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如何在19世纪将中国的茶产业逼入了绝境

  印度,本是不产茶的。可是就是印度,终结了中国垄断世界茶叶贸易长达200年的霸主地位。那么印度是怎么完成这个惊天大逆转的,并将中国的产业逼入了绝境?

  偷茶的人

  19世纪,英属印度当局发现中国出口茶叶可以获得高昂的利润,便开始从中国全面输入茶籽、茶树、茶工与种植技术,开始大力发展印茶。如今我们耳熟能详的锡兰红、大吉岭、英国红、阿萨姆,都是那个时期从中国引进的茶种、茶苗。

大吉岭茶

  1835年,英属印度当局派遣茶叶经济间谍潜入中国内地,偷购大批优良茶籽、茶苗,并用高薪挖走中国多名成熟茶工。随后在加尔各答、阿萨姆省、喜马拉雅山古门、台拉屯以及印尼尼尔吉利山开始试种。然而,除种植在了喜马拉雅山一带的茶树长势喜人,其余均以失败告终。

  在茶叶市场的暴利面前,英印当局并没有放弃。他们在阿朔昔州(即阿萨姆省)兴建数所茶苗埔,开设小制场,并在中国茶师的努力下,利用塔克区土生茶树嫩芽试制样茶成功。

  1838年,阿萨姆省将一份精心制作的茶叶寄到东印度公司,并声称,阿萨姆茶叶即使现阶段不能超过中国,也会与中国相等。这一消息大大刺激了英印政府的种植茶叶的狂热,为此英印专门成立了负责发展茶叶的阿萨姆公司,并不断引进茶籽,配合阿萨姆土地进行试验。英印当局决定再次派遣经济间谍福顿潜入中国内地,偷购优良茶苗、茶籽。1850年到1851年之间,福顿向加尔哥达运起20余万株茶苗及大批茶籽,培育成新茶树1.2万株。

  此时,福顿还窃取大量茶业情报,完全掌控了中国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然而,由于没有考虑到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别,对中国制茶工具及各项制法,一一仿照,造成未谙种制之法,以致出产无多,且货色不佳,所值亦为有限。

印度茶农

  1853年,阿萨姆经理威林生大力提倡减少3-4月的采摘量,调整制茶工具,扩大种植范围,避免气候对同一地区茶树造成绝收影响。至此印度茶叶经济才走上正常发展轨道。随着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阿萨姆种也日益代替中国茶种。制茶公司日益增多,1858年已有30多家。印度茶稳步增长,成为一项重要产业。

  借助科技革命弯道超车

  19世纪70年代始,是印茶蓬勃发展的开始。植茶公司逐渐向机械化过渡,引发一场技术革命。1872年,杰克逊第一次制成揉茶机并在阿萨姆茶叶工厂的希利卡茶园中装置使用,以此为起点,掀起了机器制茶的热潮。1877年,另一位茶主沙弥尔·戴维德逊发明了西洛钩式焙炒机,以热气焙炒取代炭炉炒茶,他的工厂也由7名工人的小厂发展到拥有千人以上的大厂。

  多年后,杰克逊将原来的压卷机升级为快压卷机,统治市场达二十年之久,而戴维德逊的焙炒机,也发展为上下通气式的西洛钩。此外,其他茶机也不断出现,至19世纪末,印度已实现了揉茶,切茶,焙茶,筛茶,装茶等各个环节的机械化。机械化推动了茶园不断扩大。此后二十余年,英属印度的茶业迈入科学时代。

  进入20世纪,印度利用更加科学的手段开展茶叶研究。1900年,加尔哥达源茶业协会成立科学部,在阿萨姆省设立实验站,专门研究茶叶生产制作,1911年迁至托克雷附近的托格拉,成为著名的实验场。1909年南印度马德拉斯邦的加罗尔也设了科学站,科学站专门负责品种改良,产制改进等事项,为印茶长期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茶叶新王国的崛起

  除此之外,印度在政策上对茶业给予了大力扶持。1903年,印度通过了茶税法,所征茶税用于印茶对外宣传推广、奖励茶叶输出及登广告。并开设茶样陈列室,调查他处茶叶等费用。印度奖励宣传茶叶不遗余力,在英国与美国为开拓市场更是不惜用重金宣传,更加促进了印度茶业高度繁荣,茶叶的种植区域日益扩张,产量大增。

  1913年,印度茶园面积增至610104英亩,每英亩产量增至503.6磅。除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对印茶有一定冲击外,其他年份均保持蓬勃发展势头,其产量和出口量均占世界50%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茶叶王国。

印度茶园

  英印茶叶经济崛起不仅改变了印度传统经济结构,为茶叶资本家和殖民当局带来了巨额利润,更重要的是对世界茶叶及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中国茶业经济冲击巨大。改变了世界茶叶中心原有位置,加之日本绿茶迅速发展,中国垄断世界茶市场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1891年印茶外销销量不断增加,中国茶在印茶激烈竞争下出口量迅速萎缩,1903年仅占世界茶叶出口量总量33.09%,1921年又减至8.79%,年输出量及比例比30年前减少四倍,已经丧失世界一流茶叶大国的地位。

英国下午茶

  随着南亚东亚茶叶在世界市场展开激烈角逐,世界茶叶座次表重新排定,印度锡兰高居第一,第二,第三,中国却已降为三流茶叶国家,仅与日本相仿。

  中国茶的黄昏

  中国茶的固步自封正是衰落的起源。

  印度茶叶从一开始就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对世界茶叶产生了深远影响,引起了一场深刻的技术革命,各国争相效仿,印度茶叶生产方式种植和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及贸易方式。

  而当时的中国作为世界茶叶鼻祖,只因长期在世界茶市中占有绝对优势,便盲目自大,对现实置若罔闻。当印度已经使用机械制茶时,中国在工艺上仍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甚至印度人对茶树的照料,在中国茶人看来也可笑又多余。

  然而,当宣传印度锡兰、日本、爪哇等国茶叶的文章传遍大街小巷,终于有人察觉到了一丝危机,开始主张改良茶叶以挽回颓势,并在申报等许多报纸不断宣传机械制茶的优点,刊登售茶机械广告。只不过此时的中国机械茶厂很少,规模不大,设备陈旧,同时存在大量手工劳动之余,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新式茶园更是凤毛麟角。

传统炒茶

  随着差距的越拉越大,印茶开始大肆收割中国茶叶固有的消费市场。英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市场,每年进口与复出口茶叶在百万担以上。而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自然千方百计地驱逐中国茶,扶持印茶进入本国市场。

  全面崩盘

  1890年起印度、锡兰二国的输英茶已超过中国,三年后是中国的三倍,中国茶几乎完全丧失英国市场,昔日的垄断地位被印锡茶夺去。印茶在英国市场地位得到巩固后,极力向美国市场渗透扩张,针对美国人的饮茶习惯,在美销售的印茶均是小罐装茶,一磅一罐,售卖便利,深得美国民众喜爱。作为中国茶第二大市场,美国市场紧随英国之后被印茶攻陷。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十月革命后,中国茶受多种因素影响,迅速丧失俄国市场,印茶却见喜而入,一举拿下俄国市场。俄商在汉口福州九江制造砖茶需要大量茶末,清政府规定茶末入口制砖复出口可免税,这就为印锡茶末入口提供了极大便利,俄商在砖茶制造贸易中更占主动地位,而中国商人则限于财力运输等因素,生产贸易更加困难,只好收购价格昂贵且加税之茶末做茶砖。由此可见,清政府对经济的无能,致使中国茶在国际市场江河日下。

  印锡茶不但在国际市场与中国茶进行激烈争夺,且分三步倒灌中国市场,使已衰落的中国茶业受到更加沉重的打击,表面上进口茶仅供外侨消费,但中国各界招待外宾之时或自相饮宴时均已饮泊来茶业为荣,几乎忘记还有中国茶一说。

  西藏人民嗜饮茶,平日皆食牛肉,不饮则腹胀也,四川云南所产边茶大量运销西藏,历代统治阶级对茶叶销藏都非常重视,实行专卖,以充盈国库,加强政治统驭。1904年英国武装侵入西藏,饮茶随之侵入。由于不合藏民口味,印茶打不开销路,但英国不甘心,专门派专家入藏调查,立仿中国边茶,通过低于茶价三倍的廉价倾销,并通过赠送茶叶、无息贷款、迟付货款等手段扩展销售,加上运输便捷印茶终于占了上风。

藏族酥油茶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印茶外销基本进入稳定期,而此时的中国由于受日本侵华战争影响,茶区沦陷,交通阻塞,1939年中国茶仅出口4971.2万磅,占世界茶市比重仅为5.66%,抗战后期外销基本中断,中国茶几乎从世界茶叶市场消失。

  印茶在种植、采制、贸易等诸方面与世界茶叶鼻祖中国的区别,归根到底是科学生产经营管理贸易方式与小农经济体制之间的根本不同,茶叶经济崛起对世界茶业产生了深刻影响,最终确立了以印度为中心的世界,茶业新格局,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茶叶。

  时至今日,中国茶虽奋起直追,重归产量和出口的茶叶大国行列,但是在世界市场上,茶叶的质量和品牌的建设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来源于头条号:浦江寓客文史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