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疆说普洱:1990年代千年古树茶及茶叶历史常识

        北京的茶友发来图片咨询,一个朋友向其推销90年代的古树茶。古树茶概念如今深入人心,但是,事实上,古树茶的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有的概念,之前,在国有经济时期,只是叫“大树茶”,当时没有古树这样的说法,只是用植株形态来说明。

 
  计划经济时期,云南也采大树茶,不过时间比较短暂。1958年之后,云南侨销圆茶停产,所以,才有了1973年恢复1958年圆茶生产的说法,商业部的(当时的叫法)文件中明确有“恢复”二字。而在此之前的1959到1962年史称为“三年自然灾害”,饿死了几千万人,1963年开始“五反”,1966年开始发动文化大革命运动,运动不断,生产秩序被全部打破,哪里可能专门为港台大师生产“60年代的红印、蓝印、铁饼”?至于1973年,全国开始恢复生产,云南茶产业由于受到破坏,毛茶收购不上来,于是号召村民收集荒野茶,大树茶以补充。
  (图片为1973年云南省外贸局土产公司恢复七子饼茶生产的文件,文件中红笔注明处,清晰可见“为了恢复”字样)
 
  1973年,下关茶厂的藏销紧茶,运销藏区,藏民喝了头晕呕吐,当时是文革时期,藏民喝下关砖茶头晕呕吐,就变成了一个严重的政治事件,经过调查,发现误收购大树茶,发酵程度不够导致,于是,又严令禁止采摘大树茶。
 
  现在是市场经济,也没有政治运动,很多人无法理解当时的政治环境,现在采茶的标准可以随意根据客户的要求,可以单芽采摘,可以一芽一叶,也可以一芽四五叶,可以混采,也可以单株采制,然而,1973年处于文革时期,属于典型的计划经济管理,文件规定的事项,生产任务也属于政治任务,所以,没有人敢越雷池一步。
 
  云南的计划经济也比较特殊,1984年放开后,马上于1986年又实行茶叶准运证制度,无论是毛茶还是成品出省,均需此证,1993年省茶司实现部门承包,但是,下属茶厂的生产计划仍然由省茶司执行。普洱茶属于出口商品,国内也无人消费,下关青沱当时的定义属于绿茶,不在此列。出口实行配额制度,直到2003年才取消,这意味着云南茶叶的某些品种的计划经济实际执行到2003年。
 
  但是,市场也有拐弯的地方,1999年中央中茶要来收归权利,云南省茶司另成立茶苑集团,实际是一套班子两块招牌,这实际是中央和地方利益分配的问题,至于2000年,云南省茶司对于云南茶产业的管理失控,普洱茶的市场也是在2000年左右形成一个转折。
 
  基于这段史实,云南在计划经济时期不可能出现古树茶这样的概念,至少2000年之前是不可能有。
 
  云南茶叶长期受绿茶思维的影响,茶叶采摘也是按照绿茶标准来制定,判断茶叶也是按找绿茶标准,嫩度越高,芽尖越细嫩为美、为标准。至于2002年春茶,老班章的毛茶也才6元左右的价格,如果按照一芽一叶的标准采摘,大树茶采摘一天下来也采不了半公斤,所以,才有2005年之前,老班章大部分村民尚需要周围交通便利的寨子亲友接济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足以证明当时毛茶来源情况,茶厂在2000年之前是不敢收购大树茶,2000年之后是嫌弃大树茶条形不好看,2007年之前,普洱茶产业兴旺,只要是树叶子压成饼都能赚钱,市场何必要大树茶、古树茶这样的概念呢?
 
  2003年市场开始出现“大树茶”、“荒野茶”、“抛荒茶”、“老树茶”这样的茶品名称,但是,基本上大茶厂的定制茶都是由茶厂向茶农收购毛茶,而不是今天收购鲜叶成为普遍情况,所以,实际上当时的名称仅仅是做一个名称的改变,以作一个市场区隔。茶商定制茶,由茶厂负责毛茶收购,毛茶的来源一是茶厂自设收购点,比如勐海茶厂于新班章的收购点,二是由供销社收购,交运省茶司,再由省茶司分配至各下属茶厂。基本上,2000年之前,云南茶厂都属于此情况。至于2005年马帮进京后,市场掀起建设普洱茶厂的热潮,市场上专做普洱茶的厂商增多,市场上才开始有些玩家私人定制真实意义的古树茶。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