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瓷茶具介绍

  若要论起小编对哪一款茶具最喜欢,那么无疑是黑瓷茶具,这在宋代可是大有名头,怎么个有名法呢,大家往下看。

  古代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没落于清,这是因为自宋代开始,饮茶方法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古人的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互比茶叶的优劣。宋时连皇帝、宫廷大臣也以此为乐,这是今人难以想象的。斗茶,可能在五代时已经出现。宋时,最先在建安一带(今福建建安、建阳、蒲城等地〉流行起来。宋‘苏辙《和子瞻煎茶》诗曰:“君不见,闽中品茶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说的就是当时闽(福建)中饮茶斗品的盛景。北宋中期,斗茶迅速向北方传播开来,以致风靡全国。北宋末年,宋徽宗也乐于此道,他在所著《大观茶论》中说,斗茶是“天下之士,励志清白”,是“盛世之清尚之举。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从宫廷到民间,从皇帝至百姓,都以斗茶为乐。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画的就是平民百姓斗茶的情景。从图中可以看到,每人手提茶瓶,有人点茶,有人啜茶,有人瞪目注视,正在互相品评,以决出优劣。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度,以“鲜”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

  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就说得很明白:“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而黑瓷茶具,正如宋^祝穆在《方舆胜览》中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而且像定窑之类原先以烧白瓷茶具为主的名窑,也开始生产黑瓷茶具。在众多生产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盖”最为人称道。蔡襄在《茶录》中称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北宋悔尧衍诗《次韵和永叔尝新茶杂言》兔毛紫盏钧相称,清泉不必求虾蟆(泉)”。宋诗僧惠洪《与客啜茶戏成》载:“金鼎浪翻螃蟹眼,玉瓯绞刷鹧鸪斑。律津的乳冲眉上,拂拂清风产腋间。”南宋诗人杨万里《送新茶李圣俞郎中》道:“鹧鸪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称颂的都是建安茶盏。元代开始,黑釉建盏仍受到品茗者的青睐,元中书令耶律楚材在他的《西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中,其中就有五首是称赞“建郡瓯”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元期间,黑瓷茶具还大量销往口本、朝鲜,以及东南亚及欧洲各国,这在宋^赵汝适的《诸蕃志》、元,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都有详细记载。从明代中后期开始,兴盛了600余年的黑瓷茶具建盏,从“名冠天下”的顶峰跌落下来,而为其他茶具品种所取代。明,张谦德的《茶经》说今烹点之法,与君谟(蔡襄)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热难冷,莫如哥窑。向之建安黑盏,收一两枚以备一种略可。”表明自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瓷建盏已“似不宜用'仅是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责编: 茶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