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成型方法的变迁

  春秋战国的印纹陶、汉代陶罐为拉坯法与盘筑法相结合的成型,如汉代的印纹陶陶罐,下半截是以辘轳法成型,上半截则是以盘筑法成型;到了晋代,表瓷产品为辘轳车拉坯成型;宋代大量生产的釉陶罐及韩瓶,器物身上手印清晰,明显也是辘轳车拉坯成型,大件的釉陶也有发现;明以后逐渐变为瓷少陶多,由于陶器的成型方法的演变,大水缸、火钵,小子洋坛、花盆花器,因为陶泥的可塑性而全改为泥片镶接方法,其法先是打压泥片为坯体厚度,再镶接成圈,后拉“满”接口,这种“捞(拉)满法”的成型方法的出现和应用,可能是紫砂打身筒法的前身,也是紫砂成型方法的基础。但对于紫砂壶的创作,这些办法也限制了茶壶器形的变化和发展。
紫砂壶成型方法的变迁
  明代正德年以后,经过艺人的摸索、改进,紫砂壶的成型方法有了重大突破。
 
  根据典籍记载,传统的手工成型的方法,早的是金沙寺僧的方法:“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始中空,踵傅口柄盖。”稍后的供春的制壶方法也大同小异:“茶匙穴中,指掠内外……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腠。”用现代语言来诠释,就是:用建造之法筑成基本之器形,如果是成型圆器,则使用了木头做的虚坨,然后两半圆用手捏接成圆,再用小匙来修理壶身内壁,这时茶壶的内壁腹部往往会出现节腠特征。
紫砂壶成型方法的变迁
  上述两位紫砂壶的早工匠的成型方法,基本上是承袭当地日用陶的制法,因而限制了茶壶器形的变化和发展。
 
  到时大彬时,这位大师创作的茶壶已是“千奇万状信手出。”这突飞猛进的变化利益于工艺革新。新工艺不是瓷器业沿用已久的辘轳拉坯法,用这种办法生产不出“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茶壶来,《阳羡茗壶系》中也没有介绍这种方法,倒是《阳羡名陶录.文翰》中周容的《宜兴瓷壶记》有了这种新成型工艺的较详细的说明。作者指出,供春制壶是用模子的,时大彬悟得其中道理,也学供春用模,但不久“则又弃模”,创新了一种全新的成型工序。
紫砂壶成型方法的变迁
  这个成型过程是:“土色五。腻密不招客土,招则火知之,时(大彬)乃故入以砂,炼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毡(将泥辗成毡状)。割而登(切割土毡用来成型)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先将陶泥片尾两端相接,像接合马口铁罐口情况一样,将壶身做起来),廉用媒土(接合处用媒土),土湿曰媒。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足约则先面,足丰则先足。初浑然虚含,先壶先天,次开颈,次冒、次耳、次嘴。嘴后著,戒也。”
 
  这就是用泥条镶接拍打法而凭空成型,俗谓“打身筒”和泥片镶接成型的“镶身筒”。
紫砂壶成型方法的变迁
  时大彬的“始悟其法”,完全舍弃了粗陶中使用内模、两截成型的方法,全凭双手拍打时的协调以及对于转盘转动惯性的驾驭,来塑造预想中的圆球体。这就使紫砂从日用陶的简陋、局限中脱离出来,使创作者在造型的追求和发挥上,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因而被紫砂艺人们一直承袭沿用今。
责编: 红666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