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错误的仓储理论是如何诱人上当的

  我们每个人接受的茶文化信息,与我们的周围人群有关。虽然人类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但是,能做到内心孤独的人并不多,所以,每个人在名利场的奋斗中都巴巴地找寻各自的朋友圈,这样,我们必然活在朋友圈子当中,朋友的喜好不由自主就影响到我们的喜好,喝茶的道理无不是。
 
  茶行业有很多畸形的东西,所有人讨论的角度,往往从自身接受的茶文化洗礼开始,所以,讨论的基点都是不客观的,所谓的讨论其实就是各执己见,最后,只能是谁的声音大小决定对错,而不是茶学理论的对错。
  茶行业曾经有个非常奇葩的理论,即为所谓的“未入仓”,一些台商书籍的解释是:“不刻意增温、加湿、不通风,自然存储于人类长时间生存的空间”。自然存放是绝大部分茶商利用自然条件存放的一种方式,然而,真正懂得仓储的茶商并非是完全“自然”,而是,有条件地“自然存放”,比如仓储区域的选择,这决定了仓储的快慢,比如,仓储楼层的选择,这保持了茶仓的干净程度,不受地板湿气的影响,进而影响茶叶发霉,形成所谓的“仓味”、“霉味”,比如,茶仓窗户需用厚厚的黑色被毯遮盖,以避免长时间的“光污染”,所以,不讲条件的“不入仓茶”,是一种机关,诱引普通消费者存茶,但是,存放5年后十年后,明显又不如贩卖“不如仓茶”理论贩卖者的茶好喝。
 
  这样的理论是不能被称为仓储理论的,“刻意加温、加湿”,那是作假,与实际上的仓储加工工艺没有关系。编造“不入仓”的理论背景时间是2000年-2005左右,当时的背景条件下,内地极少有人会放仓,也就不会有人懂仓储加工技术,即使是广东区域有人尝试存茶,也尚未转化,而且也仅仅是一种存茶体验,仅仅止于存放概念,而尚未涉及仓储加工手段。
 
  基本上当时市场的老茶来源于香港,而香港的仓储不是来源于地仓就来源于溶洞,所以,入仓和未入仓就成为了一种骗人的手段,因为所有人的茶来源都是香港茶商,毫无例外,大家都是统一的香港茶商的仓储,哪有什么入仓和未入仓呢?
 
  其目的和编造干仓和湿仓理论一样,都是一种设局。
 
  入仓,即让人联想其实都是“湿仓”,潜台词就是“入仓茶”就是“伪劣茶”。诱引消费者买自己的未入仓茶,而不去购买其他茶商的入仓茶,和今天市场上流行的:我的茶都是古树,其他人都是假古树的说法,同宗同源。
 
  云南青饼、青砖、青沱的陈化过程必须依赖一定的湿度、温度,由于各个地方气候大环境不同,不同地区有不同温湿度,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当然,这其间有区别,湿度超过80%的区域(指某些时段,比如梅雨季节),那么是酶促反应与微生物反应的叠加,而昆明、北京、西安、沈阳则可能湿度常年在50%以下,实际上转化就是一种氧化现象,即酶促反应,而未必发生所谓的微生物作用,也就谈不上发酵现象的产生。
 
  所以,在气候干燥的区域,生茶存放100年还是生茶的说法,虽然夸张,其实说明了事实上自然条件对于茶品转化的影响,而生茶要转熟,则必须在高温高湿的区域形成,其实道理与渥堆熟茶相同,当然,其实际形成的结果不同,口感也有差异。
 
  普洱茶的后发酵中会产生许多酶菌,有些是有益,有些是有害的,控制得好,就会向好的方向反正,反之,则会向坏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控制温湿度的过程。事实上,大多数人不懂如何控制,导致劣质茶充斥市场,使不少人把入仓茶同劣质茶划了等号。
 
  普洱茶的后发酵,是酶促作用、湿热作用、微生物作用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目的是使大叶种茶叶的内涵物质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产生对人体有益的新物质,如果缺少微生物的参与,直接的后果就是“口感”没有那么好。也即是说,若缺少了微生物生存的环境,茶叶的转化则不太顺滑,尤其是润度上不太可能达到完美。有些茶友会有这样的体会,把新茶长期存放在干燥地方,虽然汤色发生了变化,但喝起来,总是口感生硬又略带苦涩,谈不上顺口甘醇,而存放在湿度略高之处,茶汤则有完全不同的表现。
 
  但是,现在的市场情况是,有人喜欢三成熟、五成熟、七成熟、九成熟,其实是喜欢不同,茶叶是植物,不同于肉类食品,可以生吃,可以熟吃,可以夹生作吃,各取所需而已,偏生的群体是因为之前喝绿茶的习惯影响,喜欢茶叶的鲜爽,偏熟的群体,喜欢普洱的厚重,陈香,其实两者喝的是两种茶类,不过是统一在普洱之名下,然而,这正是普洱有魅力之处,千变万化。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