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夜茶漫谈什么是普洱茶好茶?

  什么是好茶?
 
  这个话题比较古老,也许会一直讨论下去。
 
  讨论方向,无非都是原料、工艺、仓储、口感,前三者是生产者的任务,后者才是消费者才接触得到的。当然,现在很多茶客也参与到仓储这一环节。
 
  原料、工艺、仓储都可以固化,都可以标准化,口感却无法统一,尤其难以表述。
 
  什么是好原料,可以用区域来区别,版纳、临沧、思茅、保山。。。等等。用原料来判断茶叶的好坏,未必准确,却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原本,这是属于茶商茶厂的技巧,然而,如今推崇山头茶,这又成为了茶客的一种技巧。很大程度上,在于现在的收茶客都上山,都认为收到纯料就是好茶。实质上,任何纯料固有其特色,然而,一旦陈化,所谓山头的特色也可能会成为缺点。陈化后,所谓集普洱茶厚、滑、甘、醇感觉于一体的纯料仍然少之又少。
 
  工艺则大致趋同,前几年山头热,各种新工艺层出不穷,如今市场冷淡,工艺逐渐回归传统。至少,山头上的茶农会问一句,你要提香还是不提香的炒法。
 
  至于仓储,大部分人都有了一定的经验,保持一定水分、相对密封、防止异味、防止发霉,这都几乎成了常识,当然,这离真正的“仓储加工”手段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可以说明,市场仍然前进了一大步。
 
  然而,至于口感,却是南辕北辙。有人喜欢苦而回甘,有人喜欢甜顺甘滑,这都好理解,最大的差别在于比较?
  为什么说是比较呢?
 
  两杯茶对冲,原本是评判茶叶的一种手段,然而,很多人不由自主有误区,用200元的去对比2000元的原料。
 
  价格在销区很难有一定的统一标准,200元的茶叶可能标价2000元,在山头上,毛茶的定价往往有相对统一的标准。
 
  坝子茶根据级别,山头茶根据名气,根据树龄,根据口感,大致统一。而且,每个收茶客往往有自己的一套收茶口感体系,虽然自成一统,至少也是参考了整个山头的标准。这其中,当然包含了对茶农的信任,以及对鲜叶的了解等等辅助的手段。
 
  这起码可以说明在山头上,收茶人是可以依据一定的口感标准来分别茶叶好坏。然而,在山下,这种口感的辨别方式却难以统一。
 
  再一,普洱茶谈“山头气”。的确,很多高端茶有山野之气,然而,这种气息却难以描述准确,并且,由于是生茶,尚未定性,受条件的制约甚多,或者水、或者水温、或者冲泡的方式不一,都可能难以捕捉到“山野之气”。
 
  冲泡方法对于口感的改变,很多人都有体会,重了苦涩,轻了无汤感,尤其有些茶有做过前发酵,一旦按照老茶冲泡,则会泛“酸味”。这些,都会对于口感的体会形成各种意见。
 
  再之,普洱茶讲“体感”。我的感悟是体感类似于中药的通气,老茶有,否则,所谓的南洋一带码头工人用“普洱茶排湿”一说就难以成立,然而,新茶则很难感受到这种效果。
 
  如此种种,都形成了普洱茶有很多难以统一形成的意见。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