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装剧下毒为何都投酒里,而非茶里?

  揭秘|古装剧下毒为何都投酒里,而非茶里

  闲时追剧,想必大家都听到过类似台词:

  “我与你情同姐妹,你竟然在酒里下毒!”

  然后下毒之人用半集时间解释原因吐露委屈

  被毒害之人听完惊愕不已,最终含恨而死

  这种伎俩在宫斗戏中尤为常见

  后宫嫔妃争宠上位,互相厮杀全靠下毒

  如果没有强大的主角光环笼罩

  一般人中毒后都会在当集领盒饭

  古装剧下毒为何都投酒里,而不是茶里?

  难道是“毒+酒”比“毒+茶”更好喝?

  且让一球君为大家揭晓谜题!

  1、自身属性

  酒加速毒发,茶降低毒效

  喝过酒的朋友都知道,酒容易引起我们的神经兴奋,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心跳速度。利用这一点,如果选择在酒里下毒,毒性便可以随着血液循环流向身体各处,从而加速毒发。

  那下在茶里会怎么样呢?

  茶,最初是因具有药用价值进入人类生活,尤其在唐代之前,人们认为茶的地位与中药材相当,具有一定的治疗疾病及解毒功效。《神农本草经》便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

  日常寻医问诊,相信大家也受过叮嘱:不要用茶水送服药片,可能会影响某些药物的药效吸收,最好是用温开水服用。

  所以,将毒药投进茶里的逻辑,明显说不通

  2、气味原因

  酒掩盖毒味,茶暴露毒味

  酒的气味本身会比较浓烈、辛辣,更容易掩盖大多数毒药的味道。主人邀约喝酒,通常还会准备“下酒菜”,招呼客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这个时候,对方往往毫不犹豫,举起酒杯就一饮而尽,酣畅淋漓,酩酊大醉。

  但喝茶的气氛,注重清幽淡雅,追求心宁神静。茶,自有其香气、滋味,往往无法掩盖毒药的气味。饮茶者只要凑近一闻,发现味道不对,就会顺手倒掉了。

  所以,在茶里下毒的成功率几乎为零。

  3、价格成本

  酒为平民消费品,茶为贵族享用品

  茶初为药用,继而食用,后为饮用。西汉时期,开始成为宫廷贵族专贡享用品。《赵飞燕别传》中便有记载“适吾梦中见帝,帝自云中赐吾坐,帝命进茶”,可见茶在当时社会的珍贵性。

  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茶一直是上流权贵们追捧的“杯中之物”,身价甚至可以和黄金相比。欧阳修曾在《归?录》中写道: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茶还作为陪嫁之物入藏。以茶和亲,茶马交易,强国固边,福惠边民。

  跟茶比起来,酒为粮食酿造,只要社会安定、粮食充足,即使平民百姓也能消费得起。《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民俗时便提到,当时长安自昭应县的官道,两边全是各类酒店,各类美酒一路排开,客人们先喝后买,甚至按照饮酒感觉随便给钱,有时更是甩甩手就白送。

  如果是你,算一算这投毒成本,还会选择投在茶里吗?

  4、饮用习惯

  酒满,茶慢;酒劝饮,茶分饮

  人逢喜事精神爽,宴席邀客必饮酒。自古以来,酒便在餐桌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酒满敬客,盛情劝饮,以表达主人的好客之道。

  并且,酒为阳刚之物,容易让人情绪激动,不倒满就不过瘾,不喝醉就不痛快。醉酒之后,往往会产生面色苍白、冒虚汗、呕吐等一系列症状,让人忽视这是毒药在体内发作的迹象,从而误以为是过量饮用导致,投毒之人也容易因此逃过追责。

  而古人喝茶,尤其是在明朝“废团改散”之前,则是把茶饼捣碎后放进水里烧煮开,再盛出碗内分给大家饮用,然后继续加水,继续烧煮,边烧边喝,边喝边聊。

  高温消毒灭菌的原理想必大家都知道,多数毒药在高温环境的作用下会失去活性,丧失作用。

  酒满,茶慢,饮茶者通常也不会喝太多,煮一壶茶便足够几个人闲侃一下午了。而且茶汤从同一个壶里盛出来分饮,在茶里下毒,岂不是等同于自杀?

  关于古人为什么选择投毒在酒里而非茶里,以上,就是一球君分析归纳的几个主要原因啦!如有遗漏,欢迎各位茶友在留言区补充哦~

  据说,那时候为了提防别人在酒里下毒,古人还想出了一个聪明的自保办法,就是喝酒的时候用力碰杯,将酒花溅洒到对方杯里,这样如果有毒的话,大家就一起玩完了。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