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土林茶业:彝家女儿沱—彝家女儿茶

  彝家女儿茶,叶呈橙黑色,形似蘑菇,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喉味回甘,满口生津。饭后一壶女儿沱,闲坐沙发上,边看电视,边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量虽不多,但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一番情趣。

  扒开头晚用“子母灰”捂存得通红的栎炭火,一边将水烧开,一边将质地上乘的女儿茶叶放在祥云特产的沙锅茶罐里,借火烘烤,边烘烤边不断地抖动,以使茶受热均匀。当茶叶在茶罐中烤得色泽金黄并微微起烟时,将滚沸的开水往茶罐里一冲,翻滚的茶叶,腾起的水雾,仿似千军万马在尘烟中奋勇杀敌的壮观场面,又似万丈瀑布冲击而下,英雄在瀑布下悲歌的豪迈情怀。待水汽落后,用筷子拂去罐口的泡沫,然后放回火上借文火慢煮,20分钟后,便可倒入白瓷杯中慢慢品饮。

  女儿沱冲泡时,将茶饼用刀撬开;也可将茶饼像蒸馒头似的在锅中蒸数分钟,待茶饼自然松散开后,放在茶盒中,分次饮用。为便于消费者冲泡,土林茶商创制了重量为3克,5克的小沱茶,外裹包装纸,便于保持卫生和茶型,冲泡时取1颗即可。

  彝家女儿沱与彝族的文化民俗有着莫大的渊源。彝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称。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节日众多,主要有“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跳歌节”等等,佳节众多,酒肉的作用便不可忽视。酒肉,在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彝族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凡有客至,必杀先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杀牲前,将活牲牵至客前,待客人过目后宰杀,以示对客人的敬重。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再做菜肴。待客的饭菜一般以猪膘肥厚大最为体面。

  一番庆祝后,酒肉下肚,油腻食物积聚肠胃,肚子难免有郁结之气,此时,一杯浓郁甘香的女儿茶,清肠胃之余也可提神醒脑,神清气爽,郁结之气,一扫而空。常饮女儿沱,除可清除肠道郁结之气外,还可明目清心,提神养颜,抑菌治病。

  女儿沱由明代“普洱团茶”和清代的“女儿茶”演变而来,距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清代《普洱茶记》有记:“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固之命名“女儿沱”。相传这也与彝族男女的婚恋有关,彝族特有的风俗“姑娘房”也是“女儿沱”一名的来源根据。据传,彝族姑娘一旦年满16岁,父母就为她另盖一间小草楼,让其单独在其中过夜,而年满20岁的男青年,可以在夜晚爬上心爱姑娘的草楼谈情说爱。他们在一起吹响蔑,对调子,互诉爱恋之情。一旦爱情成熟,男女双方只要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结婚,双方父母一般不会干涉儿女们的选择。由于女子自己掌握了幸福的选择权,特将其中一茶命名为“女儿沱”,并将之压制成伞状,象征女子地位的上升和对女子的尊重。

  中国作为文化之都,素以谐音求吉祥幸福,如“年年有鱼”,“余”与“鱼”谐音,以鱼求年年有盈余,年年顺利之意。而在茶这一行业上,也有借谐音取名之用。沱茶又称“团茶”、“沱”与“团”谐音,沱茶又名姑娘茶,有人说其形如秤砣,“沱”与“砣”同音,故称沱茶。在国外,沱茶被称“减肥茶”、“美容茶’、“益寿茶”。

  彝家女儿沱,没有毛尖、水雾那样的水灵秀气,也没有茉莉、菊花那样的清新单纯,更没有铁观音、大红袍那般的逞娇呈美,但蘑菇伞状外形,似一蕙质兰心,楚楚动人女子,在伞下起舞,蘑菇外形尽显女儿家的娇柔;但娇柔

 

中却不乏男子刚劲,粗壮枝杆又似男性孔武有力手臂,为心爱女子撑起一片属于彼此的天空。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