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市场不缺卖茶叶的品牌

  目前象天福茗茶、八马、大益等茶叶经营实体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这也是经营茶叶的主流势力,但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抓住“品牌标准化”的精髓,他们更多地是想卖自己的品牌附加值。认为一个同等的茶叶贴上自己标签后就可以多卖些钱!所以你如果有空到天福的品牌形象店看一看就知道,与其说他们是卖品牌,倒不如说是做“茶文化”,完全是一种不商不文化的景象。除了极具“文化内涵”的装修和个别“古董”外,你看到的天福茶叶包装多种多样,有简装的、有铁盒的、有木盒的、有雕龙画凤的,反正尽你的想象力的极限什么样的包装都有,或者天福想通过茶叶的包装豪华程度来告诉你这包茶叶有多贵!这就应了一句著名的白酒广告语,“喝酒不喝纸盒子”!茶叶基本上成了卖包装。

  说到底,天福也好八马也好,其本质就是“捯饬一下卖个好价钱”。并没有站在行业角度去解决茶叶标准化的问题。的确,这个目标不容易做到,一个方面是因为茶叶每年的出品不能做到标准化,二则普通茶叶不可能象立顿茶包和烟草那样可以“调”到一个统一的味道。所以所谓的品牌标准化并没有一个茶企能真正地履行,没有哪个茶企在履行所谓的一个“公道”。

  如果非要找一个相对较好的品牌的话,那应该是大益,为何说大益做得相对不错呢?主要来源两个方面,一个是大益主力经营普洱茶种,相对聚焦。另一个原因是大益并不是渠道导向的,而是产品导向的。我们知道普洱的重要价值除了茶叶好之外,重要的价值标准是普洱的保存年份,有了这个年份指标,普洱标准化相对容易些。而大益好像也斩钉截铁地把自己定义到普洱上,并不是大包大揽地做许多茶种。大益在普洱上的标准化相对深入一些,这就决定了大益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茶拿到别人的店里来卖。也就是说大益关注的点在“茶”身上,不象天福、八马把关注的点放在了“店”身上,大益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借助别人的渠道更广泛地流通自己的产品。

  而天福与八马更多地象是传统茶店的升级,统一了店面的形象方便溢价。所以说天福八马类的品牌并没有关注到茶叶我们所说的用“品牌来标准化”的核心问题。

  我们这里谈到“标准化”的问题,事实上是种“公道”的证明体系,我们都知道茶叶的销售面临的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卖茶的人往往是非常懂茶的人,而买茶的人往往对茶一知半解,所以常见的现象是买茶者害怕卖茶的人“忽悠”自己,而往往通过与卖茶者建立不错的人际关系后,才放心地购买卖茶者的茶叶,说得更具体点就是,买茶者是冲着卖茶人而买他的茶叶的,传统的茶叶店就属于这方面的典型,也就是我们说的做茶,就是做人际。这种认知的不对称导致了茶叶购买的不便。

  笔者认为如果有品牌暂且放开自身的利益,用品牌客观评定茶叶的品级,彻底让自己的品牌成为“中介”者,将获取更长远的利益,如果这么说您仍不太清楚我所说的意义,想想货币的价值就知道了,货币本身是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但货币所代表不同商品的“公信力”,使得货币具有巨大的“交易价值”而极易流通。如果有品牌能暂且抛开短期利益,成为衡量茶叶的“尺子”。该品牌必然具有茶叶界“货币”的“公信力”。

  原产地标签,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虽然并不能说明贴有原产地标签的茶品比没有原产地标签的茶叶品质更高,但贴有这种标签的茶叶显然更方便流通。这一点特别表现在出口上,想想看,老外跟我们多数不懂茶的人一样,他们没有可以评估茶品的标准,唯有通过原产地标签的方式鉴别茶品。

  而原产地标签是官方的规范标准,而官方订立的标准极易厚此薄彼,且极易被伪造。所以这类产地标签型的产品可能只是表现在出口时才有价值,而在内销时特别在传统渠道的销售时往往没有任何价值。

  如果有某个品牌暂且放下短期的“贴标”就“溢价”的眼前利益,而完全客观地对不同的茶品进行级别评定(而不是加上华丽不实的包装),然后设定某种严格的包装级别去规范,一级茶、二级茶,让买茶人能放心不加辨别地象买香烟一样购买,那茶叶将会是另外一个崭新的局面,与其说其售卖的是优秀的包装,倒不如说其售卖的是标准。只要装到里面就是品质保证。可惜的是我们的多数茶企是象天福、八马这样的品牌,贴上品牌之后就溢价了,就失去了公信力,也自然无法自由地流通,可以说,若有品牌建立公信力的评判极致,其品牌下的产品便可以成为“硬通货”象货币一样自由地流通。

  不要急于去卖茶叶了,这个市场上已经不缺一个卖茶叶的品牌,而太缺的是茶叶评判机制的品牌!

  谁能做到,必定握天下茶市与鼓掌之中!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