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创新:从“潘多拉的盒子”到“茶膏元年”

  黄仁宇在论述中国历史时,认为二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不能在数目字上进行管理”(《万历十五年》)。而谙熟中国历史的李约瑟在编写《中国科技史》时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命题”:当时经济和科技首屈一指的中国为什么没能在近代科技与工业文明上取得革命性的颠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依靠劳动力、原材料价格和政府扶持等综合因素,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但是,自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环境发生根本巨变,中国企业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迫在眉睫!在主观求变的欲望和客观必变的双重夹击中,创新成为从中央到地方达成一致的发展战略。但对于创新的解读却往往莫衷一是,见仁见智。
 
  潘多拉的盒子
 
  有人曾撰文将中国式创新归纳为“危、伪、微、伟”四大创新模式。所谓危创新,就是一开始就带着“原罪”的创新。以食品行业为例,从2009年的零度可乐致癌门,到2010年的毒豇豆和地沟油事件,再到2011年的上海染色馒头和双汇瘦肉精等事件即为明证。而伪创新,往往沦落为山寨的代名词。这方面的例子枚不胜举。
 
  本质上,所谓“危创新”和“伪创新”不是一场关于是否创新的问题论战。它更多是一场道德选择和信仰导向的公众性事件。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国人价值观与普世价值间的剧烈冲突,这里面有对民众话语权的操控,也有对法律空隙莫名其妙的自信。
 
  某种意义上,“危创新”和“伪创新”虽然就创新层面而言不成其为一个命题,但两者显然有本质的区别。“危创新”的结果,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一样,将国人“易粪相食”可怕境况火山爆发式的呈现在公众面前,朝野皆谓可杀。而“伪创新”除去简单复制、山寨模仿的形象外,起码还有多元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和企业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的勇气可嘉。也许,大家至今还记得,搜索引擎、即时聊天软件、电子商务B2B、B2C等层面的很多企业,其实就是从“伪创新”起家的。
 
  东方不败的绣花针
 
  看过《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东方不败那鬼神莫测的绣花针。除去武力征服的巨大杀伤力以外,我们也知道,一幅的好的刺绣作品对绣花针的依赖。某种意义上,“微创新”就是这样一只绣花针。曾经有一段时间,细节决定成败的观念被炒得沸沸扬扬,而用过苹果手机的人也知道其对工业细节的追求是不遗余力的。
 
  绣花针体小而机动灵活,擅长见缝插针,以一步一个脚印的老实态度,缔造出了一个宏大的整体优势。“微创新”则在原来的基础上,从产品、技术、管理和服务层面,一步步革新,由小到大,由少到多,最后形成惊人的爆发力。以国人的日常通讯为例。从最初的传呼机,到固话,再到手机、短信、飞信,乃至于最新的微信,便是中国式微创新的个案之一。可以想见,当2015年,4G成为手机的标配时,微信还能笑得如此开心?
 
  “微创新”作为一种创新,其实有很多案例和事实作为支撑。但就其本质来说,更像一种做事业的心态。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曾警示国人:天下大事,莫作于细;天下难事,莫作于易。这就是要从小处着手,一步步走向辉煌。同样,古人也说过“蚁穴溃堤”的教训。所以,所谓“微创新”其实是一种“守成”,一种务实,一种心态:作为民族基因正反两方面教训积累起来的常规心态,是一个民族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Facebook与“千年变局”
 
  本质上,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创新的真正主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创新效果的终端。而“创新之所以伟大而深刻,是因其带来的产业和行业的巨大变革。”当《福布斯》中文版还在穷于寻找“30岁以下创业者”时,马克·扎克伯格横空出世,他所携带的便是作为“伟创新”范本之一的Facebook。同样,如果《福布斯》中文版的编辑们目光足够敏锐的话,在中国,一个新兴行业的诞生,其实一样可以厕身于“伟创新”之列。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茶叶的起源地,曾经的茶叶超级大国。在茶叶史演变千年的历程中,中国人对茶文化的想象力总是多姿多彩的。但时至今日,茶行业看似热闹、繁荣的表象中,其实已经走向“千年变局”的重要关口:没有人能够断言,处于机会、合作、转型和复杂的全球竞争的茶行业,最终将会走向哪里?但是,立顿的强大威慑力已经让国人惴惴不安。我们也不知道,在财富、政策、科技、文化的合力作用下,茶叶公司还有多少“创新”的潜能?但是,对存在事实进行分析,总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还是从喝茶开始谈起吧。以前,我们总是迷恋于茶叶对于物质、人生、精神的浸泡。但是,当一家叫蒙顿的公司以革命性产品“茶膏”迅速崛起时,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喝茶还可以如此安全、简约和富于营养功能性。
 
  茶膏的原料是茶,也许惯于喝茶叶的人会问,还不就是茶吗。那你给我一个喝茶膏的理由先。这一问,有思维惯性的自然延续,骨子其实是对新变化的不适应。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主导的时代。茶膏的出现不是一种新茶品诞生那么简单。某种意义上,茶叶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每个品饮者的主观感觉便是其必须付出的代价,而茶膏的背后是对生态文化的极端重视,生态文化的本质就是生命文化。所以,每一步都必须要求完美。
 
  “茶膏元年”伟创新
 
  如果从蒙顿投入研究茶膏的2002年开始到2005年公司成立算起,这三年中,没有人知道他们在生物研究室里经历了多少次失败。从媒体披露的事实来看,制造“班章贺岁”的某个环节上就要经历五次负压排水。后来,在谈到现代茶膏行业时,人们习惯将蒙顿公司成立的2005年称为“茶膏元年”。换句话说,蒙顿开创了现代茶膏行业。那么,茶膏行业的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
 
  从产业的角度出发,当传统茶走向同质化、走向单向量产化的今天,茶膏是以茶叶深加工典范的形象出现的,它不同于茶叶纤维制品这一类另有用途的加工,而是在更本质的意义上,回归于茶叶饮用的本位价值,而又超越饮用价值本身的局限性,从更深刻和本质的层面上回应对生命文化的敬畏与尊重。
 
  从行业的角度出发,一个企业要开创一个行业需要多大的勇气?一个依靠重构实业路径来改变传统行业困局的企业需要多少创新?“创新被誉为驱动可持续发展的活力引擎,如何让创新思想和研发实践保持鲜活,是一道难题。我们都熟悉《堂吉诃德》的故事,偏执于理想,不畏惧牺牲的人格,多少与那些在创新冒险中寂寞坚持的人群有点类似”,于是,一款款个性独特的蒙顿茶膏终于出现在公众面前:红运当头暗含了人类最诚挚的祝福和同理心,茶石就是生命之石,班章贺岁展现的是对经典茶叶的尊重和革命性传承。
 
  从技术层面来说,蒙顿领先全球的发酵技术为整个茶膏生产加工提供了一以贯之的创新呈现。小分子物质,茶多酚,发酵模型,超滤技术,不是简单的概念叠加和炒作,而是实实在在的过程呈现。据说,连在发酵食品领域颇多优越感的日本,对他们生产的茶石也是佩服之至。
 
  如果这就是创新
 
  显而易见,关于中国式创新的讨论,“危创新”是必须摒弃的,而“伪创新”只是一个开始,后面的路还很长,如果过度迷恋,结局可想而知;但如果以此为开端,重视实践,乐于探索,一步一步“微创新”,聚沙成塔,海纳百川,则走向“伟创新”是可以期盼和实现的:牛顿的经典力学秒杀了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以相对论树立了新的大旗,但请别高兴,量子力学和耗散结构还在前面喝茶聊天呢。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