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2015年4月对于勐库戎氏来说是一个洋溢着感动、感恩、欢乐的茶乡行活动月,而对于我这个痴迷于普洱茶的人来说,更是一个幸福的日子。因为我参加了勐库戎氏2015茶乡行第九批茶友团,让我近距离的接触到我喝了这么多年的戎氏普洱茶的诞生地“玻璃房子”——勐库戎氏普洱茶生茶(双江)厂区。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探访“玻璃房子”之石磨压制车间
 
  不管是美好的事物或是人,若是初见,谁都想再一探究竟,何况不论是阳光无尘大棚的晒青场还是专业标准化的石磨压制车间、初制车间、发酵车间、拣梗车间……等厂区建筑,它们都是由玻璃大棚的屋顶和明净透亮的玻璃隔断组成的,所以,它们是名副其实的“玻璃房子”。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勐库戎氏的“石磨压制车间”是我们参观的第一栋“玻璃房子”。一进入车间,只见一排排整齐干净的工作台上挂着无数个石头——石磨,一群车间技师分工有序的正在生产。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今天,为什么还要保持石磨压制,难道是茶乡生产力落后或是作秀?”看到眼前的石磨,我心里直犯嘀咕。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经解说员阿娇介绍才知道,其实并非如此!她说,在机械化发展的今天戎氏仍然采用高台石磨压制工艺,是因为目前包括机械压制在内,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比高台石磨压制更好的方法,能使茶饼在饼型松紧,条形完整,色泽油润等方面的独一无二。为此,戎氏一直保留这个工艺,即使效率低、成本高也在坚持。
 
  现在高台石磨压制在双江已使用非常广泛了,后来又听到阿娇向我们介绍“高台石磨压制技艺”这个不朽工艺的创造者是戎加升董事长,这更是让我对戎氏对制茶的专注心生敬佩。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体验“玻璃房子”之初制车间
 
  如果说,石磨压制车间让我茅塞顿开,那么初制车间则是让我惊讶。惊讶它的规模,惊讶他的专注,惊讶他的技艺。
 
  晚饭过后,我们在小队长带领下,继续我们又一栋玻璃房子“初制车间”的参观。走进初制车间虽已是晚上,但是灯火通明,眼前可以看到两个车间,少说也有上百号技师正在进行作业。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车间负责人小刘带着我们参观,一边走一边作介绍。他说,戎氏双江公司共有4个初制车间,其中手工杀青车间3个,机械杀青车间1个,总面积5400平米,机械杀青车间总共有80型滚筒杀青机12台,60型揉茶机69台。手工车间共有84口特殊定制的杀青铁锅,有熟练的手工杀青技师156人,而且最少在手工杀青车间连续工作过3年以上;同时拥有11个晒场,面积合计20069.8平米,其中9个统一标准的阳光无尘玻璃大棚面积17000平米、日晒鲜叶70吨以上。如此的规模,堪称为云南普洱茶行业一大传奇——最大规模的初制车间。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耳闻不如所见,所见不如亲身体验。戎氏公司为了让我们不虚茶乡行,还特意赠送给每个小队两锅新鲜的茶叶,当晚让我们在玻璃房子的初制车间里进行了杀青和揉捻的制茶体验,第二日又对我们茶友们自制的茶叶审评、点评、品茗对比。在品茗对比过程中,更让我惊讶与受益匪浅:同样的原料只是手法和火候控制有稍微差别,制出来的茶叶在口感上就有很大的差异;制茶,不是原料好,就能制作出好茶,看似简单的杀青与揉捻绝非一日之功;相同的茶,不同的人制作,味道不会相同,好茶需要好功夫。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全程直线管理的“严谨功夫”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玻璃房子”——石磨车间、杀青车间及晒场车间、拣梗车间的参观,让我看到了戎氏熟练的技师、专业的设备、标准化的厂房,以及第二日对茶友们自制茶的品茗后才真正明白制作一饼好茶不易,好茶背后需要好功夫。
走访云南茶厂,见证一饼好茶的诞生
  “那戎氏生产的一饼好茶背后,还藏有什么功夫呢?”戎氏小队长告诉我们:戎氏的茶品质好和稳定,均来源于戎氏的精细化管理和庞大的技师团队及专业的设备、标准的厂房、可控的质量管理体系。特别是茶杯----茶园质量可追溯的全程直线管理体系和定向采购定向加工管理体系。比如:基地管理除了生产方式的管理,必须严格控制农残的问题,鲜叶从收购完后进厂必须控制在40分钟之内完成,鲜叶进厂后必须在“6小时”内杀青揉捻完成。而且所收鲜叶由审评师进行二次精选后,将会对所有鲜叶实行“定向加工”,如:指定车间、指定设备、指定技师、指定存放。为了保证茶叶的品质与安全,戎氏茶人考虑到每一个精细的环节,将制度完善并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之中。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