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叶与电子商务说起

从茶叶与电子商务说起

  前些天一个同学从广州芳村来店里喝茶,是我之前一起在芳村工作的同事。我跟老师与他一起谈起目前电子商务与茶叶的契合度与影响。目前在芳村市场像我同学在参加过实体店销售并一定经验,再自己出来做,以淘宝店为基础的网络茶叶销售,有一定的群体。在这种尽量不占资金的前提下进行营销,需要的是与货主或厂方的高度沟通与联系,就以普洱而论,每有新茶出现,可能不会是云南方面的网络销售把茶品放上网络,而是广州网络茶商最先把茶品放上网络供各地茶友购买。而且在价格上相对于一些茶店的零售价格更优惠,这是因为网店的成本低。但是因为网络开店门槛低,让一些投机份子看到机会,低价倾销劣质茶品,还有食品类商品在运输途中受到各地天气的影响可能产品的霉变,这两点也是目前网络茶商的信誉危机所在。

  目前就单以普洱论,云南与芳村各有一家专做网络销售的网店,规模之大,较一般实体店业务量更为庞大。相信有一定网购经历的茶友都知道这二家店,云南的网店较早起步,离我稍远,没有接触了解。芳村的就有去到其公司参加学习,公司运营模式,与传统茶业模式稍有不同,有人手在芳村市场找货,因其平台大,许多厂家经销商很乐意与之接触合作后期茶品推广,但前期一般不喜爱,因此类平台在网上都打价格战,茶品一开始就低价会让实体店经销商的渠道滞销。所以网络茶商让厂方与实体茶商又爱又恨的地方就在这里,既能与全球茶友零距离交流交易,但其低成本的门槛让一些行业规则无效化,冲击着茶叶实体店铺。

  如今的普洱厂家开始设定网上价格,如实力不足如二大家网络茶商的所谓小网络茶商(夫妻档口、无店个体、新入市年轻网商)必须遵从,否则有可能出现不供货现象,即有钱也不供货,此处可见部分茶厂有专业营销水平与资金在运作市场,才出现有钱也不赚的行情。再者,可以看到传统茶业跟网络销售渠道,在芳村这个全国最大的茶叶里,经过数年摸索出的适应性。跟老师探讨这类茶业态,发现颇有类似普洱第一品牌的全国实体营销模式,必须缴押金成为某区域经销,遵从厂方价格和装修要求的规定。从源头把控一切,出现厂强商弱。

  厂强商弱

  厂强商弱,这个现象在目前茶叶界里可以理解为:茶农强,茶商弱。这需要有产品标准化的前提下,如电器产品的标准化,厂家只需要按照市场公认的性能指标,以规模化的低价供应市场,由消费者选择即可。但是茶叶不是这样,茶叶是一种大自然赠与的饮料,由每年的大气候、每时的天气、各地不同的土壤、制茶工艺等影响,有着千差万别,所以才有它的差异性,才有在喝不同茶品时的口感体会。在厂家强到只提供茶品,商家弱到无法将直接面对茶友时所知道的市场需求提供给厂家的情况下,厂家与市场需求渐行渐远,产生的两极化,也是目前茶业市场出现的一种业态。

  以前国营市场,统一调拨茶叶,各地有专门制茶厂在提供茶品,基本是茶厂提供什么质量,市场接受什么质量。但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现在的市场经济跟以前计划经济不同,以前茶友没有现在如此强的消费能力和对茶品的品鉴能力,但部分茶厂依然保持国营时代的风格,也是目前的茶界现象之一。当然除了保持国营风格,还有一种现象是“品牌”。看到许多洋品牌对产品的附加值,许多国字标的厂家也对这个品牌,兴趣颇厚。按理,国字标占有利资源(原国家分配之茶园),但一直卖不上价格,那就得玩品牌的附加值。那么品牌的内涵是:稳定的质量,良好的口碑,持续的生产。

  轻敲茶品牌

  对于国营茶厂来说,那多容易,不就是砸钱吗?但品牌有那么容易玩起来吗?尤其是茶这个深度差异化的,有多重属性的饮料。第一是国饮(文化),第二是茶的来源与制法不同还有其他属性不赘述。可以量产低端茶品,但无法量产高端茶品,这里,可以说说国内有部分茶商一直鼓吹的中国茶界“假想敌”——立顿。立顿——英国品牌,一开始是主打英式红茶与奶茶,近年在进入国内后,也丰富其产品线,产出适应中国本土的多类茶饮料。因其每年的销售额与销量能敌国内全部同行的销售额和销量,所以经常被提起。但不要忘了,立顿的产品定位和经营方式从根本上就跟国内的传统茶商不同,立顿的定位:商品化、低端拼配。

  立顿的原料来源经年初的“农残”危机,现在也众所周知,虽然其鼓吹全部产自自家茶园,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都是夏秋季的大陆茶(即品质较低的茶品)。我世俗点,把茶品分高端、中端、低端。其中低端的量可以是中高端茶品的数倍以上,按比例低端的规模化的价格也可以敌得过中高端的价格,(何况还有普洱这类需长期存放才体现价值的茶品或根本未产生商业价格就已经被喝完的茶礼(茶文化之一)。)

  试问何必降低自家身价,拿自己行销中高端的茶品销售额去跟销售低端的茶品销售额比呢?而且,立顿的茶饮料为何能长年保持相对的的口味和口感,这本身就是个值得玩味的话题。综上所述,如果要做成品牌,第一是持续的生产,这一点已经无需再建设,只需投入资金增强生产力,即开源拓产。第二是巨大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效应,目前最直接的方式是:广告。那么这个品牌的广告费就要加入产品里,让消费者去承担。而且,假设成功的营销起品牌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被启动,茶厂因原产能无法满足,被动的开始生产更多的茶品去满足市场,因为品牌打起来了,如不能满足市场便会出现山寨茶便会出现山寨品牌茶,或由生产同类茶品的茶厂茶品去填补,可以想象的是,这需要统筹各方面才能进行运作。当然那只是国内的现象之一,产能跟不上还是要生产,外包贴牌也是要生产,生怕钱赚不到,这可能造成部分产品质量的下降,加上部分销售力度无法触及的空白地段的山寨货横行,影响整体品牌形象,透支着市场的消费能力与自家的品牌价值。

  这跟我知道的日本南部铁壶工坊的市场做法刚好相反,那边的有堂号(品牌)的工坊接收订单,超过当月生产量就需求排队,而不会为了满足市场将产品机械化,规模化,依然保持着半手工或全手工的制法。说小日本这些,并不是我不爱国,只是就事论事说一下国内的现象之一。我个人这样说了那么多,可能会得罪一些朋友,望见谅,说错的地方,希望朋友们斧正,顿首。继续说品牌,大家会说立顿品质定位不高但销路很好,这就与茶无关了,那就是市场运营与市场定位的问题,立顿的袋装茶品,精品便式包装,冲泡简单轻便适合几乎所有年龄层的朋友,更适合办公室的白领,并且这一层次的朋友消费能力高,遍布国内各大中城市,立顿就很轻易就进驻大卖场,不似传统茶商,因各自的经营定位,高中低,还有各自选的茶品的差异化,很难与超市分成便被大卖场拒之门外。并且古今传统茶商走的是中国茶文化这条路,需要人与人之间高度交流与分享茶品共同学习成长,才能完整体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目前国内的茶品有几类茶品是有“类标准化”,为什么说类标准化,因为不完全标准化,每年的茶品质量都不同,按拼配配方来维持相对口感或更好的口感。而且也依立顿模式,国内有部分茶厂品牌开始生产一些便装型茶品,产品线的拓展也使品牌知名度上升,这个时候茶品的质量维持就只能完全依靠品牌厂商的自我监督,这里国内有部分品牌茶厂做得也不错的,一款茶品每年的最佳口感与产量只有100斤就只上市100斤,不会多1斤,这需要很强的控制能力,也从侧面可以看出国内的品牌茶业发展现象是:想做大,拼品质或拼量,要么量大价低,要么量小价高。这是一个纠结的问题,茶叶受气候各方面影响下,品质每年不定,茶树也每年都有栽种拓产。而茶叶消费市场,就目前而言是不断增长的。总体茶叶市场仍是一个良性的循环,今年出现的茶叶检测到“农残”等问题的出现,让茶叶市场里的问题曝光,也促使着茶叶市场更为规范,让茶厂茶商为茶友们提供更好的茶品。提供给品茗者更好的品茗感受。

  文章转载自:深圳 清韵茶园 谢度元 !!

责编: 小吉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