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文化之旅·临沧篇》


  茶马古道是贯穿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滇川向西藏输入的物资以茶叶为大宗,以马帮为运输工具,因此这条商贸通道被后人称为茶马古道。据专家考证,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繁荣于明清,兴盛在民国,衰落于20世纪50年代。

  千百年来,这条神秘的古道在中国大西南的险山恶水和原野丛林之间绵延。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艰难前行,穿越被现代都视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及横断山区的万重雪山、万丈深渊,经历了无数的生死考验和艰难险阻。当地人说,只要能活着回来就是胜利。在马帮走过的地方,至今传颂着马帮“负责人”马锅头的种种传奇。

  有专家考证,茶马古道不止一条,而是一组道路群,其主干道长度超过4000公里,加上滇缅、滇印等辅助干道及连接村村寨寨的支线、岔道,总里程达1万里以上,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道。

  茶马古道包括了各地客商来云南茶区收购茶叶的很多条古道,它连接了包括临沧、西双版纳、思茅、德宏等主要产茶区。广义的茶马古道穿越整个青藏高原,之后又延伸进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抵西亚、西非红海岸,学界称之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中国古文明传播的国际通道”,与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相提并论。

  临沧,作为这条悠悠古道上的一条支流,其茶产业尾随着古道的兴衰起落而生息发展。

  明清“普洱茶名遍天下”

  临沧茶产业进入鼎盛时期

  明人谢肇淛在《滇略》中有“士庶所用,皆普茶也”的记载。1744年,普洱茶被清朝廷列为贡品,同时普洱茶在一夜之间,就成为了进贡中的新宠。清人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更有“夏喝龙井冬饮普洱”的宫廷美谈,同时为了配合贡茶的质和量的控制,明文规定“贡后方许民间贩卖”。这时,普洱茶已风靡了全天下。

  据史料记载,康熙四年(1665年),云南北胜州(今丽江市永胜县)设立茶马市场后,凤庆茶叶产品开始流入丽江。丽江是茶马古道进入西藏的最重要的一个通道,因此可以说,临沧茶叶由此开始大规模进入古道马帮。

  也就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的种植、加工进入鼎盛时期。史书载:清道光至光绪初年(1821—1876年),每年有千余藏族商人到云南,印度商旅驮运茶、胶(紫胶)者络绎不绝,印度、缅甸、暹罗(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各国,均有商人来往于这条商路。这时期的茶马古道异常兴盛。

  而临沧茶产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也正是在明清时期——“普洱茶名遍天下”的时候。

  19世纪末,云南全省茶叶销量达到1500吨。临沧的茶叶种植也在明清时候达到高峰。双江的“勐库”大叶茶始种于光绪二十五年;凤庆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知府琦璘大力倡导,每户发茶籽一碗在凤山种茶,很快凤山各处布满茶林,并进而发展成为云南产茶最多的县。双江和凤庆很快成为下关茶厂加工沱茶、边销紧茶的重要原料产地。

  新茶区的大量涌现,使云南茶在1937年迎来一个黄金时期。全年共产茶4800吨。1940年,滇茶销藏达到高峰,年销1500吨。在此之前的1939年,滇茶出口也达到了高峰,年出口1600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临沧茶产业迎来了辉煌鼎盛时期,改写了云南只生产普洱茶的历史。

  1938年抗战时期,为生产红茶出口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当时国内最好的茶叶专家之一冯绍裘先生受中国茶叶公司派遣,千里跋涉来到大后方,寻找上等茶叶试制红茶。他来到云南茶区凤庆后,激动异常地发现凤庆的大叶种茶类似印度的阿萨姆种,极宜制造红茶。于是采凤山茶园鲜叶试制红茶成功,开创了云南红茶的千秋大业。冯绍裘先生在凤庆创制的滇红工夫茶,一时间赢得了具有“祁门红茶之香气,印锡红茶之色泽”的美誉。当年,首批成箱300多担滇红茶,经香港富华公司转销伦敦开始,以滇红茶为代表的临沧茶叶就一直成为我国质量好、竞争力强、享有盛誉的出口产品。

  也正因为这个意外的故事,滇红茶和普洱茶一起,成为云南茶叶的品牌代表,临沧也从一个仅仅生产普洱茶的产茶大市,进而成为新中国建立后云南省唯一的、国家指定的茶叶加工出口基地,其生产的滇红茶数十年间行销前苏联、波兰、德国等东欧各国及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凤庆茶厂被国家指定为定点生产外事礼茶的基地。

  可是,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指定临沧生产滇红,而勐海、下关生产普洱茶,所以临沧在普洱茶产业中长期处于原料供应地的地位。同时,依靠马帮运输茶叶的方式也沿袭了下来,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记载,双江、临沧(今临翔区)、云县、凤庆的茶叶调拨运输到下关,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使用马帮,要经过8个马站,需8天时间。
[page]

  就像外省卷烟要靠云南烟叶“提味”

  临沧茶是制作普洱茶不可或缺的“味精”

  在普洱茶的生产过程中,有这样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云南盛产优质烟叶,于是,外省的许多卷烟企业在生产高档优质卷烟的过程中,都要加入云南的烟叶以“提味”,而临沧独特的茶叶种植条件下生长出来的大叶种茶,由于其品质优良,茶味浓酽,常常成为一些传统著名茶厂拼配生产普洱茶的“茶中味精”。

  《普洱茶文化之旅·临沧篇》(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有以下记述:

  据原下关茶厂的老厂长冯炎培先生说,当年著名的“班禅紧茶”,用的原料就是临沧凤庆茶。

  20世纪20年代,大理喜洲严子祯在下关建立“永昌祥”商号,开始生产经营沱茶和藏销紧茶,并在叙府(今宜宾)、重庆、汉口、上海和缅甸瓦城设立分号。而凤庆晒青毛茶,又是“永昌祥”沱茶产品必不可少的原料。当时“永昌祥”商号生产的沱茶有3个牌子:一个是本牌沱茶,重九两二,用明前春尖制作,双江茶占60%,凤庆茶占40%;一个是副牌沱茶,重八两二,凤庆茶占60%,勐库茶占40%;还有一个是正记牌沱茶,重八两二,同样是取勐库茶香味浓郁、凤庆茶兼备外形美观之特点制成。因此,严子祯于1928年在凤庆专设“永昌祥”商号,与各路茶商竞购凤庆毛青茶。到20世纪30年代末,凤庆的茶叶商号发展到20多家,其资本不一,但以严子祯开设的“永昌祥”一家最大,全县之茶半数以上被严子祯收购。所以,300多年来,随着茶树渐栽渐多,茶叶产量越来越高,以茶为主的山地商品一直以凤庆为中心,由马帮沿着“顺下线”倾销各地。

  同样,很多资深的普洱茶人,如邹炳良、冯炎培、艾田等,都高度评价临沧茶的原因之一,就是认为临沧茶品种好,基础好。思茅、版纳一些普洱茶厂家,其产品中都要拼配一部分临沧茶以提茶气。2005年,单单临沧双江一县,被版纳的厂家收购走的晒青干茶就达1400多吨。这1400多吨晒青干茶事实上起了普洱茶品“味精”的作用。尤其是在加工熟茶过程中,随着发酵的不断进行,茶多酚含量逐渐衰减,到成品时已经很低了。而茶多酚就是茶之所以成为茶的重要的物质基础。如果原料中的茶多酚含量本来低,那成品以后就更低,茶气就不足、不正、不厚。

  勐库茶香味浓郁,凤庆茶兼备美观

  云南大叶种茶的最大产区

  “越陈越香”的普洱茶,最初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特定的地理、气候原因和特定的运输过程中形成的历史产物。

  历史上,经丽江进入藏区的茶马古道,走完全程需要100多天。而历史上销往藏区的普洱茶(生饼),尽管路途遥远,空气干燥,气温较低,但茶叶本身的水分、为防止茶叶齑碎而喷洒在茶叶上的少许清水及包装在茶叶外面的、浸湿的笋叶的水分,在漫长的运输过程中仍使这些饼茶缓慢地完成冷发酵,形成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后发酵普洱茶,其独特的陈香和浓醇的汤色尤受藏胞的喜爱。

  随着解放后交通运输的大为改善,发酵普洱茶(熟饼)始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产生。1973年,中国茶叶总公司云南茶叶分公司根据市场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最先在昆明茶厂试制,研制出了具有甘、滑、醇、厚及陈香特点的普洱茶,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是73厚砖茶。后来,其工艺在勐海和下关推广。那个时候,临沧作为国家重要的茶叶出口基地,主要生产国家指定产品——滇红。对于普洱茶,国家指定由勐海和下关生产,临沧只能在完成计划任务的时候,悄悄地生产一点普洱茶。所以,拥有最优质普洱茶原料的临沧,其普洱茶的品牌却远没有勐海等地有名。

  随着“越陈越香”的品质被公认后,普洱茶被一些普洱茶爱好者冠以“能喝的古董”的美誉。但是,普洱茶究竟陈放多长时间为最好,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并不是可以没有期限地越长越好。一个具有说服力的例子是:1936年北京故宫清理清宫贡茶,总共留下200多吨,其中有一些是普洱贡茶。这些普洱贡茶大者像金瓜,小者像乒乓球状,保存良好,没有霉变,被称为金瓜贡茶。曾经有专家取了一些试泡,评语是:“汤有色,但茶味陈化、淡薄。”

  所以,普洱茶要做到越陈越香,这种茶叶的茶多酚含量一定要高,因为在普洱茶存放的过程中,既是茶叶苦涩味的递减过程,也是茶多酚含量衰减的过程。若茶叶本身的茶多酚含量不高,那么“越陈越香”可能会变成“越陈越无味”。茶多酚是茶叶保健功能的首要成分,对茶叶的色、香、味品质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云南大叶种茶的茶多酚含量明显高于中、小叶种茶叶,而临沧市双江勐库和凤庆的大叶种茶,茶多酚含量尤其高。这就是为何生产普洱茶要用云南大叶种茶的原因。专家测算,普通茶叶中的多酚类一般占茶叶干重的18-36%,云南大叶种可高达38.37%。因此,好的普洱茶必须具备的3个条件是:“原产地的原材料在原地加工”。

  临沧得天独厚的茶树生态环境,各种不同的茶树品种在长期杂交变异过程中,不断优胜劣汰及相互间的选换品种,逐渐形成品质优异的云南大叶种群体品种结构。这也是临沧茶叶品质最优的一个因素。

  1984年,全国茶树品种委员会向全国推广52个“全国地方茶树良种”,名列前茅的是云南大叶茶种系列,而勐库大叶茶又是云南大叶茶的佼佼者,凤庆大叶种茶排第3位。其特征是茶叶中的内含物质丰富,茶多酚和儿茶素较高,被专家学者称为“大叶茶品种的英豪”、“云南大叶茶品种的正宗”。据苏芳华主编的《2002年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第一版,P275)的“不同产地普洱茶内含成分比较”一文中,对勐库和易武的大叶茶的生化成分的含量做了比较,其中茶多酚的含量对比为:易武大叶茶为30.98%,勐库大叶茶为35.06%。

  凤庆县是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产量的大县,其著名的国家级良种——凤庆大叶种是“全国地方茶树良种”中的佼佼者,名列前三甲。凤庆群体种经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对鲜叶测试化验,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咖啡碱等含量远远高于全国中小叶种茶和大叶种茶的同种异地的其他省区。

  在大理下关建设茶厂,其主要原因之一是,方便于运销普洱茶到西藏等西部地区。普洱茶能够有今天的声誉和市场,西藏在过去曾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藏胞生活习惯不能一日无茶,同时也只有普洱茶的浓酽,才能满足他们的品饮需要……那里向来都是以生紧茶的销售量最高……

  20世纪60年代改变紧茶成为砖茶,而以沱茶代替了紧茶……同时新茶园灌木的茶菁,取代了老茶园乔木茶菁,茶性强度已大大打了折扣。尤其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快速陈化工艺研究成功,熟茶的普洱茶饼,几乎完全改变成为温顺性。这一连串的变化,使藏胞感觉到的,好像已经失去普洱茶了,对于过去那种茶性浓酽的紧茶,不只是怀念,而是在渴望再能喝到它。

  1986年11月20日,班禅大师亲自到下关茶厂参观,主要目的是代表藏胞们表示,已经长久没有能够喝到“真正普洱茶”的心声……下关茶厂就顺从其言下之意,在1987年“高茶低做”专为班禅……制造了一批生紧茶。

  据《普洱茶文化之旅·临沧篇》(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记述:据原下关茶厂的老厂长冯炎培先生说,当年著名的“班禅紧茶”,用的原料就是临沧凤庆茶。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