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和普洱茶有嘛关系?

  这几天,柴静携她的《穹顶之下》,在舆论江湖掀起一阵飓风:微信朋友圈满屏皆是雾霾-柴静、柴静-雾霾。感谢并向这位母亲致敬,虽然她让“专业记者”们有点难堪,但这一新媒体时代“里程碑式的壮举”,配得上心里没霾的人最热烈的赞誉。
雾霾和普洱茶有嘛关系?
  鲁云觉得,对柴女士最好的尊重,是把雾霾探讨引向更深入广泛的领域,比如普洱茶。咦,雾霾和普洱茶有嘛关系?关系大了去了,且听鲁云呷口茶水娓娓道来。
 
  鲁云之前在网络上发过一篇小文--《云南别做雾霾的“看客”》(手贱的微友可去访问度娘),意思说透了就是:北方的雾霾天气,云南的产业机遇。这一点,从云南风生水起的“高原特色农业”里早已展现无遗--“云南味道”频繁亮相“舌尖”、鲜花和鲜花饼大卖、“励志褚橙”行销各大电商、高原有机蔬菜企业搞起了“会员制”。“好宝有机蔬菜”的女老板杨熙告诉鲁云:几年以前在昆明一个月发展不了几个会员,现在想加入会员得排队等--北方雾霾后的变化最明显。
雾霾和普洱茶有嘛关系?
  雾霾引发的,不只是对身体健康担忧、对环保产业利好乃至对“公民社会行动力”召唤,它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需求导向,尤其是改变饮食来源之农业的区域布局和产业样态。
 
  在《穹顶之下》里,人们意外知悉:杭州2013年的雾霾天有200天,去年也有154天。其实,我国有六分之一的国土不同程度笼罩在雾霾中,且主要是中东部发达地区。这些地方,也不幸涵盖了许多茶叶主产区。雾霾天里,能长出好茶叶吗?或者说,雾霾对农作物生长有无影响?申而言之,茶树生长的土壤、灌溉用水状况又如何?当然,这猜想有夸大问题之嫌,经得起正经检测的茶叶还是多数。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园段昌群院长告诉鲁云,国人今后最大的消费是生态消费。诚哉斯言,偏远落后如云南,有许多尚未被工业化、重化工业浪潮浸淫的地方,那里是茶树生长的地方,也是边疆民族群众福祉亟待改善的地方。“生态红利”,将是包括普洱茶在内的“云茶”在我国茶叶版图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一大利器。这点目前还远被低估,原因之一是尚缺乏让人信服的科技分析论证,只能做感观上的联想。
 
  普洱茶的“卖点”,如果能用“生态茶园”的概念逐渐替代目前流行的“古树茶”概念,善莫大焉。“古树茶”炒作,因为走进环保上甚至法规上的死胡同,也不可能光彩和持久。追求“古树茶”,不过是生态消费的极致表现。其实,从茶叶的内含物质看,鲁云向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的周红杰教授求证过,古树茶和一般生态茶没有差别。这几年在普洱市等地推行的“生态茶园改造”,降低茶树密植度,不再追求产量而重品质,才是普洱茶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方向。放过那些几百年的古树茶吧!为云南作为世界茶树原产地多留一些证据!
 
  “绿色生态”的招牌还能改变普洱茶什么?那就是普洱茶给人以“老人茶”的陈旧印象。毋庸讳言,现实中普洱茶确实给人以中老年消费品的陈腐印象。也有人说,茶本身不是年轻人的消费市场,他\她们热衷的是星巴克和碳酸饮料。不过鲁云要提醒,情况正在发生改变:在厦门的旅游集散地,“赵小姐的茶和馅饼”店正在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如果她们的茶更耐喝一点会更好!鲁云有一个梦想:“绿色、时尚、方便、平价”成为普洱茶的一副面孔。希望“绿色福利”能够衍生出普洱茶的业态创新--而不一味坐在店里摆着根雕茶具卖茶叶。
 
  柴静把雾霾拉进公共视野,也引起一些关于“动机与裙底”的无聊争论。鲁云之前提到,自然生态和修身养性是这个时代的两大“精神共鸣点”。负责的普洱茶人,请于雾霾中奉献更好的茶品,不做对此无动于衷或“口水论战”的“槛外人”。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