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识茶分高下|探索云南不同产区普洱茶的风格特性

  5月12日,岁月知味临沂运营中心邀请了一些志同道合的茶友在海棠社举办了一场“探索云南不同产区普洱茶的风格特性”的专业茶会,其中有岁月知味临沂运营中心的负责人张慧心女士、岁月知味山东大区总监梁正义先生、照本堂堂主刘艳丽女士、经销商宋一女士、彭含嫣女士,以及其他一些爱茶的茶友等。茶友们身着茶服,因为有着对茶的共同热爱而欢聚一堂。

  和绿茶、红茶不一样,普洱茶的故事需要时间的沉淀,在岁月的洗礼下,它愈陈愈香,口感滋味的丰富变化性令人期待。为了能让茶友们更真实的感受年份普洱茶的魅力,我们选择了十年陈茶作为本场茶会的茶样,分别是2008年勐海乔木茶、2008年临沧乔木茶、2008年景迈乔木茶和2008年易武乔木茶。

  梁正义先生给我们讲述了关于审评普洱茶的几个关键要素,以及易武新茶与老茶各自的特色。他还提到,普洱茶审美的核心是越陈越香陈化后的茶汤更为醇厚,回甘生津持久。这一次品鉴的四款茶经过十年的陈化,不同的产区又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口感特征。我们将同一年份、不同产区的四款茶一并品饮,其目的是为了能更直观的感受不同产区普洱茶的风格特性。

  易武是普洱茶的故乡,作为普洱茶重镇,易武亦是贡茶之乡。易武茶历史悠久,有三百年历史,可以说是顶级经典普洱茶的代名词。

  主泡师刘艳丽女士和宋一女士给大家泡完茶后,茶友们品鉴完毕相互交流心得,“易武乔木茶经过十年的陈化,茶汤醇厚,回甘生津持久,易武茶的陈化效果确实最佳。”一位茶友说道。

  喝到兴浓时,徐志伟先生给我们讲述了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从发源到繁荣到断代再到复兴,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才有了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普洱茶。

  “puer”这个发音最早来源于云南南方民族,在经过1729年改土归流事件后,汉文化逐渐灌注到西双版纳澜沧江北岸的区域。在这里,汉族的制茶工艺和审美习惯(甜香气韵)与当地资源相结合,我们今天看到的普洱茶的形态也就渐渐开始呈现出来。

  然而到了民国末年,由于二战,茶马古道断裂,整个普洱茶历史被中断。一直到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更为畅通的现代通讯和物流系统重新激活了茶马古道,于是我们迎来了普洱茶概念的回归。

  张慧心女士又补充道:在上世纪80年代,台湾掀起普洱热,并随着90年代香港茶楼清仓,台湾茶人发现遗留下的号级茶,几乎都是易武茶。1994年,时任台湾茶联会会长的吕礼臻先生,率20余位台湾茶人,开启了六大茶山的“朝圣之旅”。我们很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从台湾到易武需要乘坐多少种交通工具,又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即便是在没有政策壁垒和时间耽误的前提下,这也是一个需要花费数日甚至到十天才能完成的目标。

  这次事件之后,有了更多港台、内地的茶人茶商往来于易武,带动了易武的繁盛,也为整个普洱茶的复兴建立了基础。也正是这次易武之行,打开了整个当代普洱茶史上璀璨的一幕。对于整个世界的普洱茶领域来说,这可以媲美文艺复兴对于文化领域的贡献。

  梁正义先生说道,1994年到2004年这十年可以被称为易武复兴的十年,也正是这十年带给了我们现在对于易武认知的基础,以及易武茶繁荣发展的市场基础。

  对于勐海和景迈,茶友们纷纷表示二者各有千秋。勐海乔木茶口味醇厚、充盈,喉咙留香、回味也比较持久。虽然景迈总体的内含物质不占优势,没有明显的生津回甘和喉韵,但它有一个好处是香气。

  那么为什么是易武茶越陈越醇厚呢?在场的李先生给出了他理解中的答案:“易武茶相对于其他产区糖苷类物质高,儿茶素类低,内含物质的特征天然独占优势,后陈化效果确实最佳。勐海茶的糖苷类物质天然没有勐库大叶种的高,勐海茶的儿茶素类也天然也没有勐库的高。勐海和勐库的后陈化效果便难分高下。而景迈总体的内含物质天然不占优势,期待有明显的生津回甘和喉韵,潜力不是非常大。”

  短短两个小时里,普洱茶带着茶友们开启了一趟舌尖之旅,让我们在浮躁喧闹的世界中,充分享受那份宁静与惬意,让身心得到休憩。在这古色古香、茶香氤氲的茶室里,大家纷纷表示此行获益匪浅。落幕并不代表结束,而是意味着将会以另一种更好的方式相遇。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