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再发现

【普洱茶再发现】普洱茶文化寻源

谈到普洱茶文化,地理位置靠近古六大茶山的勐海似乎更有影响。西双版纳茶区,过去以澜沧江为界,分江北和江南茶区。江北的六大茶山,曾经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各领风骚,此后渐渐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江南的六大茶山,除了景迈之外,其余的南糯、佛海、勐宋、南峤和巴达,都属今天的勐海,而且由于气候及环境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影响,渐渐超越了江北的易武,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方。

【普洱茶再发现】百抖出佳茗

在凤庆,尤其是在对传统饮食文化继承得较好的农村,人们都有喝“百抖茶”的习惯。百抖茶实际上是土罐烤茶,凤庆一带,不论是汉族、傣族,还是佤族、拉祜族,都采用土罐烤茶来招待客人或者自己饮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品茗习惯,百抖茶不属于民族饮食文化的范畴,而是属于“地方小吃”。

【普洱茶再发现】白莺山:古茶博物馆

白莺山过去又叫白鹰山,虽然“莺”和“鹰”只是一字之差,但却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白莺山村边有一个水潭,潭边是茂密的森林,时常有成群结队的白色大鹰在此栖息,远远望去,宛若一棵棵大树开满白花,因此被人们形象地称为白鹰山。但在遥远的古代,鹰为生存,常常啄食村民饲养的家禽,人与鹰的矛盾逐渐激化,还发生了人鹰之战,之后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与人和谐相处的“白莺”,于是当地人就把白鹰山有意与成了白莺山。据郑有林先生说,白莺山原被称作“阿维”,最早生活在那里的村民是布朗族,据说他们是来自于三江源头的崇山峻岭之中,因躲避

【普洱茶再发现】香竹箐:穿越时空的证明

香竹箐大茶树不仅是生活在凤庆的先民们贡献给世界栽培最早、成活最久、树干最粗的古茶树,更是人类发现、利用、驯化、栽培、传播古茶树种质资源最早遗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有力证据之一,是人类种植史上鲜见的、不可再生的宝贵遗产,它与千家寨的野生型古茶树和邦葳的过渡型古茶树一道,构成了中国是世界茶树的原生地、云南是世界茶树起源的区域、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沿岸是世界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无可辩驳的活证明。

【普洱茶再发现】徐霞客与“太华茶”

据说,有人因看了《徐霞客游记》之后,曾到凤庆订购太华茶,但是对于这种因一部伟大游记而名垂千古的茶叶,后人却不知其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茶,因此只能以凤庆所产的“太平寺茶”、“凤山春蕊”、“迎春雀舌”、“明前春尖”等名茶代之,凤庆也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春茶会”。产自凤庆的名茶,借此远销中国西南和东南亚各国,凤庆茶也因此成为茶叶中一个响亮的品牌。

【每周推荐】书茶一味之为临沧茶正名

临沧茶叶的产量巨大,品质也极好,可是由于处地偏僻,藏于深山,所以鲜为外界所知。阮殿蓉女士通过对云南临沧与勐海茶区进行田野调查,查阅往前的资料,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写下了这本《普洱茶再发现》。 《普洱茶再发现》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在这一书中,阮殿蓉女士不仅告知世人勐海茶区历史以来的在云南茶业发展中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更是赋予了临沧茶区在茶界应有的荣耀与地位。

【普洱茶再发现】一个王城的种茶史

据凤庆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双江傣族第十一代土司罕木庄发的女儿嫁给顺宁土司,并赠顺宁土司茶籽数百斤,按“10户头”分发种植,这些最早种植的茶叶后来被称为“源头种”,意为勐库茶种繁殖的原种。平河现存最大的两株源头种,据说就是按“10户头”分得茶籽10余颗,仅繁育出来的两株。到了清朝末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内外茶叶贸易量增长,茶叶的种植引起了官府的重视。

【普洱茶再发现】勐库:普洱茶物种基因库

说到普洱茶,人们都认为是用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的工艺制作而成。而云南的大叶种茶,包括了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数十个品种,最有名的就数勐库种,它是大叶种茶的“人中龙凤”,是云南大叶种的代表。 勐库种的大叶种茶,产于临沧市双江县一个叫勐库的地方,茶种因地名而获名,地名却以茶名而享誉四海。有史料称,勐库种大约是两百多年前,由西双版纳六大茶山移苗引种繁殖的。

【普洱茶再发现】永德:万茶归宗的地方

据历史学研究确认,永德是中国西南最古老的郡县之一,秦汉时属哀牢国地,名石赕,东汉永平十二年,内附中原王朝,隶属永昌郡。在公元2006年以前,尽管永德一直是云南的产茶大县,但它在茶界的地位,似乎并不像它的县名那样,有着长久而广泛的影响。

【品鉴会】隐藏在“普洱茶再发现”中的秘密

“作为茶树最重要的原生地之一,临沧优良的自然条件为茶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可以肯定的一点是,随着普洱茶市场的持续升温,临沧的普洱茶生产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回到它本应享有的位置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