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普洱营销》出版后,胡明方先生告知我闯祸了,有人在“围剿”,引起了轩然大波。表面上是三方势力围堵此书,具体说主要是三个人在唱戏。一个是台湾某茶叶类杂志主编,一个是北京茶商,一个是云南文人。邹家驹先生早就说是某个群体从文化到产品一条龙在造假。
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一、普洱茶文化造假,给产业健康发展埋下隐患
 
  范伟小品里说:“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的,只想知道我是怎么没的”。这句话倒是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始终没有搞清楚市场为何受困,又怎能化解当前危机呢?
 
  普洱茶文化的繁荣可以说是在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可惜又有多少经得起考证?其实未来都不成为秘密,但是,现在却成了一种实现巨额暴利的武器,大家秘而不宣,把错误的故事传来传去,必定给市场长远发展埋下严重的隐患,引用书中所说:
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所谓五十年代的红印铁饼,蓝印,黄印等天价老茶,早被当年的众多亲历者证实是子虚乌有的,一片真的都没见过。邹家驹,及原勐海厂长邹炳良,卢国龄,原下关茶厂厂长冯培炎,罗乃炘回忆,铁饼的生茶时间更晚,1987年下关茶厂才派人到勐海茶厂学习七子饼生产工艺,造假人竟如此胆大!
 
  如果连这些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老茶都是假的,那么更早的号级茶呢?曾经经历过普洱茶历史生产的邹炳良,卢国龄两位老茶人坦言,看过无数所谓老茶,至今没有看到一片红印,绿印,黄印包装符合那个时代特征的。
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75年和89年香港卢铸勲等制作了数量庞大的“同庆号”“宋聘号”等号级茶。对于较早接触普洱茶的“香港港九茶叶商会”,这些真正了解香港茶叶历史的人,既不参与这些炒作,也不参与所谓的文化推广。事实是他们太清楚所谓的“古董茶”历史。太明白的人,怎么可能参与到这种游戏中来呢?
 
  其实,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寻找真相,市场总有清醒的一天。尽量保持它的原貌,尽力保持它不失真,因为我们终究要面对。
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二、普洱茶要以“品饮”来革“增值”的命
 
  普洱茶用越陈越香颠覆了中国人喝茶要“求新“求嫩”的传统。以普洱之陈,去抵抗绿茶之新,可以这样说,普洱茶已经完成了在理论体系上的初步构架,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一些假历史、伪老茶、概念误导、但这是任何一个高速发展的产业都在所难免的。
 
  普洱茶一直是立足于“增值收藏”而得以快速成长的,但是,这个所谓的基础,相当不牢靠,暴涨暴跌已经非常说明问题。乌龙茶也经历过炒作跌落的过程,但每一次炒作后,都是在短暂的修复期后,产业得到更大的发展,反观普洱茶今天的状况大为不同,关键就在于乌龙茶一直是围绕“品饮文化”做文章,普洱茶是与之相反,一直是一种“类股票化”的发展,这不是普洱茶的问题,恰恰是运作方向的问题。
普洱茶市场萧条 不缺乏增值基础而是缺乏消费基础
  三、普洱茶市场若是没有消费,一切等于零
 
  应该承认,当前的普洱茶市场还远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只有消费了,市场才会有机会。说到底,茶是为人类的生理需求而服务的。
 
  普洱茶曾经能风靡日本、法国就非常说明问题,这与茶文化的推广是没有关系的,普洱茶能在日本视为窈窕茶,在法国可以在药房出售,说明了普洱茶有人体需求的物质存在。
 
  我们的普洱茶市场再繁荣,生产规模再大,产品质量再高,品牌效应再强,渠道再广泛,大家都不喝,没有消费支撑,作为一种食品,也是违背规律的泡沫,一切等于零。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