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茶产业成果丰硕,“十二五”末,茶叶综合产值达80.03亿元

  “十二五”期间,临沧市茶叶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等战略机遇,抓基地、扶龙头、拓市场、创品牌,全市茶叶产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优质基地规模不断壮大。“十二五”末,全市茶园总面积139.2万亩,较“十一五”末的128.4万亩增10.8万亩,增长8.4%;全市通过无公害认证的茶园80万亩,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认证的茶园各12万亩。沧源碧丽源忙摆茶园成为全国首个获得雨林联盟认证的茶园。茶农和企业逐步形成了通过认证,强化基地管理,保证茶叶品质的共识,茶叶质量安全及其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茶叶产量大幅提升。“十二五”末,全市毛茶产量11.3万吨,约占全国的5%,红茶产量3.75万吨,约占全省的60%、占全国的15%;普洱茶原料晒青毛茶6.4万吨,约占全国的35%。毛茶产量较“十一五”末的5.9万吨增长5.4万吨,增幅91.5%;成品茶产量6.5万吨,较“十一五”末的3.5万吨增长3万吨,增幅85.7%;全市茶叶精制加工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红茶生产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形成了以红茶、普洱茶生产为主的格局。


  产业效益、茶农收入大幅增长。“十二五”末,全市茶叶综合产值80.03亿元(农业产值29.49亿元,工业产值40.52亿元,服务业产值10.02亿元),工农业产值70.01亿元,较“十一五”末的18.35亿元(农业产值8.55亿元,工业产值9.8亿元)增加51.66亿元,增长281.5%;160万茶农人均来自茶叶的收入1843元,较“十一五”末的534元增1309元,增幅245%。


  产业新型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末,全市有茶叶初制所1875所,获生产许可证的茶叶加工企业185户,有CTC红碎茶生产线30条,工夫红茶清洁化生产线3条,茶叶综合加工能力超过15万吨,企业集群初具规模。同时,集商业、物流、加工、仓储、孵化等生产要素为一体,功能配套、产业链长的产业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市首个以茶命名的凤庆县滇红生态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并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筹建“全国滇红茶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双江冰岛茶生态文化产业园正在规划,永德普洱熟茶加工区已具雏形。


  品牌打造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我市获得“中国红茶之都”、“2014中国最具茶文化魅力城市”荣誉称号,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中国农业部认定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滇红茶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凤庆香竹箐茶王被成功录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古茶树。凤、勐库、龙润、澜沧江、三宁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凤牌滇红茶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凤庆滇红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全市获认定的茶叶类云南省著名商标33件,云南省名牌产品10只,与“十一五”末的16件、5只相比均增加了1倍。


  市场营销、重大茶事活动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以会展为平台,坚持“走出去”营销,以市政府、市茶办和市茶叶商协会组团的形式,组织市内重点企业到昆明、广州、深圳、大连、西安、济南、乌鲁木齐、北京、上海等国内茶叶主销区开展市场营销,拓展市场,扩大销售。另一方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云南省茶叶流通协会等协会组织合作,先后举办了2015北京国际茶业展、中华茶商临沧行、中国书画名家茶山行等系列重大茶事活动,多层次、多方面地向天下茶人展示临沧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成就和巨大潜力,提升了临沧“天下茶尊”和“红茶之都”的知名度。


  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十二五”期间,全市茶叶产业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00多个,项目协议资金145.38亿元,到位资金64.13亿元,较“十一五”期间招商落地的近10亿元资金增加54.13亿元,增幅541.3%,极大地拉动了产业发展。


  对外合作取得重大进展。一是推进与国际雨林联盟的战略合作,推进我市茶园雨林认证,帮助企业打好与国际接轨的基础,全市现已有4户企业4万多亩茶园基地通过雨林认证。二是推进与云南白药集团的战略合作,企业落地凤庆县,推出了“红瑞徕”品牌,成为了国内高端红茶生产的领先企业,同时,投资2.6亿元建成了天颐茶源茶庄。三是推进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合作,与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北京成功举办了“2015北京国际茶业展、2015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中国临沧·天下茶尊’茶业推介会”。


  依托以上优势,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科学谋划,提出建设“红茶之都”,打造“天下茶尊”,将红茶产业做到“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到2020年,全市茶叶产量达15万吨,实现茶业综合产值15亿元,其中,红茶产量达5万吨,红茶综合产值达50亿元的发展目标。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