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对于普洱茶好茶,鉴别是如此简单又复杂

  《南都周刊》的首席曾园兄写了一篇文章《喝好茶最快捷的办法是先当个皇帝》,文章从宋代写到现代,从中国写到外国,从皇帝写到平民,大家的问题都在于,怎么判断是好茶。文章的结论是,“所谓好茶,无非是产地+技艺。商业摆脱了良心比赛,才真正开始了平等竞争。”
 
  现代人难以解决的问题,对于古人来说是不必担心的,尤其是贵为皇帝皇子。
 
  皇帝不用担心茶厂造假茶史的问题,不用担心是否黎明采摘见日则止,不用担心茶工焙之生焙之熟,不用担心产区正宗、纯料与否,也不用担心茶叶采茶嫩度。
 
  道理很简单,皇权体制保证了纯料。而现代茶产业体制,保证的是合法造假。
 
  曾园兄是个书呆子,比我尤呆,指责现代茶叶造假不直接说造假,而是绕了大弯,“一个茶叶的外行要忍辱负重地学习植物学、土壤学、茶叶栽培学、育种学、加工学、病虫害防治、审评与检验,还有无数名茶的故事与传说……但是,为什么吃燕窝的人不需要学习飞禽交配与孵化?很简单,因为茶行业「水太深」,所以消费者「要提高保护自身的意识和能力」。”
 
  对于普洱茶来说,茶叶好坏的判断则更为复杂。
  喝老茶,不仅仅是要学会看包装,还要学历史,读茶书,如果茶叶历史书本身就是假的就是修饰过的,那么,消费者如何判断茶叶历史?怎么实现保护自身利益?
 
  喝新茶,则需要辩山头,辩树龄,辩纯料,辩工艺,云南茶山众多,茶树资源丰富,绝大多数消费者没有上过茶山,也没有机会参观制茶工艺,即使是二者都实现,走马观花也难解谜团。
 
  一山一味,原本是成立的,尤其是对于新茶而言,所谓的山头味茶学上称为“山韵”,由于土壤、气候、树种的差异,导致产生不同的“山头味”。就此而已,“产地”这一因素,是保证茶叶好坏最大的元素,然而,好基因抵抗不住坏人性,班章、冰岛如今不过是一种包装纸的游戏,某大品牌的“冰岛”,并不含一颗冰岛的毛料,这是现实的情况。
 
  对于古人而言,什么是好茶,比较简单。宋徽宗的判断是芽为上,一芽一叶次之,一芽二叶更次之。宋徽宗喝的是团茶,那个时代的团茶与今天的团茶不是一个概念,仍然崇尚“芽者为上”的制茶理念,与今日之社会绿茶理念相同。然而,普洱茶不一样,陈化茶讲究粗枝大叶。
 
  所以,市场的结果可以看得见,绝大多数老茶经典皆为饼茶、砖茶,而极少听说“沱茶”。
 
  而且,如果以等级来判断茶叶的好坏,本身就具有很多误区,举个例子,1988年的“7542”饼茶被市场称为“88青”,“73青”、“88青”是市场大热门,都是指7542配方的饼茶。
  7542实际是一个出口唛号,大多数的人理解是“75”是指75年发明的配方,“4”是指饼茶的级别,“2”是指勐海茶厂生产。
 
  其实饼茶的生产,一般都是有三个级别的茶叶拼配而成,而且,勐海的“4”级茶,临沧的4级茶,思茅的4级茶,口感区别很大。同样的4级茶,春茶是春茶的口感,夏茶是夏茶的口感,秋茶是秋茶的口感,如果制茶工机械地理解“7542”的含义,其结果可想而知。
 
  如此,都可以说明,至少在普洱茶的体系里,用级别作为参照物,判断茶叶的好坏无法实现。
 
  历史上,中国人就喜欢掺假,所以,英国人发明了“品茶体系”,有了“品茶人”这一职位,从茶叶的产地、等级、外形、香气、滋味来综合判断,这也是现代的审评茶叶的方法,但是,如果我们参照这样的体系来让消费者去判断茶叶的好坏,等于是把所有消费者都培养成为“品茶人”,这就好比英国的东印度公司要把所有英国人培养成茶师是一样的荒唐。
 
  普洱茶是一个重视原料的产业,工艺则次之。原料好,工艺正常,则茶成品一定好,所以,小茶厂、茶商的品质可以轻易超过大品牌的道理即在此。这就好比现代人喜欢吃土鸡,土鸡无论如何做,都要比洋鸡好吃,烹调技艺无需太讲究,普洱茶道理如是。
 
  把茶叶好坏的判断标准交给消费者,其实是一种推卸责任,如果一个茶厂的冰岛、班章仅仅都是包装纸游戏,一个处处都去修饰茶史的品牌,一个处处都是造假的产业,何谈品牌?何谈好茶?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