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关蓝印】跃然纸上的每一副画卷,都是与众不同的心思(三)

  2018年

  下关沱茶印级传奇大作

  下关蓝印饼茶

  跃然包纸上的画卷(三)

  下关蓝印,有太多说不完的故事,每一个被分割为或方或长的区域里,都是下关蓝印的独特语录。

  蓝印态度:下关有茶,必作于细;鸿鹄有志,心无旁骛。

  蓝印独白:青出于“蓝”,“蓝”生香意。

  蓝印魅力:入口即化,气化为香,一吸一呼,茶气充盈。

  就连跃然在包纸上的三幅画卷,也包含着与众不同的心思。

  沙溪古镇寺登街

  沙溪,一个地处大理剑川南部,东部与洱源县牛街乡接壤的地方。这里有南诏国时期“四渎”之一的黑惠江(源于剑川剑湖和老君山水系)穿过,一淌至今便已是横跨数千年。黑惠江流淌出的平坝上,沙溪,曾幻化出耀人眼眸的光辉。如今,辉煌已被岁月剥蚀,幸好我们还能从古道上留下的马蹄印和空气中若有若无的马铃声重现那段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从唐代到民国的大约1200年时光里,沙溪一直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关隘。据记载,汉代以前,苍山东麓为沿湖沼泽地带,澜沧江、怒江高山峡谷地带又为原始森林,因此,苍山西部的白汉场→剑湖→黑惠江河谷地带在相对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国西南各民族通商、交流以及政治、文化往来的要道,甚至于这条通道成为连接博南古道的战略要道。

  沙溪,在这条要道上发展起来的重要驿站,其光彩在当时可想而知。精美绝伦甚至于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石窟造像、精心雕饰的戏台、规整的青石板路无一不在向后人传递出它昔日繁华的景象。

  沙溪街景

  寺登街,沙溪古镇在茶马古道上的著名古集市,缘于沙溪的地理优势而成为商贾往来的通道和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日夜川流的马帮推动了沙溪寺登街的商业兴盛。南宗古巷和北宗古巷横贯寺登街,巷子两旁是鳞次栉比的白族民居,呈“一”字排开的古道上,路面的青石板早已被磨得光滑,油润的石面上,仿佛倒映出百年车马行人穿梭的足迹。

  ▲沱之源公司的沙溪寺登街壁画

  ▲沙溪寺登街

  临街的店铺除了岁月斑驳的痕迹外,商铺的台板、门面、窗棂也一应俱全,楼下经商、楼上住人的民居在这座茶马古道的驿站重镇上,将住宅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不难想象,就在这么一个小镇上,酒馆、饭店、茶铺、客栈、日杂用品店生意能有多么兴隆。

  ▲沙溪古街道

  与其说沙溪是茶马古道的重镇,不如说它因盐而起,是从盐马古道逐步归并到茶马古道去的。剑川有弥潜盐井(弥沙地区)、沙追盐井(沙溪河谷地带)、乔后盐井以及邻县的云龙诺邓盐井、怒江兰坪喇鸡鸣盐井等的开采,让这座小城坐拥最奢华的日常生活必需品——盐!

  自古盐与茶似乎难以割舍,它们不仅仅是经济稳定、岁月静好的真实写照,更是市场经济繁荣健康的催化剂,所以,盐与茶以及它们与其他物资的交流在茶马古道和贸易往来上一直互生。因此,沙溪不仅拥有大自然得天独厚的自然馈赠——盐,更因古道上的贸易往来,和茶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大理的茶叶、食盐、马匹以及思茅、普洱等地的茶叶、砂糖源源不断地从剑川沙溪输送到西藏与内地。沙溪,成为茶马古道的重镇。

  从沙溪的寺登街往东出城,横跨在黑惠江头有一座保存完好的古石桥,人们给它取名叫玉津。玉津桥是沙溪东部进入寺登街的唯一桥梁,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石桥,屹立于此500年,见证了东来西去穿梭的货物、人流和马匹,更像寺登街的守望者,在东方凝望着这座小城的兴衰。

  玉津桥头,一株十余米高的柿子树在冬日的阳光下露着它金灿灿的果实。曾几何时,过路的马锅头和赶马人或是调皮的孩子,是否曾品尝过它甘甜的果实呢?

  一阵风来,簌簌地刮得寺登街上这株百年槐树唰唰作响。空气中许是响起了马铃声?噢!原来是用作装饰的马铃吊在飞檐上发出的声响,却那么迷人,令人心生舒畅。沙溪确实是个让人舒畅的地方,安静到没有更多嘈杂的声音,慢节奏、慢生活,居住在这里的人悠然自得,仿佛他们都以慢动作在行动。

  这些被青山绿水围绕的古老建筑,随手触摸都是历史的低声诉说,宁静安详、与世无争。沙溪的驿道、石桥、戏台和石板路,似乎无不在向世人展示古道旧日的繁荣昌盛及千百年来其自身在茶马古道的重要价值。

  千年以来不变的传统,马匹依旧作为当地百姓生活的运输工具之一,而这些马匹继续行走在寺登街和玉津桥上,清脆的马铃声,时不时会划破风的声响,令人心醉。偶尔也会没有马匹经过,但此时,还能够聆听清风为心灵送来的永不衰减的马铃声。沙溪,在这里温柔着时光、惊艳了岁月。

  2001年10月11日,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在美国纽约宣布,中国云南沙溪(寺登)区域入选2002年101个世界濒危建筑保护名录。

  昔日茶马古道,蹄铃声脆破山寂;好汉昂首阔步,风花雪月把酒欢!何日家还?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