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八角亭茶业走过的半个世纪风雨历程,凝聚了两代茶人的艰辛拼搏和无私奉献,企业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曲折过程。今天回顾过去,我们深怀无比崇敬的情感,怀念我们的前辈茶人、茶事,目的是时刻提醒我们,他们无愧于属于他们的时代,我们是站在巨人肩上,将继承他们的优良传统,不断努力奋进,光大未竟事业,实现共同的梦想。
 
  八角亭茶业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84年以前的原始发展时期;1984年至2000年稳步发展时期;2001年到现在的转型提升发展时期,在每一个阶段均脱离不了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发生了无数趣人趣事。
 
  第一篇探索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有限公司原名称是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谈起黎明茶厂的历史就一定要从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开始。
 
  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原名为国营黎明农场(以下简称黎明农场)。1955年4月初,遵照上级关于屯垦戍边、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兵团十三军三十九师、三十七师及军直单位的复转军人陆续来到了西双版纳勐遮坝,于1955年4月15日正式成立国营农场,并命名为国营黎明农场。属军垦性质,1957年3月始划归云南农垦总局领导。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1970年2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1969年10月1日批示组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
 
  1974年9月根据云南生产建设兵团(1974)81号文件通知,撤销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番号,恢复其原国营黎明农场称谓。1980年1月10日,按照上级有关精神,国营黎明农场更名为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至今。
 
  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所在地勐遮坝的种茶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当时有一个白姓国民党军官,回族,云南大理人,带领100余名军人在勐遮坝子屯垦,以农养武、种植茶叶。现仍有部分茶树保留下来,这是有记录在勐遮坝最早人工栽培的茶树。而黎明农场建场后的次年即1956年初就抽调50余人建立了以种植特种经济林木为主的特林队。至此开启了黎明农场茶叶种植的大幕,虽然在以后的十余年间茶叶种植面积增长较慢,遇到了一些困难,有外部政策的原因,也有自身经验和技术匮乏的因素,有成功的喜悦,也伴随着失败的教训,但黎明茶人没有退缩,反而积极探索使得后期茶园得到快速的发展,乃至后来茶叶产业变成了黎明农场支柱产业之一,这都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还是先回到茶叶加工发展过程上来吧。
 
  用现在的话说需求决定了方向。1964年,由于特林队初期定植的茶园这一年开始投产,在春季3月份,由特林队自己组建了一个茶叶加工组,由7人组成。当时新建了两间草房作加工车间,无机械设备,只有一口用青砖砌成的口径为70厘米的铁锅灶,5块竹编晒席,两个竹编烤笼,代替烘干机作烘烤茶叶之用,揉捻采用手工方式。
 
  当时的加工工艺极为简单原始,用铁锅快速杀青后,用手揉捻,再摊放在烤笼上用火炭烘干或摊放在晒席上太阳晒干,加工出的干茶就是“烘青”或“晒青”毛茶。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据《农垦黎明志》记载,特林队杨姓农林技术员在任职期间,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潮的冲击,在清查“黑五类”中,受家庭影响,被多次追查其在昆父母的财产转移问题,最后查无实据,只将杨两个月应发工资125元扣下,并就用此款从勐海县农机厂购回手推式揉茶机1台;该揉茶机靠4人推动运转,为节省人力后改为牛拉式,开创了半机械揉茶的历史,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橡胶技术员建议改用武汉生产的12匹马力的柴油机作动力,经反复试验取得成功,从此结束了牛拉式的揉茶方式,这时已经到了1966年。这个小故事从一个侧面如实地描述了茶叶加工初期的艰辛和黎明茶人的智慧,但这确是“黎明”走出茶叶加工历史的第一步。
 
  由于特林队试种茶叶成功后,1969年开始黎明农场在全场范围内推广,茶叶种植面积逐年增长。茶叶的初加工均由种植茶叶的生产队自己组织加工,有的加工点开始出现自己购置部分小型杀青机、揉捻机、烘干机等加工机械,并建盖了简易的专用的加工厂房。1979年黎明农场决定:“把茶产业列为继‘胶、糖、粮’之后的主要开发经济项目”。至此茶叶生产加工成为了黎明农场四大支柱产业,茶产业进入正常的发展时期,主要表现在种植面积迅速增长、毛茶产量快速提高、加工设备逐步齐全,变手工“炒菜式”的杀青为机械杀青,揉捻机代替“揉面式”的手工操作,自动烘干机代替了竹编烤笼,加工效率大幅提高。1982年开始出现了小型精制加工点,以自身的毛茶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生产出不同规格的成品茶。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发展,茶叶生产加工有了一批懂得种植、加工技术的人员,有了初步的从原料型生产转向商品型生产的经验和能力,也有了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需求,为后来黎明茶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篇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黎明农场茶叶生产出现了历史性的转折,种植面积发展到了4000余亩,年干毛茶产量大幅度提高。但是生产的依然是毛茶原料,没有形成商品茶,效益低下,其主要原因是不具有规模化的精制加工条件。1980年元月,黎明农场被正式定名为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实行农工商一条龙的综合经营模式。为适应新的体制要求,努力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精制商品茶的比例,使得茶叶生产从粗放型向商品型转变,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持续发展的能力。1981年由部分茶叶技术员建议并向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提出建设茶叶精制厂的设想,在认真分析了全黎明公司茶叶生产的发展潜力和远景,很快得到了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和上级主管单位云南省农垦总局的支持。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1982年精制茶厂开始筹建,当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新厂房,只能利用原机务队闲置的机房作厂房,面积600余平方米。用有限的资金购进120型烘干机、90型圆筛机、分选机、抖筛机、阶梯式拣梗机、切碎机等机械13台套。经过半年的紧张筹备、安装调试设备,于当年6月调入14名工人、3名管理人员,7月份成立了精制加工厂,并正式开工生产。从此结束了长期仅靠销售初级原料的历史。
 
  精制加工厂的建成,标志着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产业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意味着茶叶从种植到加工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进步的意义,因为这一进步为今后几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所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很难估量的。早在1978年,黎明茶人就茶叶生产和发展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产生了建设年生产万担成品茶精制茶厂的设想,1979年10月经过充分酝酿,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以[1979]58号文件《关于建设精制茶厂厂址的报告》呈报云南省农垦总局计划处。1979年12月,云南农垦省总局计字[1979]277号文件做出了《关于黎明精制茶厂厂址报告的批复》。1980年3月,云南省农垦总局云垦基字[1980]95号文件正式批复委托云南省设计院对“黎明茶厂初精合一”项目进行初步设计。经过近六年的筹划,于1984年5月正式破土动工。
 
  为加速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水平,理顺内部各种关系,提高经济效益、搞活经济,1984年8月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以[1984]2号文件决定在原茶厂筹建小组的基础上,正式定名建立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属分场级建制,管理人员编制为党支部书记1人、正副厂长各1人,其他人员本着精简高效、因事设人的原则配置。
 
  1986年10月,经过建设者的不懈努力,历时三年,一座颇具规模的茶叶精加工生产基地在勐遮坝子竣工了。
 
  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建成后,加工设施环境有了较大的发展,为进一步加强茶叶产业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协调,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决定先后将一、二分厂的初制点归由茶厂直管,将七分厂和四分厂的两个茶叶初制所连人带机械划归黎明茶厂管理,并定名为勐满初制车间和勐阿初制车间,这就完全统一了全公司的茶叶初加工和精加工,为黎明茶厂未来走向市场,在组织建设和生产管理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此后一直到2000年的15年期间,黎明茶厂的主要产品以“滇绿”“滇红”(红碎茶、红条茶)为主,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各类专业人才的充实、内外各种关系逐步理顺,黎明茶厂的生产稳步发展,无论是加工产量、产值、销售收入、效益、职工收入均有了较大的提高。这期间的1998年还向国家商标局正式申请了注册商标“八角亭”,并获得批准,“八角亭”商标沿用至今。产品花色品种发展到30余个,产品除交售给当时的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外,还销往广东、福建、湖南、东北等地。
 
  由于长期以来注重产品质量,重信誉、讲诚信,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逐步形成了自己产品的特色,在广大消费者中已形成专门购买黎明茶厂产品的消费群体,“八角亭”品牌在市场中有了一定的口碑,整个生产呈现产销两旺的好势头。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第三篇转型提升
 
  天有不测风云,20世纪90年代末茶叶市场发生重大转变,国际市场出现了大调整的状况,尤以苏联解体这一导火索,对我国茶叶出口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在这之前欧洲特别是东欧国家一直是中国茶叶出口非常重要的市场之一,苏联解体后使得各独联体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低迷调整期。而云南省作为国内产茶大省难免受到影响,国内红茶市场持续低迷,加之没能及时把握市场需求变化,提早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的生产经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车间开工不足、产品销售不畅、职工收入无法保证、资金周转困难、人心涣散,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势十分严峻。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面对困难,云南农垦人没有退缩,坚强的黎明茶人同样没有退缩。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后决定迎难而上,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地处勐海县的区位优势,果断进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减少传统红茶、绿茶的生产,探索生产云南传统名优茶——普洱茶,并逐步扩大普洱茶的产量,背水一战杀出一条血路,使得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
 
  目标、战略已经确定,接下来就是贯彻实施。今天在这里描述这些设想看是容易,但实践中远没有这样简单,每一个经历过企业转型过程中阵痛的人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而黎明茶人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艰难,因为当时面临着内忧外患两方面因素的挑战。首先是内部职工队伍不稳定,人心浮动;虽然同为茶叶加工但普洱茶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与传统红绿茶的生产完全不同,需要对原有的工艺、设备及生产流程进行大规模的重置和改造,特别是普洱熟茶的发酵技术无任何实践经验,形象地说就是需要伤筋动骨做大手术,但黎明茶厂自身却资金严重匮乏、普洱茶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一片空白,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外部,首当其冲的是市场在哪里,原来的客户基本都是以销售红、绿茶的,而且当时国内市场对云南普洱茶的认知度非常低,即使产品出来了如何商品化是面临的第一道坎;此外虽然企业地处普洱茶原产地勐海县境内,但茶叶加工的企业寥寥无几,整个茶产业尚处在比较保守的时期,大多数茶企之间基本上没有来往交流,无法互相取长补短,这是我们在企业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又一道坎。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这里归纳的困难因素只是当时的一隅,实际上遇到的难处要多得多,在此不可能一一赘述。但是需要提及的是时任厂长张云军临危受命,带领黎明茶厂一班人为企业的转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外在此期间得到了勐海当地的个别茶厂和广东茶商的帮助支持,使得黎明茶厂的转型不断向前推进,这些人物和事件都是每个黎明茶人应铭记在心的。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坚韧不拔的黎明茶人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完成了转型,逐步走出了困境。2000年末、2001年试制普洱茶成功,并形成产品投放市场,2002年生产普洱茶100余吨,2003年生产200余吨,连续两年普洱茶产量在总产量中的比重不断提高。
 
  2004年初经与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协商一致,并报云南南省农垦总局同意,由云南农垦茶叶发展有限公司法人承包经营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茶厂。根据当时黎明茶厂的实际,结合对市场发展的前景预测,农垦茶叶发展有限公司对黎明茶厂的发展确立了以过硬产品质量为基础,着力打造“八角亭”品牌在市场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走发展外延的道路,逐步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缔造百年企业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在接下来的十年中黎明茶厂和黎明茶人按照这一思路,明确目标、夯实基础、坚持不懈、努力奋斗,虽然也经历一些波折但均顺利渡过,如2007年的市场风波,2008、2009年的市场调整等事件的影响。在这期间黎明茶厂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管理不断完善、生产稳步增长,“八角亭”品牌不断成长,市场影响力、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产品已经发展到600余个品种,在各种评比中获奖无数,先后被授予“云南名牌产品”“云南名牌农产品”。“八角亭”商标连续九年被评为“云南著名商标”,黎明茶厂被省政府授予“茶叶生产先进单位”,被农业厅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云南农垦集团勐海八角亭茶业发展历程
  2006年云南农垦集团有限公司为整合内部茶产业资源,谋求茶产业做强做优,将黎明茶厂整体上划至云南农垦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这是黎明茶厂在资产上的最后一次变动。
 
  我们回顾历史目的是为了缅怀前人的功绩,可以以史为鉴,使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自己的责任,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天的黎明茶人常怀感恩之心,牢记广大消费者和合作商家及社会各界一路走来所给予的关爱和支持,以安全健康的产品、全心全意的服务,以着力打造适合消费、能够消费的产品为己任,回馈社会、报答各界。我们坚信有您一路相伴、一路扶持,黎明茶厂的明天一定更稳健、更美好。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