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山:普洱茶由地主经济向品牌经济转型的拐杖

  茶行业要从稀缺资源经济(名山茶)、盗版经济(假冒名山茶),转向品牌经济,首先定价模式,要从资源定价转向品牌定价,其次要培植品牌集群孵化的土壤,即将传统的物质资本大基建转型升级为品牌经济大基建。品牌经济大基建为,资本投入由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倾斜,传统三产向新型三产升级,打造新型服务业、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并将创新作为品牌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其中,人力资本、新型服务业与创新至关重要,构成品牌经济大基建的新动能。
 
  由资源经济一步到位品牌经济,对众多厂商而言,无疑是休克疗法。对长期依赖资源的茶企,切断资源定价模式,无疑断奶,而茶行业的品牌经济新基建培育严重不足,导致茶企很难在短时间利用基础设施,快速创建品牌。资源断奶会体克,而品牌难产,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仍在老路上徘徊不前,创建品牌喊了许多年,奈何雷声大雨点小!
 
  大名山茶区开发,具有资源与技术定价二重性。大名山,以大拼配醇料与熟茶为主,是原料的深度技术化工艺化,其一方面是资源,另一方面是技术主导,故其能成为厂商由资源经济转型为品牌经济的拐杖。
稀缺名山茶货币化,推动中国茶产业物质资本大基建进程
 
  竞价稀缺名山茶资源,稀缺资源的货币化进程,解决了中国茶产业物质资本大基建的融资效率问题。
 
  物质资本大基建,是融进来的资金与劳动力、稀缺资源相结合,走的是资源与劳动密集型发展道路,属于典型的地主经济,即靠土地上产出的资源收获地租回报。竞价交易模式,不断将稀缺的土地出产物——名山茶价格拉高,从而使中国茶形成从天价的奢侈品茶,到地价的大众茶之宽广的价格带。价格带给茶农与厂商带来了巨大的定价空间,其可利用信息不对称,将产品分类定价,针对不同消费人群进行价格歧视经营,从而获取丰厚利润。这就是茶行业被外界视为暴利行业之原因!
 
  就地租歧视性定价模式而言,茶行业确实是暴利行业。但其回报,要看市场景气程度与经营能力,平均下来,众多从业者只是过个小日子而已。最关键的是,信息不对称在带来价格歧视红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行业交易成本过高,缺乏规模经济与生产效率。这是硬币的一体两面,也可以解释暴利的定价模式下,为什么大部分人只能赚小钱,甚至赚不了钱的原因。交易成本高,缺乏规模经济与生产效率,导致茶行业品牌经济难产,地主经济盛行。
 
  地主注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靠稀缺资源货币化融过来的资,大都投入到优质茶园、标准初制所、精制厂、仓储与体验化庄园等实物上去了,城市里的商业设施也偏向于茶城、茶楼、茶店等硬件。也就是说,地主经济投资,偏向于将资金物质化,其投资的全产业链,完成了中国茶产业物质资本大基建进程。由于软件缺失,加上硬件过于传统,物质资本带来的全产业链基建,支撑不了品牌经济的发展。
 
  中国茶的品牌经济,需要对传统物质资本大基建进行产业升级,用“三新工程”——新型服务业、新型工业、新型农业,对传统产业链进行赋能,将其升级为能孵化品牌集群的新基建。
稀缺资源货币化的扩大化——盗版经济
 
  没有体量的名山茶,其货币化进程,怎样惠及整个中国茶叶经济,乃至完成中国茶产业的物质资本大基建?靠的是做假名山茶,通过盗版经济的形式,让广大从业者都享受到了名山茶的溢出红利。
 
  本来产出没体量,高定价消费市场狭窄的名山茶,通过盗版,做成了规模化的名山茶生意。名山茶正品,产生不了规模化的品牌经济,从而落入地主经济发展陷阱。但盗版产业链,可以解决缺乏规模经济问题,让稀缺资源货币化,向假名山茶资源货币化迈进,从而让少数人受益的融资效率,变成全行业的普惠式基础融资福利。
 
  中国的品牌经济,靠的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中国制造,解决了物质资本大基建。中国创造,解决品牌经济大基建。中国代工经济向品牌经济的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盗版经济这一阶段,也就是代工经济→盗版经济→品牌经济。
 
  茶行业,盗的不是品牌的版,而是名山茶的版。也就是,盗的是资源的版,而不是品牌的版。西方有成熟的品牌经济,可供中国盗版。盗版可加速中国产业品牌化进程。中国茶行业缺品牌经济孵化的土壤,却有着丰厚的资源经济土壤,故其盗的不是品牌,而是资源。茶界盗版经济,只是有利于物质资本积累,但并不是品牌经济的催化剂与过渡形式。相反,其扭曲要素价格,劣币驱逐良币,恶化营商环境。
 
  我们需要一种规模化的资源正品产业,来催生品牌经济,这就是大名山茶规模开发的时代背景。从而让茶产业补上,从稀缺资源经济到品牌经济跃升所缺失的关键一环。也就是,稀缺资源经济(名山茶)→盗版经济(假名山茶)→大名山茶经济→品牌经济。
 
  插播一句:我的写作模式是,主题研究型写作。同一主题下,会出现若干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剖析。而且不同主题之间会有深度交叉,从而构成请上帝喝茶世界观。由于文章集群成为普遍联系的复杂系统,看我的文章,不能孤立一篇文章来看,而要看许多篇,才能发现有机结构与产业底层逻辑的阐述系统……
产业升级换“锚”:从资源定价到技术定价
 
  名山茶盗版经济,属于异化的规模资源经济,而不是规模品牌经济。做假名山茶,是一种扭曲的资源定价,会透支市场与品牌信誉,这就是盗版很难打造品牌的原因。
 
  资源定价,导致茶行业的要素资源长期投于物质资本建设,人力资本培育严重不足,三产偏传统,长期得不到建立在技术品牌经济上的升级,新型服务业缺位,传统服务业撑不起行业的未来。
 
  茶行业要从稀缺资源经济(名山茶)、盗版经济(假冒名山茶),转向品牌经济,首先定价模式,要从资源定价转向品牌定价,其次要培植品牌集群孵化的土壤,即将传统的物质资本大基建转型升级为品牌经济大基建。品牌经济大基建为,资本投入由物质资本向人力资本倾斜,传统三产向新型三产升级,打造新型服务业、新型工业与新型农业,并将创新作为品牌经济的核心驱动力。这其中,人力资本、新型服务业与创新至关重要,构成品牌经济大基建的新动能。
 
  概言之,茶行业的品牌经济新基建与新动能,需要寻找全新的“锚”,由资源“锚”到技术“锚”。
 
  在资源锚下,茶农厂商消费者,愿意为资源买单,而不愿意为人力资本、技术与优质增值服务买单,导致行业竞争长期围绕资源的初级产品——原料进行,大家喜欢用非专业技术人员与中低技术人员,将服务价格压低,重量不重质。只有产业定价的锚升级为技术,企业才会重视人力资本与服务品质,消费者才愿意为技术品牌的溢出价值买单,并承担技术开发成本。
 
  同时,品牌经济的新基建与新动能布局,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当锚不再对准稀缺资源与盗版经济进行资币化融资之时,茶行业需要全新的融资道具,这时“大名山”作为新生的融资工具就提上议事日程。
大名山茶区开发,具有资源与技术定价二重性
 
  大名山茶区的打造,一方面可以解决新基建的融资途径与效率问题,其以名山规模正品的形式,可解决稀缺资源的产品与货币化供给不足的问题,又不会有盗版带来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能将优质产品与品牌用消费者货币投票形式选出来。
 
  在某种程度上,大名山茶区综合开发,是茶行业的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过渡的最好形式,可充当广大厂商转型升级的拐杖。
 
  由资源经济一步到位品牌经济,对众多厂商而言,无疑是休克疗法。对长期依赖资源的茶企,切断资源定价模式,无疑断奶,而茶行业的品牌经济新基建培育严重不足,导致茶企很难在短时间利用基础设施,快速创建品牌。资源断奶会休克,而品牌难产,这就导致许多企业仍在老路上徘徊不前,创建品牌喊了许多年,奈何雷声大雨点小!
 
  大名山茶区开发,具有资源与技术定价二重性。大名山,以大拼配醇料与熟茶为主,是原料的深度技术化工艺化,其一方面是资源,另一方面是技术主导,故其能成为厂商转型为品牌经济的拐杖。
  绿茶也有拼配与精制,也讲对资源的初级产品——原料,进行技术化再加工。但绿茶的加工是一次生命,以初制为主,精制只是初制的延续,其最大核心价值在初制,故绿茶产业被资源定价锁定,就像普洱茶被文化与金融结构性锁定一样。
 
  普洱茶的初制是茶叶的第一次生命——绿茶化产品,建立在醇料与发酵工艺基础上的精制,能赋予普洱茶第二次生命——新普洱茶(生茶还不明显,熟茶完全跟晒青毛茶是两个东西),成品的仓储再加工赋予第三次生命——陈年普洱茶。普洱茶为什么有三次生命?是因为绿茶化原料、新普洱茶、陈年普洱茶,就风味而言,完全是三种价值不同的东西。
 
  而绿茶,初制让茶叶风味基本定型,精制不过是后期对风味进行小范围调整而已,本质上是一个东西,而且品质被初加工决定。也就是绿茶技术的最大价值在于初制环节,故形成了资源初级产品定价模式。当然,绿茶的大拼配,可降低成本。但这种降低成本的努力,也会面临绿茶血汗工厂的无序低价竞争,并不利于在大众市场打造品牌。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