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了,第一次听说普洱茶“八病”!它究竟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出来的?

  想买到存放价值高的普洱茶,有三大原则:
 
  1
 
  必须是以云南大叶种优质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茶品。因为相比于大叶种原料,中、小叶种原料加工的普洱茶,滋味淡薄,香气不佳。
  2
 
  原料无缺陷和品质问题。茶树树体衰弱、营养不足、采摘过度或遭病虫感染,这样的原料加工的茶品会出现芽叶瘦薄、茶骨轻飘、色泽暗淡、叶底褶皱、病斑虫叶等等状况。
  3

  普洱茶收藏以饼茶为主,投资收藏饼茶要注意没有“八病”。
 
 
  涨知识时间:普洱茶的“八病
 
  普洱茶的“八病”,一般是针对普洱茶饼茶而言的。“八病”的“病因”包括原料选择和加工制作过程。
 
  马蹄叶
 
  这里说的马蹄,不是马的足蹄,而是指茶中的木质化老梗。春茶时,雨水少,茶叶生长缓慢,嫩茎短,茶农在采摘时,为增加重量,会用指甲把茶梗掐断,这样采摘的茶经过初制成干茶后,就会出现类似马的脚蹄一样的木质化老梗。
 
  茶叶的香气物质在幼嫩茎梗里含量较多,但是“马蹄叶”不是幼嫩茎梗,是老化了的茶梗,少量对茶质影响不大,多了,就不好了。
 
  入杂
 
  “入杂”,是指茶中夹杂有非茶类物质,宋代黄儒《品茶要录》:“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叶者……八杂之病也。”
 
  古人尚且懂得茶中混入其他植物的芽叶是“茶之病也”,何况今人?现代化的大茶企会在普洱茶的生产中,加入捡茶环节,捡茶环节需通过人手进行,工人根据样茶和客户的不同要求,剔除非茶类物质,拣净茶果、老茶梗和其它夹杂物。
  白合
 
  “白合”,即“对夹叶”、“对开叶”。是茶树新梢上萌发的对生两叶抱一小芽的芽叶。这时的茶叶顶芽已经停止生长,采摘这类鲜叶很容易演变成晒青毛茶中的“黄片”,影响成品茶的美观。
 
  而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里对这种芽叶的评价是:“白合不去害茶味。”
 
  过熟
 
  普洱茶毛茶分杀青、揉捻解块、日光干燥三道工艺制作而成。“过熟”,指鲜叶加工不及时使鲜叶堆积变红,或加工中杀青过度,或茶胚摊凉不及时、湿热闷黄。而毛茶制饼的“蒸茶”时间过长,使叶底粘稠、黄而柔软,造成茶饼“过熟”。
 
  “过熟”的普洱茶滋味平淡,香气不透,水闷味重。
  新铁
 
  “新铁”,指被新的金属制茶器具污染的饼茶。新的制茶器具(如杀青机、杀青锅、饼茶模具等)有铁腥味且铁屑容易串入茶中,铁与茶汁中的多酚类物质结合使茶颜色发黑并产生腥味,是制茶之禁忌。
 
  因此,凡新铁器具,须磨光洗净后才能使用。明代许次纾《茶疏》:“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明代罗廪《茶解》说道:“若新铛则铁气暴烈,茶易焦黑。”
 
  烟焦
 
  “烟焦”,指茶饼被烟味和焦味所污染。茶叶出现烟味,有两种情况;一是晒青毛茶加工中杀青炉灶漏烟;二是阴雨天气里,不能及时晒干,室内自然风干中被“烟味”污染。带“焦味”的茶叶,大多是以机制晒青毛茶为原料,杀青机器温度没控制好,高温炒焦茶青。
 
  “烟焦味”是茶叶被污染的表现,生茶固然不好喝,发酵成熟茶,也会滋味呆滞、饮后喉部有压迫的紧张感。
  澄泥
 
  “澄泥”,指毛茶压制成饼时压力过大,造成茶汁外溢,饼面光滑,坚硬难解。
 
  普洱茶,是会呼吸的茶叶,其后期的“陈化纯熟”需要接触空气,要求茶饼松紧适度。压力过大,茶饼过紧实,破坏茶条优美的形状,更丧失饼茶的透气性,不利于普洱茶自身的后发酵“陈化”,使茶饼成了没有收藏价值的“死饼”。
 
  竹箨(tuò)
 
  “竹箨”,指茶饼压制不结实。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茶饼边缘、表面茶条起壳、脱落,既不美观,也不便于搬运,长期收藏。
 
  破散松疏、脱落严重的饼茶,饼茶压制,要求外形美观大方、浑圆饱满,松紧适度,压力过轻,如陆羽《茶经·三之造>“有如竹箨者”,饼边缘、表面起壳、脱落的,即破坏饼的外形美观,也不便于后期的搬运、长期收藏。
  其实关于普洱茶的存放价值,涉及到的方面是非常之多的。普洱茶因其强烈地域性和历史、文化特性,从而具有了文化价值;又在市场的驱动下形成了它的经济价值。
 
  所以一款普洱茶是否有存放价值,不仅跟茶品的品质有关,还受其附加价值的影响,但这些我们无法衡量。回归到茶叶本身,普洱茶的存放价值,当然还是要建立在品质和工艺的基础上。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