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茶话】究竟怎样叫“懂茶”,懂普洱茶?这篇文章告诉你50%!

  做茶久了,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懂茶,给我喝这些茶就浪费了。”
 
  或者“×××懂茶,一喝就明白了。”
 
  实际上,不忍心说的是,对于一个标准混乱,说法芜杂,信用不足的领域,所谓大师并不见得真“懂茶”,而普通的茶友也不见得离“懂茶”那么遥远。
 
  不能否认,茶的品鉴是有深浅之别的,懂茶也有很多层次与内涵,但是就入门来说,倒也没有那么玄妙,掌握一些大的原则,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
 
  懂茶按照道理来讲,包括懂得茶的各个方面,比如原料、工艺、存放、冲泡、甚至茶树生长的相关知识。这其中对于初学来说,最最重要的,关系也最密切的是品鉴。
 
  由品鉴的建立,可以产生兴趣,可以进一步的了解产生这些口感的原因,这样慢慢的就把上面说的那些原料、工艺、存放、冲泡的知识串起来了。而反过来,从书本上看来很多说法,但并没有和品鉴建立联系,实际上都是抽象的知识,用不上,很多时候反而会闹笑话。
 
  所以,如果关于“懂茶”只讲一篇文章的话,那就是要讲品鉴了。
 
  针对市场的现状,我们品一款茶,要有几个大的原则。
  第一个,要屏蔽无关的信息,存疑有关的信息。
 
  什么叫无关的信息?价格,故事,以及其他种种暗示。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好的茶不会太便宜,这是对的,但是价格和品质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很多价格惊人的茶,根本到不了及格线。高的价格,仅仅是因为炒作,营销策略,或者完善产品体系而已。而很多优质的茶,即使不算廉价,也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故事更是可以随意发挥,怎么说都行,无论这里面有什么大人物,大老板,大师,听听就得了,就算是真的,他们未必懂,也未必和茶有关系。对于垃圾茶,故事把这茶说的越难得,其实越好笑。这么垃圾的茶你还处心积虑、卧薪尝胆、夙兴夜寐、求爷爷告奶奶的搞到那么一点,那不是缺点啥嘛。
 
  什么叫有关信息?树种、产地、树龄、生长环境、年份、工艺等等。
 
  这些信息当然对我们了解一款茶有帮助,但实际上市场诚信不够,你得到的未必是真实信息。即便对方不是存心欺骗,但是他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或许只是道听途说,不妨存疑。
 
  古树茶兴起,茶叶市场到处都是古树,再不济也是小树,没有人大张旗鼓的宣称卖的是台地,但实际上最基本的常识是,台地的产量要远远大于古树。
 
  班章、冰岛成名,市场上到处是班章冰岛的茶饼。但实际上常识是,这两个地方的古树原料产量有限,基本没有在零售市场流通。
 
  有的时候你看到他和茶树合影,你看到茶树挂着他公司的牌子。但实际上常识是,这和你拿到的茶没有必然关系,给茶农点钱挂个牌子,拍个照,这件事你也可以做。
 
  对于老茶来说,考证各种包装,研究各种历史,当然也可以,但实际上常识是,这种折腾远不如泡一壶试一试更靠谱,因为老茶真的实在太少,即便是真的,存放不得当,还是没有意义。
  第二个原则,要符合人性、符合常识。
 
  对于初入门者,好茶的妙处不一定能充分体会,但是坏茶的差一定可以辨别出来。令人感到难受、感到不适、感到不爽的口感,无论再怎么包装,也不要轻易认同。
 
  早期很多人在推广所谓烂木头、麻袋片甚至棺材板味道的老茶,这个已经在挑战品鉴的底线,反人性了,珍爱生命的话,还是要远离的。
 
  符合常识,就是好茶和其他好的食物饮料一样,有一定的共通性。如果说法与常识相悖,也要慎重。
 
  任何的食品与饮料,如果要说好坏,就要涉及到种种的特质与评价标准。我们肯定不会用辣度和咸度高低这种标准来评价一道菜的好坏;同样的,我们当然也不应该用“霸气”与否作为评价一款茶的核心标准。
 
  我们通常总是喜欢香气丰富,口感饱满的食物;同样的,口感单薄,没有香气,肯定不会是一款茶的优点。这么说好像有点匪夷所思,但是很多时候,你真的会碰到这种情况。
  第三个原则,放下成见,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有时候很奇怪,如果极为有限的知识被奉为金科玉律,并不清楚适用的范围,那比没有知识还要糟糕,知识就会成为障碍,这就是所知障。
 
  红茶的品鉴,和绿茶、普洱茶的不会完全一样,也不需要完全一样。一款古树,不像班章、不像易武、也不像冰岛,这和他的品质没有任何关系,他不需要像你熟悉的这些茶,何况你熟悉的样本还很有可能是错的。
 
  对于一个山头,一个年份,不要轻易的肯定和否定,因为一个山头可能意味着十几个品种甚至更多;而同一个年份,不同产区的气候差异很大,有的本来就不是一个气候类型。
 
  就普洱茶的外观来说,有各种的形态,大叶中叶小叶,圆叶尖叶扁叶,所以仅仅通过外观,你没法对品质下一个判断。
 
  如果我们看这些年普洱茶存茶观念的转变,就会发现,很多基本问题尚未搞清楚,甚至教科书上的很多观念完全来源于想当然的猜测而非实验。一个领域内的权威知识来源尚且如此,你道听途说来的东西,可靠性又有多大呢?
 
  经常会碰到所谓的“懂茶”人,观点令人大吃一惊,莫名其妙。常年在茶山跑,忽然到北京这样的都市的各种茶圈,碰到各类老师,也往往令人三观震动,匪夷所思,“难道这样也可以?”
 
  这里的建议还是,无妨先把自己清零,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从最基本的品鉴原则开始,免得因为各种先入之见错过有价值的东西。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