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号-漫江怡和福!

  怡和福创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

  1891年,宁红茶在汉口每箱要卖到100两白银,并在上海、汉口、香港三地口岸形成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而这与当时修水的著名茶商莫雪岷兄弟息息相关。

  ▲“奇奇号”太子茶曾在上海等口岸形成“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行规。

  修水颇具名气的“茶老阔”

  明清时期,江西地区的商业活动主要表现为农副产品的商品化,莫雪岷也参与其中。

  1881年,莫雪岷出生在漫江中平(现为宁红村),家里共有四兄弟,他排行老二,由于身材矮小精瘦,一脚微跛,当地人给了他一个不太文雅的称号——“拐子”。

  在莫雪岷出生的年代,漫江的宁红茶已在国内打响了名气,其销售带来的高利润刺激当地茶商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在这样的环境下,莫雪岷自年轻起就开始投入到茶业经营中,之后,他的三个兄弟也相继以做茶为业。

  清末民初时,漫江的宁红茶业达到了鼎盛,苏杜市、牌坊下、洞下这三处集市街面就有上百个店铺、30多家茶行。白天,茶市宽敞平坦的石板路上,来自广东、福建、浙江、安徽、湖北以及省城南昌的商客络绎不绝,即便是到了晚上,各茶庄也是灯火通明。

修水宁红茶

  面对茶庄间的激烈竞争,莫雪岷很有一套。他虽然从小没有读过多少书,文化不高,但颇善言辞。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十分擅长交际和公关,他的小店从不愁客源。

  当时,莫雪岷和他的兄弟通过最初小贩小卖逐渐积累起了一部分资产,莫雪岷认为,这样的小打小闹永远成不了规模,无法与大的茶行相抗衡,于是,兄弟四人决定合伙。

  通过精心的开业前期准备,1916年,漫江岸边一家全新的兄弟茶行“怡和福”就此起航,领头人莫雪岷也一举成为当时修水著名的“茶老阔”,被当地人亲切地尊称为“老雪”。

  开修水运用揉茶机之先河

  “怡和福”茶行创办后,莫雪岷根据家庭内部每个人的优势、长处实行了较为科学合理的职业分工,老大绍春负责打理茶行的主要业务,老三竣石专攻管理,而莫雪岷主抓对外销售。

  在茶行的经营中,四兄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经营有道。很快,“怡和福”的规模也随之逐渐扩大,员工从最开始的十几人一跃增至上千人,即便是淡季,茶行里也有六七百号员工。同时,四兄弟的茶行在漫江洞下街开设了毛茶精制厂。

  由于早期的制茶技术都是以足揉、手捻为主,制茶的效率十分低下,莫雪岷兄弟有时想接下更多的订单,却唯恐心有余而力不足。

  他觉得,自己的茶行如果不扩大发展,就很难打开更广阔的销路。之后,他找来其他兄弟三人,商量着是否可以买入现代化的工具来提高制茶效率。

  最终,在兄弟们的支持下,莫雪岷斥巨资在精制厂一次性引入了六台铁制揉茶机,并依靠六匹马力的发动机带动,这也开了修水最先引进和运用揉茶机之先河。

  “奇奇号”太子茶上海获奖

  当年,漫江河中运载茶叶的船只最多时曾达到130多艘,自牌坊上游往下游密密排开足足有近三公里长。为了维持经营秩序,漫江上还专门配有治安团,一排官兵有三十多条枪,晚上还有人通宵达旦巡逻。

  而四兄弟创办的“怡和福”茶行的生意也是做得风生水起,但1936年,“怡和福”改为中平茶叶生产运销合作社,两年后又重新成立了修水茶联社第一精制茶厂,四兄弟也就此分道扬镳。

  当时,老大黄绍春担任了第一精制茶厂的经理,该厂除了加工中平本社的毛茶外,还加工水溪、黄荆州两社的毛茶,1940年后,又兼顾起杜家庄共四个社的毛茶加工;老三黄竣石和老小黄模尘主要负责中平社,其他的茶社由莫雪岷主持。

  当年,为了参加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茶叶比赛,四兄弟专门选用清明前后五天采摘下的上好鲜叶精制成了400箱上等宁红茶,并取了一个好听、响亮的名字——“奇奇号”太子茶。

  在会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茶中,“奇奇号”太子茶凭借其精湛的工艺和优良品质,被组委会评为百分优等茶,并荣获一定数额的奖金。

  当获奖的电报传到修水时,县茶业工业和茶联社上下同仁们兴奋地跳了起来,大呼:“莫家宁红茶好样的,给我们县城争了光!”而庆祝获奖的爆竹多达三个皮箩筐,从修水一路响回了漫江。

  在三大口岸建起行规

  随着“奇奇号”太子茶在国内一炮而红,来自苏俄、欧美各国的订单也纷至沓来。

  为了博得好彩头,当时,400箱的“奇奇号”都用24个龙须茶盖面。这种龙须茶是宁红中平庄创制的特种功夫红茶,以其身披五彩、叶条似须而得名;凡是作为贡箱茶,每箱箱面都要放5个(放四角和中央)或24个龙须茶盖面。

  由于当时时局紧张,“奇奇号”太子茶只能用小箱装运至香港出口。而在上海、汉口、香港口岸,都形成了一个现象——其他省的茶叶都已经运达一到两天了,只要“奇奇号”不到,老板就不会开箱进行评优。长此以往,在这三个口岸也形成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

  龙须茶-------身披五彩,叶条似须

  龙须茶属特种工夫红茶,清道光年间与宁红茶同时兴起。由江西省修水县漫江乡怡和福茶行采用独特工艺创制,因其外形“身披红袍、外形似须"而得名。清道光年间至民国初期,漫江各茶行约定俗成在出口的第一批宁红茶箱(俗称贡箱)里放5-24个龙须茶盖面,作为彩头送给国外茶商。

  龙须茶香气鲜爽馥郁,滋味甘醇爽口,其汤色,中间红艳明亮,边缘金黄,叶底嫩匀有光,冲泡3-5次,色、香、味仍佳。多次被评为江西省优质名茶。

  龙须茶-------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

  龙须茶起初由漫江怡和福茶行创制,后漫江各茶庄约定俗成在每年的第一批宁红茶箱里放5-24个龙须茶,作为彩头。龙须茶独特的外形是其他省茶叶不具备的,故也成了宁红茶区别其他茶的标志。当年宁红茶风靡欧美上流社会畅销欧美俄各国,宁红茶运到香港口岸时,其它省的茶叶都运到了一、二天,专等有龙须茶的宁红茶及老板来开箱评优,故在口岸形成了“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的行规。

  龙须茶------冲泡方法

  龙须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异的色、香、味、形,适宜在有盖玻璃杯中冲泡,以欣赏其优美外形。冲泡时,找到彩线头,抽掉花线后放入杯中(基本白线丝仍扎不解),整个龙须茶便在茶汤基部成束下沉,而芽叶朝上散开,宛若一朵鲜艳的菊花,若沉若浮,新颖美观,故有“杯底菊花掌上枪"之美称。

活跃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