肥、农药、除草剂,茶叶加工企业将拒绝收购该地块所有农户的茶叶,实现农户相互监督;建立基层监管机制,由小组长兼任茶园管理员,龙头企业出资,对管理人员给予适当补贴;在茶园相对连片,合适的位置安装了20台太阳能杀虫灯,覆盖茶园2000多亩,实现无害化杀虫;对4000亩茶园进行了诱虫板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杀虫效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措施,引导、培训茶农因树制宜,适时搞好茶园的施肥、修剪、耕锄等茶园管理工作;对难管理、效益差的老茶园进行合理换植,对植株较少、土地资源浪费的老茶园进行重新开梯补植或换植;加强老茶园的植保工作,对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茶根裸露的茶园动员群众补植覆荫树,营造防护林,把茶园的土壤管理与茶树树体管理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加大新科技的引进,积极推广机采机剪。
 
  通过采取以上这些茶园发展与管理措施,实现了茶叶产业提质增效,2002年以前全镇的茶叶单产仅30公斤,近年茶叶单产达到了128公斤。
 
  创新经营机制,加大招商力度,联动推进产业发展。镇党委、政府为让已建成的茶园基地充分发挥效益,让全镇茶农增收,得到更大的实惠,针对原有茶叶加工企业设备陈旧,不适应现有茶园基地和当今茶业发展需求的问题,积极引进茶叶加工企业,并做好征地拆迁工作,服务县城茶叶企业项目落地,积极倡导“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不仅盘活了原有茶叶初制所的资产,而且有效解决了农民茶叶销售难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形成了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局面。
 
  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推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镇党委、政府将生态茶园建设列入国家退耕还林项目,让茶农享受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每亩茶园每年补助125元;积极争取茶园水浇项目,争取了700多万元项目资金,实施了安石村、平村松毛山茶园水浇项目;做好古茶庄园培育工作,对放养的大茶树,政府每年每株给予补助5元;对茶叶加工企业给予创业贷款、微型企业扶持等政策扶持。
 
  生态茶园建设综合效益获丰收。全镇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生态效益明显,全镇的绿地率明显增加,几乎所有地块都有植被覆盖,全镇森林覆盖率达76%以上,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县城所在地,为凤庆县城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经济效益明显,2015年,全镇茶叶产业总产值达2.2亿元,农民人均茶叶收入接近4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左右,人民群众切切实实从茶叶发展中得到了实惠。社会效益显著,通过产业发展,全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镇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清水河村正在实施),村组道路硬化率达6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通过建设美丽家园,全镇58%的农户都建起了砖混结构的特色民居房。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