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视角】普洱江湖风云录(上、下篇)

  普洱是谁的江湖

  江湖是什么?

  江湖首先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空间,有大江大湖纵横之地,必是文明昌盛之邦。普洱茶是幸运的,因为其不是山沟里的事业,而是江湖意义上的事业。从澜沧江到昆明的滇池,从珠江源曲靖到珠江入海口广州、香港,普洱茶沿着江湖奔流不息;那一条浅浅的台湾海峡,何尝不是中华的内湖,两岸三地一起演奏一曲普洱茶版的笑傲江湖。

  江湖其次是物质与文化的传播通道。有江湖,可得舟楫之利。在明清,普洱茶沿着茶马古道边销藏区,瑞贡京城;到了民国,普洱茶沿着滇越铁路、缅甸的伊洛瓦底江销往南洋与西藏。而解放后的普洱茶是江湖的事业,“珠江水泡普洱茶”就是普洱茶在当代发展的最好隐喻。普洱茶产在云南,藏在香港,兴起于台湾,盛于大陆。一条珠江发源于云南曲靖,蜿蜒数千里,奔流到南海之滨。云南在珠江的这头,广东、香港、澳门在珠江的那头。一部普洱茶的当代史,无疑就是一部怎样用珠江水泡普洱茶的历史。2006年,泛珠合作论坛举行,云南省长徐荣凯用“珠江水泡普洱茶”来形容滇粤合作的关系,可谓神来之笔。是年,云南茶企昌泰赞助了该论坛,推出了泛珠纪念茶。澜沧江是普洱茶的母亲河,滇池是普洱茶的母亲湖;而珠江则是普洱茶发扬光大之河,台湾海峡(中华内湖)则是普洱茶复兴之湖。

  江湖最后是人的江湖。寂寞的江湖因为人类的活动而热闹起来,上演了一幕幕悲欢离合、恩恩怨怨与是非成败。普洱茶曾居庙堂之高,被列为稳定边疆与赚取外汇的特种茶,现在普洱茶告别了国家重要战略物质的角色,可谓处江湖之远。远离政治的普洱茶,进入了21世纪在经济领域越来越发挥其影响力。脱离国家管制的普洱茶,是完全放开市场的商品,可谓彻头彻尾的江湖事业。这是一个鸿蒙初辟、浩荡无边的江湖,自由的江湖,无数儿女投身普洱江湖,意欲扬名立万。他们带着自己对普洱茶的独特见解来了,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做普洱茶,于是一个个江湖门派由此诞生,华山论剑由此上演,大家都或热闹或寂寞地等待“笑到最后的那天”。

  也许,普洱茶不是一个简单的茶,而是一个极具包容的茶,是一个文化的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对于侠客来说,江湖的竞争是你死我活的,干的是刀口舔血的营生,不打斗个第一出来,让某个门派一统江湖,当上武林盟主是不会罢休的。但普洱江湖不是这样,其虽然也有刀光剑影的侠客气质,但更多洋溢其间的是文人气质。温文尔雅的过招,润物无声的感化,有容乃大的竞合,求同存异的发展,就是普洱茶被文化的结果。

  这是你我的江湖,文化的江湖,盛世兴茶的江湖!

  上篇:江湖源流考

  普洱江湖源远流长,上古可以说起商周之际,武王伐纣,濮人献茶;中古可以说到唐代《蛮书》的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近古可以说到明代人所记的“士庶所用皆普茶”。到了清代关于普洱茶的史料要多些,但阮福的《普洱茶记》也只有短短的800余字。从故纸堆中,我们很难还原一个完整的普洱江湖。古代的普洱江湖我们只能停留在传说与想象之中,如果要活灵活现去描述只能是小说家言,归为杜撰一类。只有到了民国,在李拂一、方国瑜诸先生的努力下,普洱茶才给世人留下了较完整的面貌。从史料的角度而言,普洱茶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才进入了江湖时代,以前更多停留在神话与传说时代。真实记录的一鳞半爪往往湮没在“孔明兴茶”等传说之中,茫不可考。

  从传说到现代,普洱茶走了3000年。从民国到今天,普洱江湖的历史不到百年。普洱茶的第一次兴起是在易武。随着车里宣慰司在顺治年间的内附,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遥远的边疆与中央的联系第一次变得紧密,中原文化源源不断进入古老的六大茶山,江西人、石屏人、四川人的大量迁居,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和商业文明,普洱茶得以脱胎换骨,成为了名重天下的云南特产。遗憾的是,关于这个辉煌时代之记录是很少的,留给后人的只是云遮雾罩的谜团。现代人要还原那段历史,除了猜想,没有更多的办法。

  普洱茶的第二次兴起是在勐海。为什么是勐海,很简单,因为其邻居缅甸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大英帝国的殖民地。那时的缅甸是东南亚最富庶的,毗邻缅甸的勐海传进了许多西方的东西,比如有人穿洋服。彼时的勐海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龙云治下的云南的一个开放的典范。传统的茶马古道已经衰落了,普洱茶在勐海汇集,通过英属缅甸相对便捷的公路、铁路与水路运往南洋,或者转口印度运往西藏。勐海是当时令人瞩目的贸易城与茶叶城,连四大家族也垂涎这块流淌着奶与蜜的地方。蒋介石借追击红军打开了龙云之独立王国的大门,继而借助抗战之机将触角伸向了云南的经济。云南的矿山、鸦片(云土)是龙云的经济命脉,茶叶的分量也不可小觑。于是,四大家族控股的中茶公司就于1939年正式进入勐海设立佛海茶厂,意欲控制云南茶叶经济的意图昭然若揭。此时的普洱江湖,是地方实力派与中央利益集团角逐的江湖,是号级茶的江湖,是古老传统制茶文化与近代制茶文化相碰撞的江湖。普洱茶的现代萌芽就发轫在这个时期。

  普洱茶的第三次兴起是在台湾。1940年日寇入侵东南亚,普洱茶南下的通道被堵死,普洱茶的第二次兴起就此夭折。旋即又是解放战争,等到战争平息可以安静发展经济了,中国又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并推行计划经济与统购统销政策。因贸易而兴起的普洱茶,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被限制在寥寥四家定点生产厂家进行生产,然后被中茶云南公司统购,销往香港,以换取宝贵的外汇。这时的普洱茶是香港底层百姓的口粮茶,作为廉价的菊花普洱供应茶楼。这个时期的江湖故事很少,除了边销西藏外,也就是“两点一线”而已。云南有几家茶厂在生产,香港许多茶楼在卖菊花普洱,这就是“两点”。而“一线”呢,就是通过贵昆铁路、京广铁路等铁路线把茶叶运到香港。

  这期间,有两件事深度改变了普洱江湖的未来。第一件就是普洱熟茶的出现。香港人有喝陈茶的习惯,但茶商收购的茶往往是当年的新茶,有聪明的商家就通过加水增温的方式来加速普洱茶的陈化。这就是今天熟茶与港仓茶的滥觞。广东茶叶公司借鉴香港人做旧的方式,通过改进工艺摸索出一套较完整的成熟工艺。1973年,中茶云南公司派昆明茶厂、勐海茶厂的技术人员到广东取经,再经过本土的实验,终于奠定了熟茶工艺的基础。由此可见,普洱茶作为贸易的产物,必然受到销区市场的推动。在某种程度上,是销区改变了普洱茶的历史进程,把普洱茶塑造得面目全非。比如,在滇西南,普洱茶是作为当地的一种绿茶在生产,人们经常喝的也是当年的新茶,而到了销区,不管是藏民还是港民,都形成了喝陈茶的习惯。道理很简单,在古代交通不便,加上缺乏保鲜技术,茶叶经过千里迢迢运到销区,肯定大多变成旧茶了。因此,从一开始销区的人就被迫接受旧茶,也因之创造了一套制作和品饮旧茶的体系。茶叶贵新的传统被推翻,这是销区对茶叶的再定义,产区也因此接受了来自市场的反馈,开始生产能够越陈越香的茶。

  另一件事就是1984年,中英签署联合公报,宣布香港将于1997年回归祖国。这在香港引起了恐慌,尤其是随着1997的临近,很多港人处置了财产移居它地。许多深藏仓库的老茶被便宜处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流入了台湾。当时,台湾正流行紫砂壶热,一些聪明的人就想普洱茶性不但适合紫砂壶,而且能越陈越香。如同珠江水适合泡普洱茶一样,台湾人一不小心用紫砂壶来装普洱茶,就无意中打开了普洱茶的潘多拉魔盒,开启了兴起在台湾的历程。普洱茶在藏区是少数民族的粗枝大叶饮料,在香港是引车卖浆者的口粮茶,只有到了台湾,普洱茶因为要配得上价格炒得很高的紫砂壶,一些台湾文人就为普洱茶寻找文化依据,为之注入尊贵的蓝血。于是,在其努力下,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理论得到系统阐述和传播,号级茶、印级茶的谱系得以构建,生态价值得以彰显,品鉴收藏文化得以确立;普洱茶成为能喝的古董,能够投资获利的东西。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1993年。这一年在普洱茶的历史上举足轻重,因为这是两岸三地普洱茶人交汇的开始。在此之前,除了中茶云南公司的人员之外,香港、台湾人不知道云南,云南人不知道台湾、香港,普洱茶的生产、品饮收藏与文化体系建设分别在不同的地区酝酿,各地对普洱茶的认识都带有极大的本土化特色,由于缺乏交流,偏见盛行。1993年,思茅地区(普洱市前身)举行了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两岸三地,甚至韩国、美国等地的茶人应邀前来,并举行了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产区与销区第一次深度对接,各种流派与观点在碰撞。从这一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港台人深入云南的山区开始普洱茶的寻根之旅,云南茶人也第一次打开山门,接受港台之风熏陶。文化碰撞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两年之后的1995年,当时参加国际讨论会的邓时海教授写出了《普洱茶》这本普洱茶文化的奠基之作。这也标志着普洱茶进入了文化时代,进入了台湾茶人唱主角的时代。

  也是在1995年,台湾茶人跟易武的老乡长张毅合作,尝试用古法石模制作古树茶饼。这是失传数十年的号级茶在现代的复兴,其意义堪比熟茶在1970年代的诞生,1996年“真醇雅”号的诞生,1999年易昌号的横空出世,宣告古纯时代的到来。

  从90年代开始,普洱茶就兴起于台湾,但真正托起普洱茶第三次复兴大旗的不是台湾人,而是广东人与云南人。从2003年开始,前者贡献了芳村茶叶市场、东莞藏茶基地,而后者牢牢把握原料与生产的上游优势,普洱茶产业链就在云南这个产区与广东这个销区之间进行循环,而香港、台湾的地位日益边缘化。普洱茶注定是盛行在大陆,先是在云南与广东的落地,然后向广袤的中国腹地,尤其是北方渗透。

  要谈论普洱茶的江湖门派,我们必须从解放后普洱茶的产销格局之变迁谈起,以普洱茶的第三次复兴作为背景,以两岸三地作为支点。普洱江湖的门派,都是两岸三地贡献出来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普洱茶界之所以出现那么多门派,乃是传统与创新的产物。要谈论传统,我们就要知晓两岸三地各有什么传统,比如云南的传统是原料与生产优势,在此基础上就出现了大厂派与古纯派。前者是计划经济年代的遗泽,比如勐海、下关、中茶皆享用了巨大的历史遗产,具有竞争的先天优势。而古纯派,是1995年以来,港台人深入古老的茶山,与云南人一起探讨用古法制茶的结果。这是云南作为普洱茶的产地,在新时代创造的最新传统,以原生态的名义占据了后天的制高点。而香港具有藏茶的传统,在过去茶叶是藏在香港的,其也因此创造了独步天下的港仓绝技,在香港放一年的茶等于在昆明放三年,而且在滑润度方面让干仓茶望尘莫及。台湾走的又是另一条道路,在文化、古纯方面开辟了普洱茶的全新局面。台湾作为后来者,在仓储方面无法与香港竞争,在生产方面无法与云南的大厂竞争,于是其就走了文化行销的差异化道路。广东作为后来新兴的最大消费市场,紧抓投资与消费这两个环节,利用芳村茶叶市场的巨大集散力量,把普洱茶向全国进行配送。同时,其作为后来者,没有香港那么多老茶,于是一方面弘扬干仓茶的概念,把港仓普洱说成是腐烂变质的湿仓茶,提倡大家都来喝干仓存放的健康普洱茶;另一方面,效仿香港仓打造东莞仓,目前东莞的藏茶量远远超过香港,成为天下第一仓。

  一言以蔽之,我有传统,肯定就会去发扬传统,将之作为核心竞争力。如果我没有传统优势,那就要敢于创新,在传统之外创造新的传统。于是我们看到,在大厂茶的传统之外出现了古纯派与快消派,在港仓的传统之外出现了干仓派与东莞派,在传统渠道之外出现了网络派,等等不一而足。

  其次,我们要看到,这些门派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叠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比如作为大厂派的茶企,如大益、下关近来也在尝试做快消的袋泡茶、小众的古纯茶;而作为东莞的藏茶派,也深入云南做小众的古纯茶;作为网络派,近来也在尝试传统渠道,并深入茶区建原料基地……总之,这是一个大融合时代,分化与整合在不断发生,跨界营销盛行,各大门派的边界变得日益模糊,江湖一片混战。

  下篇:话说江湖八大门派

  一、大厂派

  计划经济年代四个定点生产普洱茶厂家,除了普洱茶厂名气逊色以外,其他三家以“下中大”之名横行2004到2007的普洱茶疯狂时代。2008年以后,下关、中茶不复当年,大益一飞冲天,飞出了中国茶界的一段大牛行情。2009年,中茶背靠中粮集团这棵大树,以新中茶的面目重新出现。中茶能改变目前大益一家独大的局面吗?

  “下中大”的辉煌是神话年代的产物。我们回顾一下2003—2007年的普洱茶神话,受益最大的无疑就是这三家茶厂。2003年,港台普洱茶热登陆大陆,这时广州芳村的茶商、东莞的民间资本纷纷闻风而动,转来炒作普洱茶。2003年之前,云南生产普洱茶的不过几十家。当时新茶不赚钱,要摆上至少三四年卖才赚钱。建厂历史悠久,拥有老茶资源的大厂自然最受茶商欢迎,港台商人纷纷经销大厂茶,或者定制大厂茶。而在港台炒上几万元一片的茶,大都是国营大厂出的老茶。2003年起,广东资本进来炒普洱茶的目的就是想赚快钱与大钱,而当时市场上形成的共识就是炒“下中大”的茶来钱快。因此,大家都来经销大厂茶,最开始是向港台商人进货。等到广东茶商稍微熟悉了普洱茶市场,就不愿意当港台商人的二道贩子,而直接跑到云南产区找大厂进货。而且这些茶商手里不像港台商人有老茶,于是他们就抛弃“存新茶,卖老茶”的游戏规则,转来炒作新茶。于是,在广东资本的推动下大厂茶的价格节节攀升,供不应求。到了2004年,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相继改制,这又变成了一个炒作的绝好题材股。一是改制期间,大厂在做调整,产量锐减,下了订单的茶商往往拿不到茶;二是宣传改制前的茶是绝版茶,将来升值空间巨大。巨大的市场需求(投资获利需求),不断挖掘炒作的题材,大盘商有节凑的放货,导致了“下中大”的虚火越烧越旺,一直到2007年4月下旬崩盘为止。

  击鼓传花的游戏玩不下去了,到了2008年,三个前国营大厂的生存都很艰难。这时当年的改制是否彻底就决定了这几家厂未来能走多远。大益的改制是最彻底的,由熟谙市场运作和现代企业管理的外来团队接管,带来了系统的行业外的成熟运作经验,使得大益不但很快摆脱危机,并通过在央视投放广告的品牌放大效应,成为普洱茶界的第一个大众品牌。而下关的改制走的是内部管理层集体持股的方式,实行的是专家治企(指的是由茶界的资深人士管理企业),玩的主要还是传统的那一套,属于换汤不换药的改制。到了2008年,普洱茶行业进入了专业化运作阶段,对团队的运营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时的下关开始变得碌碌无为,与大益的差距越拉越大。

  而中茶一直是个异数。2006年中茶恢复生产,一时有王者归来之势。但令人遗憾的是,中茶采取了贴牌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大量良莠不齐的产品涌现市场,极大透支了中茶的信誉,被许多人归为普洱茶崩盘的最大罪人。毕竟中茶家大业大,背靠中粮集团这棵大树好乘凉。经过2008年的休整,2009年中茶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带给了茶界许多期待。中茶的最大优势乃在于,资本与产业链控制、多产业资源共享的优势。在产业资源共享方面,可举商超的例子,中茶可随着中粮旗下牛奶、食用油、米等产品与商超渠道进行统一谈判降低其渠道门槛,同时也将进入中粮旗下专卖店销售。“中茶汇”也是中茶的一大制胜法宝。中茶公司不但生产普洱茶,也生产绿茶、乌龙茶等其他茶类,一年的销售额高达十多个亿。这些不同品种的茶叶可以精选出来,在“中茶汇”里进行售卖,以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二、外来实力派

  他们是外来者,都有响当当的主业,做茶不过是其产业链的延伸,企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他们无意在传统方面挑战大益的权威,而是把普洱茶当成了一块创新的试验田,跳出茶叶做茶叶就是他们行走江湖的最大武器。外来的和尚能念好普洱茶经吗?

  普洱茶界的巨头都集中在云南,其分别是大厂派与外来实力派。2008年前,龙润、柏联就进入了茶行业,一个高举“用制药的理念做茶、要做快消的茶”,另一个意欲打造普洱茶庄园。而七彩云南比这两家做茶都要早,其在旅游卖场卖茶好多年了,但其正式发力普洱茶行业也是2005年以后的事。2008年以后,天士力与云南白药相继进入普洱茶行业,打的都是健康产业牌。

  这些外来的巨头,以创新作为利器,能念好普洱茶经吗?对于创新应该这样看,这是一个需要创新而产生创新的时代。幸运的是,普洱茶经过2003—2007年的蓬勃发展,普洱茶的知名度很高,有许多以前不喝普洱的人可能对普洱茶有兴趣,但其不一定能接受传统普洱茶的口感与品饮方式。另外一方面,普洱茶作为一种功能饮料,对人的身体确实有很多益处,很多人喝普洱可能就是冲着保健价值而来的。在品饮方面,主要是两个方向的创新,一是针对喝茶人群,这些人喝惯了绿茶、红茶、乌龙茶,让他们一下子接受普洱茶有困难,那么可以变通一下,改变一下普洱茶的传统工艺,让其口感接近上述茶类,这就是普洱茶的绿茶化、红茶化、乌龙茶化,让这些不喝普洱的茶客转化为普洱人口。二是针对不喝茶的人群,比如咖啡人群、可乐人群等,这些人以年轻人、外国人为主。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深度改变普洱茶的形态,推出能满足其需求的普洱茶,比如可以生产普洱奶茶、普洱饮料等时尚快捷的产品。在健康方面,对普洱茶的功效进行基础科研,并研发适应不同人群的健康茶,比如针对瘦身族的、养颜族的,将普洱茶做成大健康产业。

  当然,创新远不局限于产品形态方面,在渠道、基地建设、仓储、品牌理念、科研等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传统行业有着顽固的边界,创新就是打破固有边界,进行行业拓展的一大利器。创新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坚持的,行业外的实力派企业纷纷投身普洱茶的创新领域,是一件大好事,这能极大拓展普洱茶的生存与发展空间,激活普洱茶的潜能,让其走得更远。

  三、快消派

  他们是快刀浪子,信奉刺出封喉一剑在于拔刀要快。慢慢的喝茶,他们无法容忍,他们恨不得普洱茶变成茶粉、茶膏、茶饮料直接飞进消费者的嘴巴。拿掉那些慢生活的道具,让普洱茶变得方便、快捷,能在商超里让消费者很方便的买到,并且立马喝掉,这就是中国茶叶的快消梦。他们的梦想能实现吗?在梦中可否像小李飞刀那样例不虚发!

  也许没有单纯的快消派。在2007年之前,可能有单纯的快消派,那就是龙润。但到了2008年以后,传统与快消已经成为茶企的一种常规选择。传统茶是每个茶企必须做的,包括曾经高举快消大旗的龙润也是非常重视传统市场的开发与维护。而快消呢,很大程度上是茶企的一个备选项,做与不做是根据茶企的自身条件与战略选择来决定的。现在我们看到,没有实力的厂家很少碰快消,而有实力的厂家不管是传统的大益,后来的实力派七彩云南都在进军快消市场,将袋泡茶作为自己市场的一个战略支点。

  由此看来,做快消确实是个费钱耗时的活,面对一个残酷的竞争市场,实力不够的话就不要轻易出手。

  但蒙顿与贡润祥是快消市场的异数。他们是做茶膏的企业,创造了这个细分市场的奇迹。也许做快消从新的细分品类切入更容易成功些。与其在主战场削尖脑袋与别人竞争,不如开创一个全新的品类,我就做这个新市场的老大。茶膏是新品类的胜利,是蒙顿与贡润祥进行差异化营销的胜利。但问题是,开创一个新的品类谈何容易,最大的问题是,你的创新不一定就是消费者的新需求。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蒙顿与贡润祥可望而不可学。

  四、古纯派

  营销就是卖不同,卖稀缺。普洱茶产量严重过剩的年代,古纯派乘势而起。我虽然是普洱茶,但跟那些台地茶不一样,请记住我的名字叫“古树纯料”,是土鸡里的金凤凰。从茶区到山头到山寨到单株,没有单纯只有更纯,100年古树、500年古树、千年古树,越来越古。为了追求山中一片纯料的树叶,无数茶商乃至茶客掀起了普洱茶区空前的地理大发现,每一个寨子、每一棵茶树、甚至每一片叶子,都被探寻,被记录,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版权属某某所有的记号。我们知道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是伴随着狂热的淘金热的,古纯派开启的云南茶山地理大发现,也开启了普洱茶小众市场的淘金热。金子还能淘多久,古纯还能走多远?请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纯跟快消一样,现在成为了大家的普遍选择,跟快消不一样的是,一直存在着纯粹的古纯派,其坚持非古纯不碰。早期的古纯派,犹如深山里的布道者,他们放弃城里舒适的生活,常年深入易武、班章、冰岛,每年只做春茶与秋茶两季古树茶。这些“布道者”在2009—2010年赚了不少的钱,于是在2011年全民跟进热炒古纯茶,不管是小商人还是大厂,都开发了古纯系列产品。问题是名山纯料有限,大家都在做名山茶,纯与不纯只有做者自己知道了。

  谈到古纯,就要面对古纯与拼配之争。其实这是关公战秦琼的事,因为两者都有需求,都应对着不同的细分市场,做古纯还是拼配,是企业战略选择的问题,喜欢古纯还是拼配,是消费者的个人偏好问题。从发展趋势来看,古纯的利润虽高,但做的人太多,尤其是大资本的介入,原料争夺战愈演愈烈,名山茶价格飙涨,让很多商家苦不堪言。古纯的出路有二,一是继续坚守名山茶阵地,不断提高自己掌控优质原料的能力;二是寻求突围,向还没有炒热的茶山延伸,向拼配茶延伸,向生态台地茶园延伸。

  五、港台派

  他们是普洱茶的先知,在大陆人普遍还不知道普洱茶为何物之时热情地传播普洱茶的知识。他们一手拿着福音书进行普洱茶的启蒙教育,另一只手拿着算盘,不断拨动珠子计算着自己的商业利益。从来没有单纯的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茶文化传播需要经济基础来支撑。港台派让人佩服的就是将大师与商人的身份融合得很好,拿捏地恰到好处。你可能会质疑他们提出的观点背后的商业动机,但别忘了如果没有当初港台文化茶商的摇旗呐喊,也就没有普洱茶今天的故事。问题到了今天,港台派还是普洱江湖的主流吗?

  对于普洱茶,台湾人的最大贡献在于普洱茶文化的奠基,以及深入云南茶区传播先进的制茶理念。普洱茶原生态价值的挖掘跟台湾茶人有莫大关系。云南有两个知名茶企,昌泰与永年在江湖上的扬名立万,都是跟港台人的深度介入分不开的,可谓港台与内地合作的典范。其对这两家云南茶企的贡献主要是三块:用古法制作古树茶、古树纯料的拼配技术、仓储技术。尤其是昌泰,在长达数年之间,可谓港台大师的集中营,各路大师带着各自做茶的理念来到昌泰,用不同的选料原则、拼配与仓储技术做茶。昌泰得以观摩不同的风格,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独特的昌泰风格。我一直以为两岸三地合作的典型就在昌泰,其也因为善于学习各地的精髓,一度成为云南茶界发展最迅猛的民营企业。

  香港人的最大贡献在仓储,创造了大名鼎鼎的港仓。后来的大马仓、东莞仓都在效仿香港仓进行存茶。而昆明的干仓也是为了与港仓普洱争夺市场而产生的。说来好笑,第一个干仓茶与干仓的概念也出自香港。88青的故事,带有江湖传说的嫌疑,但不管怎样我们溯源干仓茶只能从88青说起。在2004年前后,一批无意中干仓存放的茶,投放市场深受欢迎,价格迅速飙升,宣告了港仓茶受到排挤,干仓茶大行天下的时代的到来。为何如此,因为老茶与仓储技术都掌握在香港人手里,广东与云南的茶商作为后来者,只好另辟蹊径,抓住干仓概念刚兴起的机遇,通过大力宣传,将湿仓茶说成是霉变的茶,老茶都是来历不明的,提倡消费者买新茶,并进行干仓存放。干仓概念的出现,对香港茶商的冲击很大,其迅速沦为普洱茶的边缘角色。

  但香港毕竟是传统普洱茶的大本营,有着上百年的雄厚积淀。虽然,市场上充斥诋毁老茶的声音,很多老茶也确实来历不明,但要喝真正的老茶还得去香港。因此,香港在新茶方面虽然无法与大陆竞争,但仍然执老茶市场之牛耳,赚取了普洱市场的暴利。另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普洱茶发展到今天,人们已经告别了疯狂与偏执,日益变得理性。行业从业者也在反思新茶的局限,从2012年开始,越来越多的厂商,重视起仓储建设起来,甚至将其上升到仓储品牌的高度。昌泰、七彩云南都在发力仓储品牌,东莞的收藏商也在由业余收藏转向用专业仓储藏茶。这样一来,大家就会深入研究各种仓储知识,比如干仓与港仓各有什么优缺点,不再一味排斥港茶。必须承认,在仓储的技术方面,香港集数十年经验之大成,在普洱茶重新重视仓储的今天,香港派将迎来更多的江湖地位和话语权。

  六、海外派

  普洱茶在海外从来就不寂寞,我们可以说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洱茶在日本、法国的风光,一个叫甘普尔的老头让欧洲见识了普洱茶的神奇魅力。21世纪以来,普洱茶风行韩国、马来西亚,大马仓也继香港仓之后与东莞仓、昆明干仓一起名震普洱江湖。今年,我在昆明金实茶城看见一个美国老外在租铺面卖茶,据说生意很好,都是卖给美国人喝的。海外市场离我们很远,但海外茶人离我们很近。他们长期在云南的潜伏,是否会像昆明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引起了外国人喝普洱茶的风尚?

  怎样开拓海外市场,我以为龙润茶的定位很好:立足本土,入乡随俗。当然,如果是外国人来卖普洱茶就更好了,这样才能彻底的入乡随俗。这些年,我们在茶叶批发市场,在茶山看到了很多老外的身影,他们对普洱茶的执着甚至超过了绝大多数云南茶人。很多在云南做茶的外国人,已经把自己当成半个云南人,甚至在云南娶妻生子,成为地地道道的云南人。韩国人金容纹就是一位2003年起就扎根云南做茶的茶人,足迹遍及易武、景迈等茶山,据说其是最早做冰岛茶的一批人。谈及韩国市场的开拓,金先生认为,韩国喝茶的人口不多,主要原因是韩国社会节奏快,大家希望喝方便、快捷与健康的饮品,所以咖啡与鲜榨果汁大行其道。普洱茶要在韩国普及,必须去掉更多的文化外衣,改变自己的产品形态,主打方便与健康牌。

  确实如此,老外喝茶跟中国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茶征服英伦,其实是被英国人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成了地道的英国茶。17世纪的英国人没有选择中国茶的主流——绿茶,而是选择了红茶。并且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清饮方式,加奶加糖,做成调饮。这还是中国茶吗,只能说是英国的茶。普洱茶在法国的热卖也是如此。上世纪70年代,法国人甘普尔是将下关沱茶当成药引进法国的,不是放在食品店卖,而是放在药店里卖。甘普尔对普洱茶的最大贡献乃在于,分别在法国与昆明组织了普洱茶基础药理研究,用实证的方法来解释普洱茶的保健功效。其研究成果一公布,在欧洲引起不小的轰动。浪漫的法国人,更愿意接受经过科学检验的东西,从此沱茶打开了法国市场。

  “科学普洱”是普洱市在2007年提倡的,但其最早的实践者却是甘普尔这位法国人。这就让我想起,很多宗教的推广,其创始人比如释迦、耶稣都会显示神迹(特异功能),以此来招徕信徒。而世界上三大饮料的传播,也混杂很多不可思议的神奇故事。神奇就是普洱茶的最大广告,实证就是普洱茶的最大口碑。先用广告吸引眼球,然后用口碑留住并不断扩大普洱茶人口。这是普洱茶在港台,在大陆,也是在海外屡试不爽的一大法宝。

  七、网络派

  他们是普洱江湖最新崛起的神秘剑客,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用剑花编织了一道漫天商网。2003年以来,普洱茶的发展历程其实是被港台人文化,然后被普洱市科学化,被互联网技术化、数据化的过程。短短数年之内,普洱茶就从原始的农耕文明走到数字化生存时代,其穿越之功夫让人叹为观止。马云让无数人从草根变成大牛,这里面就有书呆子、新购、思普的身影,马云也让曾经傲慢的品牌商低下高贵的头颅纷纷触电,这里面就有普洱茶界最牛的大益。在互联网进入移动互联,将要进入物联网的时代,曾经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网络派的高手将要怎样出招?

  说起网络派,必须指出他们的出身很低微,曾经的草根抓住2007—2011年的网络创富机会,成为普洱茶界让人侧目的高手。掀起他们的老底是想表明,先天的不足很难使他们走得更远。这是当前普洱茶网商的集体困惑,小的当然难以生存了,做得大的,也很难突破发展的天花板。普洱茶网商的黄金时代在2012年戛然而止。这一方面是源于淘宝游戏规则的改变,淘宝由放水养鱼,变成了收割胜利果实的人了,这也能理解:马云不是说自己亏了7年,不能让人家一直做雷锋啊,哪有企业不想赚钱的?于是在淘宝上的营销费用激增,而销量增长放缓,利润越来越低。另一方面是,电商不再是网络派的专利,而是成为了做茶的一个普遍选择,其不再是一个蓝海市场,变成过度竞争的红海。

  原有的方法不灵光了,网商从2012年起只有集体突围。是坚守核心业务,还是进行战略延伸,这是网商突围时最困惑的问题。坚守核心业务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以前的网络黄金时代,正值普洱茶的低谷,很多茶企为了消化库存,对做电商的支持力度很大,电商可以搞无库存经营,可以拿到让人膛目结舌的低价。大厂支持与价格战就是这些网战高手曾经攻城略地的武器。而现在呢,大益货很难淘,淘到了也不一定有价格优势,很难打价格战,即便打了,小心被大厂请去喝咖啡,被淘宝封店,断了以后的财路。而且普洱茶的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如果没库存的话,就没有价格优势。于是,越来越多的电商被迫走向了战略延伸的道路,有的贷款几百万来建库存,有的跟品牌厂家合作生产自己的专版,有的亲自上茶山建原料与加工基地。有的从线上走到线下开拓实体渠道,有的做起了传统媒体,办起了报纸……

  这是一个恐怖的时代,坚持核心业务是等死,进行战略扩张是找死。电商的投入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而盈利变得遥遥无期。赚的一点都被投入到扩张之中了,投资的钱还远远不够,得找人加盟做股东,找银行贷款。做互联网就两件事,烧钱与人才。马云那么牛,也有好几年不盈利。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注定是个长线项目,很多情况下要靠别人的钱来发展自己,也就是吸引风投。普洱茶的电商,最大的短板在于规模小,缺钱,而且很难找到融资渠道,其次在于缺乏专业人才,尤其是战线越拉越长,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加盟,但问题是人才招不进来,也很难留住。

  用51普洱网掌门人吕建锋的话来说,“这是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大家先争取活下去,成为未来时代的剩者。”互联网的竞争远比传统领域激烈,各位从事电商的自求多福吧。

  八、东莞派

  过去普洱藏在香港,现在普洱茶藏在东莞。东莞全民收藏普洱,几百吨、几千吨收藏普洱茶的比比皆是。2008年以来,东莞囤茶客纷纷进军云南易武等地做起古纯品牌,岁月知味、斗记等小众品牌声名鹊起,引领高端消费潮流。东莞正在凭借天下最大的茶仓打造面向未来的仓储品牌,用时间来换取市场份额。若干年后,东莞仓陈放的普洱大规模流向市场将会引发普洱茶界的超级地震吗?

  东莞人为什么热衷收藏普洱茶?是台湾人教的。众所周知,东莞是中国著名的加工业基地,曾经以“三来一补”模式闻名全国。从90年代起,来东莞投资的台湾人越来越多,当时台湾普洱茶炒得很火,许多台商在东莞也喝起了普洱茶。人们总喜欢附庸风雅,许多东莞人就跟台湾学喝普洱,进而收藏普洱。这就是东莞普洱兴起之滥觞。2003年起,普洱茶大热,东莞人作为大陆较早接触普洱茶的,肯定不敢不为天下先,纷纷投身于狂热的普洱茶造神运动之中去。与大陆其他地区仅仅是少数人藏茶相比,东莞是全民收藏普洱茶,大多数人是在欠缺普洱茶的辨别与陈放技术的情况下进行收藏的。因此,在2003—2007年那段时间,东莞积淀了天量的普洱茶,大都是良莠不齐的,仓储也不得法,天才知道能放出越陈越香的茶究竟有多少。

  2008年开始,东莞人变得理性了,出现了一批钻研普洱茶,把普洱茶当成事业来做的人。这就是东莞普洱茶进入专业化运作的开始。他们不满足于做厂家与大盘商甚至二道贩子的下家,开始深入云南茶区,亲自做起了古纯品牌。当然,他们在做自己的品牌的同时,没有放弃“天下第一普洱茶仓”的优势,积极布局普洱茶的仓储,每年都精选大量的茶叶,用日渐成熟的技术入仓。当东莞人,越来越专业,将原料到仓库这条路打通,越来越彰显东莞人意欲掌控未来普洱茶格局的气魄。众多茶企还在为现在而打拼的时候,东莞茶商不但用小众的古纯品牌做现在,还用令人恐怖的仓储做未来。

  在未来,当东莞仓集中放货的时候,香港人曾经拿来沽名钓誉,牟取暴利的老茶,其价格还会否像以前坚挺?东莞普洱在未来对港仓普洱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其将深度改变老茶的价格与势力版图。东莞仓将来也会对新茶形成巨大的冲击,当市面上到处都是陈放8年以上的老茶的时候,你是否还会选择新茶?届时,普洱茶将重回2003年以前的模式,厂家或经销商将当年生产的新茶放进仓库,等到第四年后才大规模推向市场。而有耐心,资金雄厚的厂商,可能要放个8到10年,才将茶叶投放市场。做普洱茶不是赚现在的钱,而是赚未来的钱,将成为未来时代的共识。现在,鉴于东莞派的大动作,许多茶企在未雨绸缪,都在规划自己的库存,为将来的大变局时代进行布局。因此,从2012年开始,仓储在茶界越来越受到重视,仓储品牌的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白马非马撰稿于2013.9)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