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膏的隐秘身世

  普洱茶膏的隐秘身世!要揭秘普洱茶膏的身世,首先要弄清楚知道什么是普洱茶膏。准确的说,这个名称的正式出现距今不过200余年,说起来还有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公元1729年,一支来自云南的神秘马队冒雪秘密进京,在行程3000多公里之后,他们要把一件珍贵的礼品进贡给大清皇帝雍正。这件礼品就是800多年前南唐皇室贵族饮用的普洱茶叶制品——茶膏。这种神秘的饮品在明代的历史中沉寂了近300年,现在,马队带着云南土司寻求荫庇的偏安愿望,要把这个存活在民间的茶制品再次带进宫廷。然而雍正喜怒无常,没有人知道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究竟会是怎样的结果?
 
  这次冒险的进贡获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茶膏,这种绝妙的饮品迷住了雍正皇帝,并且正式成为了清宫贡品。然而,清王朝的帝王对偏安的云南忠诚并不放心,康熙时期吴三桂的叛乱让清王朝后续的帝王们时时猜忌,一方面担心云南进攻的茶膏被投毒,一方面又对茶膏极为喜爱,终于至乾隆时期,清朝皇室汇聚了中国最好的茶艺师来到宫廷,在当时的御茶坊开始尝试自己制作茶膏。关于茶膏这一段历史,说起来其中的曲折前后历经近百年,但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朝廷与地方之间的勾心斗角,而是后来奠定普洱茶膏的宫廷工艺的诞生。茶膏身世的隐秘,也和这一段典故有关。须知道,清宫御茶坊的普洱茶膏“压榨”制作工艺极为独特,与云南进贡的普洱茶膏在工艺上可以说是迥然不同,而往上追溯整整一个明朝200余年间,并无茶膏一说。那么清宫的普洱茶膏制作工艺是自己研究的,还是继承而来就变成了一段悬案。翻阅中国古代的茶类专著,我们可以在唐代中国第一部茶类专著《茶经》中发现,茶圣陆羽认为茶饼的制作应“畏流其膏”,最好的茶饼应“含膏者皱”,其制作工艺分为“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等十余道工艺,这在中国茶史上是破天荒的使用了“膏”字,但由于陆羽描述的主要是唐朝茶饼的制作,所以几乎可以肯定,陆羽只是发现了茶的制作过程可以出现“膏”,并且是评判上等茶叶的一个标准。但是茶膏在这一历史时期显然并未出现。
 
  另一本引人注目的茶类专著是《北苑别录》,这本书的作者南宋福建转运使主管账司赵汝砺则有如下论述:“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入大榨出其膏。”这一句论述中有两个字值得注意:一个是“榨”,且分为小榨和大榨;二是“膏”,且是通过榨而得到。这句论述的前后文中,赵汝砺讲述的是宋朝茶饼的制作,但事实上,稍微了解一下宋代的管理机制会从中发现,由于宋朝宫廷对皇家工艺有严格的保密制度,加上陆羽的《茶经》对制茶出膏的制作分为“蒸之,捣之,拍之”的说法,我们不难判断赵汝砺的这段文字所说的确实是制茶膏的办法。
 
  普洱茶膏的隐世之谜中最大的命门正在于此,如果说宋朝已经对制作茶膏有了成熟的工艺,为什么在明朝接下来的300多年间,茶膏又隐世不出呢?这还要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说起。由于朱元璋出身贫寒,平生对奢侈、浪费的行为及其痛恨,而宋代皇家的茶品的制作向来极尽奢华,劳民伤财。这令朱元璋大为不满,最终下令只制作散茶。这一旨谕令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制茶格局,最终让茶膏制作的方法就此消失。
 
  在清朝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其制作方式也是小榨去水,大榨出膏,但工艺程序却更加复杂,茶膏的历史研究到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清宫普洱茶膏的工艺应当源自宋朝,至少在一开始也曾经研究过如何复制出绝迹的宋朝工艺。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发展,工艺的升级也带来了更加先进的制作方式,清代茶膏的制作终于在历经数个朝代之后最终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责编: ddm123456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