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茶城的经营者该何去何从?(二)

2015年,中国茶城的经营者该何去何从?(二)
  芳村茶业城外景
 
  2014年的芳村事件,对中国茶行业来说,算得上一场地震,甚至撼动了许多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业观——本来对茶叶市场乃至任何一类产品的集售市场而言,逐年递增的商铺租金是自然规律,可为何芳村的本轮涨租,引发了这么强烈的冲突?
 
  事实上只要稍加回顾,我们就会明白,在中国以茶叶及其相关产品的批发为主要业态的茶城市场,从2013年开始,就出现了业绩衰退。
 
  在中国整体经济结构调整以及政府收缩三公经费支出的大背景下,茶叶市场的终端消费能力明显疲软,茶叶销售价格持续走低,往年以高档礼品茶团购为主要赢利点的中国茶城经营户们,结束了“一年开张靠节日”的经营模式,而仅仅依靠平时散客的消费量和消费水平,又无法支撑在经济高预期阶段膨胀起来的高额租价。
春节前交易冷清的芳村市场
  春节前交易冷清的芳村市场
 
  “从我自己企业的情况来看,整个市场销售额比去年下降了65%,作为一个小微企业主,我感觉非常困难。”柯茂松有些无奈,“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的市场,消费者也不是原来的消费者。比如说以往大家认为芳村是普洱茶收藏重地,但现在市场上的收藏客比以前少多了,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普洱茶以喝为主的理念。所以连不少收藏客都在茶城内设了销售点,希望以直接进入市场流通的方式消化那些巨大的库存。这就是说下游被压缩,而上游则是新茶老茶的共同放量,对经营者来说是腹背受敌。”
芳村商户柯茂松
  芳村商户柯茂松
 
  调整,对市场意味着什么
 
  若回顾中国茶城业的发展史,茶商王成龙无疑是其中的元老级人物,他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来到北京,和同样经营茶叶的福建老乡们,一起经历了马连道茶叶市场的几轮升级,而他自己,则亲身参与了开发。
 
  “1997年,我在马连道最早的京马茶城做茶叶批发生意,当时是那种马路市场,几乎全部收入来自大宗茶叶的批发。”而就在1998年,王成龙所在的区域因外资家乐福超市进驻而面临拆迁,几十家茶商眼看没地方去。
 
  王成龙就联手了一个北京的哥们,想方设法在家乐福地块的南边找了个位置,改造后成为京闽茶叶市场,后来逐步完善成为京闽茶城。
马连道京闽茶城外景
  马连道京闽茶城外景
 
  回顾往事,如今人在重庆的王成龙告诉茶语网编辑:“那时候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不高,我们的经营也很简单,不过才百来家商户,给北京市内的各茶庄、商场、茶叶公司配送货。
 
  后来大家看做茶城有利可图,就渐渐出现了马连道茶城、京华茶城、茶缘茶城等多个茶叶市场,一直扩展到今天,马连道地区已开业和即将开业的各类型茶城有19个,截至2014年上半年时达到4000多家商户。”
京闽茶城内正在记账的商户
  京闽茶城内正在记账的商户
 
  不过茶城虽多,茶城的面目和经营内容却是大同小异的,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整整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分布、地区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等等客观条件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市场经营主体的中国茶城,基本上还在慢悠悠地走老路。这一点在茶叶源头的销区市场上,看得尤为清楚。
 
  林铜辉是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的一位经营户,从2006年开始涉足茶叶经营,在2009年进入整个福州氛围最成熟的五里亭茶叶市场,从给国内知名品牌正山堂做经销商起步,开始了自己的创业。
 
  他对中国茶城现阶段的发展,有着自己的观察:“我们场内现有800多家商户,今年情况非常不好,人气萧条、交易额锐减,而这种下滑的势头其实从2011年就开始出现了,持续下滑三年来,到2014年彻底落入低谷。
 
  福州今年出现了一个关店潮,不止茶叶市场,大街上都关了很多店,我有的客户在2013年时每个月营业额还有十几万,到2014年最多只能到两万,所以实体店根本就开不下去了。
 
  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算是在福建省有着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也是福州最成熟的茶叶市场,见证了整个中国茶市的成长。而福建是中国茶叶产量最多的省份之一,五里亭是福建最重要的桥头堡,这里的情况如此,可想而知在二三四线的产地批发市场内,面临着更大的困境。”
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
  福州五里亭茶叶市场
 
  王成龙的解释,从侧面印证了林铜辉的说法:“其实现在中国茶城的发展已经过快过滥,在竞争模式基本雷同的情况下,市场已经饱和。国内大多数茶城开发方的主营业务,还停留在向商户‘收房租’的阶段,既没有推广运营,更缺乏整体规划和服务。更有甚者是在房地产业的鼎盛时期入场,有些开发商为了销售其高价的商业地产,在项目开盘时将茶城的开发作为卖点,楼盘卖完后就再无人关心后期的维护和管理,根本不操心茶城的实际运作。”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