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分析:普洱茶的大众消费在哪里?

  普洱茶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多年来风云变幻,普洱茶的大众消费究竟在哪里?
 
  普洱茶,作为一个至今未单列于中国六大茶类之外,却饱受眼球关注品类,它的故事,在市场上流传有太多版本,我们无法说能做最全面的论断,所以只是撷取其中几点有意思的现状,和大家略作分享。
 
  一、有多少大众在消费?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回想一下今年春茶市场的古树纯料热:当特定山头、百年古树、拒绝拼配的纯料以及坚持手工制作的用心,构成了目前普洱茶高端市场的主要特征时,很显然,它便成为了被外界疯传的普洱价格神话的起源,但相对于更高端且大众难以触摸的号级茶、印级茶这些更神奇的茶品来说,名山大树甚至是古树茶,却成为了满足对普洱茶有越来越多追求的发烧友心理的一种现实需要。
  当数千家发展程度不一的普洱茶厂或者作坊都在抢做大众生意时,我们却发现,他们所说的大众,往往只是少数人。这少数人便是能够有经济实力、时间余地以及学习热情来追求普洱茶至高感受的发烧友。他们既是目前普洱茶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是最大的传播群体,而他们中有商人、文化人、名流明星,成分复杂,不一而足。
 
  那么大众在哪里?大众对普洱茶有多少认识?恐怕当我们走进众多的超市、社区以及街头人群时,你会惊异地发现,绝大部分人对普洱茶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道其有生熟之分。普洱茶是一种健康饮料,但它和其他茶类除了工艺并无太大区别,我们的大众尤其是年轻人反而不清楚。
 
  二、年份传说与时间神话
 
  在普洱茶市场,广泛流传着“品老茶、喝熟茶、藏新茶”的说法,而这几乎也是今天的市场共识--普洱茶收藏,使得当前的普洱茶消费有了更多可供玩味的空间以及趣味性,当然,最具吸引力的还是增值的诱惑。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中国台湾地区便开始掀起了旷日持久的老茶热,其盛况演变成神话导致2001年时台湾市场崩盘。这一情形在内地市场再现——普洱茶因部分有掌控市场话语权能力的群体,对其特殊保健功效和收藏价值的宣传,使得老茶以及一些大厂的品牌普洱茶价格飙升,最终在2008年造成市场跌宕起伏,其影响延至今日。
 
  可是老茶要多老才够价值?哪项科学成果证明老茶突出有益?恐怕没有一个人,能给出肯定说法,但有一个事实确定无疑:在日益推进的年份传说中,老茶们的身价已经翻了数番甚至数十上百番,诸如福圆昌、宋聘号、50年代红印、88青饼...这些大名鼎鼎的老茶在无形之手的追逐中,已成为一种资本意志的象征。而因为老茶的时间神话,市场上就出现了永远说不完也卖不完的“老茶”及令人难以判断的“干仓”、“湿仓”等诸多悬念,使得普洱茶品鉴在其趣味无穷的同时,一直暗藏玄机。
 
  三、高端执着和平凡的世界
 
  普洱茶是一个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多年来风云变幻,既诞生了对中国茶叶市场体量来说影响颇大的大益、下关、七彩云南等企业,也催生了一批以山头为阵地、以小众为目标、以追求产品极致为宗旨的个性化小茶厂和加工作坊。而如果要细分市场,我们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普洱茶中的高端产品,往往出自后者;而普通人对普洱茶的直观感受和印象,一般来自前者。究其原因,和普洱茶企业对其产品的定位方法、渠道形式以及宣传发布口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绝大多数的普洱茶产品,还坚持以方便长期储藏及长途运输的饼、砖、沱这几种形象示人;在产品标准上,又习惯以概念模糊的“茶气”、“茶韵”等等形容词来进行判断。也许这对专业级的发烧友来说已足够,因为他们玩的就是个性、赌的就是变化、不缺的就是时间和钱。
 
  但是不要忘记,在现如今连90后都开始挑大梁的社会结构里,这样的做法,毕竟是一座独木桥。而纵观全世界,任何国家的任何产品(例如法国红酒)要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基础扎实的金字塔形产业链为支撑,也就是说,大众是永远的主旋律,只有普通人都来消费,才能成就塔尖的辉煌。
  鉴于此,我们应欣喜看待一些普洱茶企尤其是知名企业如大益、下关、澜沧古茶和七彩云南等在产品品饮、包装、营销及与消费者接触终端等方面的一些改变,他们对新兴人群的培养和对未来市场模式的致力探索,因为毫无疑问,只有被“喝”起来的市场才有生命力,只有赢得大众消费的产业才是国家砥柱。
 
  这一点,绝不仅止于普洱茶,还有更多的中国茶。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