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的普洱茶思考

  2011年10月26日,首届深圳普洱茶文化节暨新生代普洱茶高端品鉴人在深圳坂田手造文化街拉开帷幕。这一天,在文化学者余秋雨看来,将会是普洱茶历史上重要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推出了“新生代普洱茶”的概念,并将10款有代表性的新生代普洱茶推介给广大消费者。普洱老茶(号级茶,印级茶)固然有它迷人的魅力为众人所倾倒,但是老茶的数量有限,而且消费成本很高,迟早有一天会被消费殆尽的,怎样创造未来的经典普洱老茶成为我们现代茶人必须思考并为之付诸行动的事情。“我们普洱茶的茶人不要仅仅成为‘啃老族’!”余秋雨在开幕式上的一声呼吁,让所有关注普洱茶的人都陷入了沉思。普洱老茶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在享用它的同时也在消费它,怎样让文化遗产不那么快地中断在我们手上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创造新的遗产。

  余秋雨的精彩演讲成为本次活动最大的亮点。这位被媒体誉为“中国最会说话的男人”也是一位普洱老茶品鉴家,余秋雨不仅以品鉴专家的身份参与了新生代普洱茶高端品鉴会,细品了每一款茶并写下了品鉴意见,更在普洱茶文化节开幕式和普洱茶高端论坛上分别做了精彩的演讲。以他文化学者的独特视角和语言为所有热爱普洱茶、关注普洱茶的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审视普洱茶的窗户,并提出了一些和之有效的建议。

  开幕式上,余秋雨从时间概念上的普洱茶文化说开去,主为“老一代茶人要创造新一代普洱茶的奇迹,不要老是想享受旧的,创造就在我们手上。今天参加品鉴的普洱茶做出来没多久(1992-2005年间的茶),而品评者也在我们这一代,品评的结果会发布,有可能是我们这一代享用,有可能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享用,但是不管怎么样,历史会告诉我们的后代,我们这一代不仅仅是‘啃老族’,这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点可以给中国的所有文化做一个示范。”

  继而又谈到深圳文化建设问题,深圳是改革开放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首个经济特区,同时深圳也是贮藏普洱茶最好的城市之一。在这个快节奏发展的城市里,该如何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成为很多深圳人不断思考的问题,余秋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的文化正在从‘文本文化’大幅度走向‘生态文化’,深圳文化不要在‘文本文化’方面去和西安、洛阳比,没有必要,我们在‘生态文化’方面可以创造出新的阶段来。普洱茶、普洱茶文化、手造文化,都属于生态文化的一部分,是人和自然结合以后的文化,在这一点上,深圳确立起自己的文化优势就很有价值了。这种确立不是说在深圳人为去锻造一种文化,有人提到‘慢文化’、‘快文化’的问题。纯粹说深圳文化是快文化,手造文化是慢文化,或者普洱文化是慢文化。这个说起来不是很顺,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是快慢结合的。我们不能绝对用‘快’和‘慢’来界定文化,应该是快中求慢、慢中求快。只有将快慢连在一起的时候,才是深圳的理想节奏,手造街和普洱文化并不是想拽住深圳快速发展的步伐,只是给它增加另外一个旋律。

  26日下午的普洱茶高端品鉴会在深圳洲际酒店巴塞罗那厅举办,听闻有余秋雨的讲座,当天入住酒店的其他客人有的也来到报告厅,整个现场济济一堂。余秋雨认真听完了沈培平和陈杰的演讲,前者从专家和行政官员的角度宏观地看普洱茶的过去和现在,后者以生物工程科学家的角度研究普洱茶的现在和未来。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之后余秋雨走上了讲坛,在台下照相机快门一阵狂按声中他开始了有关空间概念上的普洱茶文化的精彩演讲。

  茶为国饮,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中国人生活中的日常饮品,中国庞大的饮茶群体中,真正懂普洱茶的人是极少数,这样一个庞大的饮茶王国中,普洱茶显得非常弱小,相形之下,在空间上的矛盾凸显。对此,余秋雨从文化的角度理性审视这一矛盾,并提出了自己的三点建议--搭建普洱茶文化的常识平台;确立普洱茶的核心价值;规避误导性话语。他戏称这是从文化人角度说的大白话。三条建议互相呼应,构建了普洱茶文化理论系统的框架,值得普洱茶文化的建设者们借鉴与参考。
[page]

  “必须搭建一个普洱文化的常识平台。”

  这是余秋雨在本轮演讲中始终强调的关键点。常识平台是所有事物得以良性发展、得以大众化的基础,普洱茶也不例外。对此余秋雨举了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曾经风靡一时,那时经常有日本人到香港、到广交会去疯狂抢购普洱茶,在市场需求下,广东、贵州、四川、湖南等省纷纷用中小叶种生产炒青、烘青的普洱茶大肆出口。在假冒伪劣普洱茶的充斥下,许多日本人喝了之后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还影响了身体健康。很快普洱茶的风潮就在日本衰落下来。假冒伪劣商品在哪个行业都无法避免,但为什么在普洱茶行业就那么容易被重创呢?余秋雨认为根本原因就是“在日本还没有来得及搭建一个普洱茶文化的常识平台。”什么才是真正的普洱茶,在普通消费者的脑海中还没有清晰的概念和界限,不懂得甄别就很容易被错误信息误导。

  那么这个普洱文化的常识平台是怎样的呢?余秋雨为大家勾勒出了大致的轮廓:首选,这个平台应该分为三层,最外围的一层是要中国人大体都知道的常识,中间一层是喜欢喝茶的人大体都知道的常识,最中心的一层是普洱茶品鉴专家大体都知道的常识。这样牢固的常识平台在普洱茶界目前还没有搭建起来,余秋雨就用他个人的经历印证了搭建常识平台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热心读者出于对他的爱护,反复劝他不要喝普洱茶,理由是“普洱是充满霉菌的东西。”;还有个外地的官员对他说“普洱茶过时了,被福建的金骏眉取代了。”这些来自各个圈层的言论时常让热爱普洱茶的余秋雨感到啼笑皆非,大家都没有恶意,都只是因为缺少对普洱茶基本常识的了解而被一些误导性的话语误导所致。足见普洱茶文化常识平台的搭建已是迫在眉睫。

  其次,余秋雨认为这个平台上还应该构建一些有关普洱茶常识概念的关键词(keywords),并严肃限定这些词汇,不能贪大求全,从10个开始,一步步拓展,每一个词汇都力求精准到位。为此余秋雨还恳切邀请<<普洱>>杂志、所有茶人、关心茶的朋友、所有传媒的朋友和文化界的朋友,一起来做这件似乎降低专业门槛的事情,这样的胸怀让人顿生敬意。此外,他还规定了这些词汇的范围:一是要突破绿茶思维,在发酵和后发酵的概念上寻找几个入门词汇;二是要在普洱茶的健康理由,比如在降糖、降脂、调理肌体功能上,要寻找几个可信的、大家公认的基本词汇;三是要寻找几个不多的在知茶人中都不陌生的经典年号和牌号;四是可以根据历史编辑一此简明的故事、有趣的年代,让喜欢喝茶的人都知道。唯此,普洱茶才有一个常识性的立足点。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即使发展途中会偶有谬误,即使有人进来有人出去,都没有关系,平台还在就行了。余秋雨一再强调“一定要搭建一个人人可以接受、国际可以认可的常识平台,否则我们所说的文化只是少数人的闹腾,而这个闹腾是风卷残云,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过去。”

  余秋雨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两方茶语>>,收录在<<行者无疆>>中,文章说到中国的茶传到英国以后的情景。欧洲非常重视“公共空间”的概念。中国人喝了那么久远的茶,对很多知识却还不是很清楚。而茶传入英国不过三百多年,如今几乎是全民普及、人人皆知,很少找得到不喝下午茶的英国人,他们已经把生活方式完全融入其中。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反思的问题。“普洱茶既然是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生态文化,为什么不让它用一种常识平台在公共空间予以支撑呢?”一句反问包含了余秋雨对普洱茶未来良性发展的深深期许。

  关于打造普洱茶文化常识平台的具体举措,余秋雨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科学家和他们的团队继续做非常深入的研究,探究普洱茶最本质核心的微观世界;行政官员在政策层面为普洱茶的发展铺平道路;企业更多地参与到普洱茶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文化人则需要在常识建设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一起来做这件事,可以做一些活动,可以做一些强力的强介,如果力度不够的话,前途微薄。”余秋雨也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两天我们所遇到的、讨论的事情,都已经做到这一点了,我们上午不是在为茶品打分吗?我们共同为中国需要推广的普洱茶进行选择、进行打勾,而深圳作为我们的起点也非常好。”
[page]

  “要确立普洱茶的核心价值”

  我们为什么要喝普洱茶?有各种七嘴八舌的说法,有的说味道好,有的说历史长,有的说这是我们的国粹,还有的说这是慢生活......哪一项才是让全国人民、世界人民去喝普洱茶的核心价值之所在呢?并且要用简明的话语来说明。余秋雨用三个字一语道破:“大健康”。健康才是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能够引起人人都关注的东西,而普洱茶的大健康概念正是其他地方都无法复制的。“在普洱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当中所产生的大叶种,成片的、多区域的大叶种是中国其他地方没有出现过的。而且,那些微等下我菌群繁衍的多样性,和大叶种多次的互相作用的东西,也是其他地方不能重复的,这个听起来有点深奥,其实才是普洱茶的核心价值所在。因为这两个原因决定了普洱茶对人类今天和明天的健康密切相关,而这个特点除了云南、普洱以外,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替代。”

  在普洱茶大健康的核心价值中,还有太多的未知、大量关键的问题等待人们去破解,有的需要10年,20年,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人们去感受普洱的魅力,“魅力就在那儿,我们一起指向一个地方,那个地方我们好多东西谁也不知道,但是重点就在那儿,因为只有这一点和我们的人体有关,和我们的未来有关,和我们很神秘地靠近它有关。”余秋雨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将普洱茶核心价值的确立提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在大健康的核心价值引导下,并非是要每一个人都从生物科学的角度把每一杯茶都喝明白,寻找到明白人,我们很多问题自然也就明白了,事实上,健康与否身体人明白的。

  余秋雨与我们分享了他的身体告诉他的关于普洱茶的人生魅力:“我和马兰如果有几个月没有喝到好的普洱茶,突然有一个机遇喝到了,第一口下去,人好像有一种瘫掉了的感觉,喝了几口以后感到背脊骨微微出汗,这种感觉是整体感觉,不是说我们口舌之间的味道如何,这种整体感觉,凭心而论,很难用形容词来描述,甚至用科学语言甚至也还没有找到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所以在这个领域我们是不明白的,我们人在天天享受着我们不明白的东西,这就是人生的魅力。我们知道一个方向朝那边走,但是这个方向到底是什么风景,说到底我们不知道,这就是人生特别好玩的地方。如果什么都整明白了,人生还有什么意思呢?所以,尽管有那么多的未知,但有一点我相信,大家会同意我,它的核心价值在人体科学,它的核心价值在大健康,而造成人体科学和大健康的是生物工程,指引着我们的是大叶种和微生物菌群之间的非常复杂的对立关系。这个非常复杂的对立关系,无法复制,无法挪移。但在那产生了非常大的魅力,这个魅力中间的好多情况不了解,但是结果我们了解了,结果就是我们浑身舒服,我们浑身大汗、酣畅淋漓的感觉我们都知道了。”

  余秋雨希望大家在普洱茶文化建设方面能达成一个共识:“更多的文章集中在核心价值方面,而不要掉到表层文化的圈子里去,离开了大多数人,离开了人体科学,只是讲茶的味道,我今天以写文章的人的身份告诉他,这些形容词都是不靠谱的,不要拘泥那些词汇,我们还是多讲核心价值。在核心价值晨边我们宁可多听一点像陈杰、盛军这样的科学家,一点一点地向我们公布他们的研究数据,或者对未来发展的疯狂设想,我们都愿意听,我觉得这比诗还好听,更有文化了。”
[page]

  “要规避误导性话语”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普洱茶很一段时间都是处于边缘位置的,尤其是清朝末年以后经历了百年断代,所以来到现代社会,对普洱茶的认知度远远比不上几千年来始终处于核心地位的茶类,历史不可逆转,我们也必须客观对待历史与现实。因为认知程度的整体弱势,常识平台的缺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误导性的话语,有可能是普洱茶常识方面的谬误,也有可能是对各类茶的不公正批判,这样的误导性话语将会成为伤害中国茶的利剑。余秋雨以文化学得的博大胸襟向大家呼吁:“首选我们不要孤芳自赏,谈普洱茶的人不要不定其他茶,中国的茶太多,茶人也太多,我们何苦让普洱茶人树立那么多敌人?中国茶各有各的好处,在普洱茶没有进入中国茶文化图谱的核心地位的情况下,对牌中心部分的延续了几千年的茶,如果我们都表示以轻视的、否定的、嘲笑的态度的话,这样对历史不好,对整个茶世界也不妥。我们可以容忍地、认真地、平静地在这个非常丰富的茶叶世界里来寻找我们的地位。其次我们不要自贬、自残,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良性的规则,一定要有一种防止坏势头出现的力量。”

  随即余秋雨又向大家发出一个约定,并且很快获得了共识,那就是“我们在座的各位,当我们遇到不懂普洱茶的人与你谈茶的时候,不要云里雾里弄一大堆名词弄得别人一头雾水,还是要回到常识平台来,我们一定不要孤芳自赏,这种得意感或者说伪贵族的情绪是不好的,不要故弄玄虚,用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来谈一个实体文化。世界文化正在大规模地从文本文化走向生态文化,从抽象文化走向实体文化。我们面对的普洱茶明明是一种生态文化,明明是一种实体文化,我们何苦要回过头去在文本文化和抽象文化的圈子里做文章?我们的文化官员不要倒退,我们要坚持生态文化的方向,坚持实体文化的方向,坚持一种可触、可摸、可感的文化。这也是我这个大家认为是文本文化代表者来参加这个活动的原因。”话语刚落就赢得了现场一阵热烈的掌声。

  站在报告厅门口和过道上的人越来越多了,一度堵塞了出入的通道,但是余秋雨的演讲很快就要接近尾声了,尽管很多人都感到意犹未尽。最后余秋雨再次用具有他个人风格的诗性语言诠释了文化和普洱文化的真正内涵--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他说“文化要对时间和空间负责,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也研究过很多文化,我发现兴盛于一时的,表面上看起来怎么也不可能灭亡的文化,有时候可以在短暂的时间内烟消云散。我希望可以先从生活方式入手,我之前所说的搭建平台、定立行规都是生活方式,但是如果我们要开创一个大健康的新人类的话,这就牵涉到精神价值了,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连在一起就是文化,在这个意义上,让我们共同来创建文化!”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