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牵五缘

  元泰茶业的『五缘红茶』礼盒,精心细选了武夷山的正山小种、福安的坦洋工夫、福鼎的白琳工夫、政和的政和工夫、与产自台湾的台湾红茶5种顶级红茶,组成『五缘红茶』,寓意海峡两岸割不断的五缘情。茶美,意深,『五缘红茶』,以茶会友,『红』牵两岸。

  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是红茶之鼻祖。它的发源地和主产区桐木山乡位于重峦叠嶂的武夷山脉中,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加上适宜当地生长的茶树有性群体,“正山小种”便有了得天独厚的鲜叶原料。也使芽叶具有特殊的持嫩性,且一年只有采春夏两季,使得原来品质更加优良。“正山小种”是从半发酵茶演变而来的一种全发酵茶,茶叶原料带有松香气,加上独特而精湛的加工技术,使成品香味厚醇,别具一格。“正山小种”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圆实,不带芽毫,色泽乌黑油润,香气芬芳浓烈,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艳浓厚,并以烟香、桂圆汤及蜜枣味为主品质特色。由于“正山小种”茶味浓郁,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备受欢迎。在清朝时期,“正山小种”被皇家誉为“健康之饮,灵魂之饮,快乐之饮,茶中皇后”。英国老茶师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

  坦洋工夫

  坦洋工夫红茶始创于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采用无性系优良品种及福安菜茶为原料茶,以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高巧工艺试制成功,具有肉体厚,泡水浓,汤色红艳,鲜醇清甘,冲泡多次色、香犹存等特点。因制作工序复杂、费时、工艺高巧而取名“工夫”。清咸丰元年起至光绪七年(1851~1880年),是“坦洋工夫”渐趋成熟、名声鹊起的时期。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即公元1881一1936年)坦洋工夫红茶每年出口上万担,远销荷兰、英国、法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更为荷兰、英国等国家皇室贵族所垂青。民国四年(1915年),福安商会选送的“坦洋工夫”红茶获得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金奖。1937年,张天福主持的福安产业改良场,以机械代替手工制作的坦洋工夫红茶,以每100斤75两银圆卖给英商裕昌洋行,创历史最高价,轰动了茶叶界。

  政和工夫

  政和工夫红茶创制于19世纪中叶,以政和县为主产区。所种植的政和大白茶良种,叶色浓绿具光泽,芽梢粗壮肥大,芽心满披白毫,色黄绿略带微红,水浸出物及多酚类化合物等内含物丰富。政和工夫按品种分大茶、小茶两种。大茶系采用政和大白茶制成,是闽红三大工夫的上品,外形条索肥壮多毫,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浓,香气高而鲜甜,滋味浓厚,叶底肥壮尚红。小茶系用小叶种制成,条索系紧,香似祁红,但欠持久,汤稍浅,味醇和,叶底红匀。政和工夫以大茶为主体,扬其毫多味浓之优点,成品茶系以政和大白茶品种为主体,适当拼配由小叶种茶树群体中选制的具有浓郁花香特色的工夫红茶。成品茶条索肥壮多毫、匀齐,色泽乌黑油润,毫芽显露金黄色,颇为美观;香气浓郁芬芳,隐约之间颇似紫罗兰香气;汤色红艳,滋味醇厚。

  白琳工夫

  白琳工夫产于福鼎县太姥山白琳、湖林一带,兴起于19世纪50年代前后。当时,闽、广茶商在福鼎县经营工夫红茶,以白琳为集散地,设号收购,远销重洋,“白琳工夫”因之而闻名。到了19世纪后期,福鼎大白茶逐渐被利用,代替了原有的小叶种,使其质量有了显著提高。20世纪初,“白琳工夫”红茶,以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占领了国内外市场,中外茶师谓之“秀丽皇后”。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市场对红茶的需求量增大,大大推进了工夫红茶的发展。50年代,在全国工夫红茶评比中,“白琳工夫”以独秀外形,香高持久等特点,荣获季军。历经百余年,“白琳工夫”形成了其品质特征: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台湾红茶

  1925年,台湾引进印度阿萨姆等品种红茶于鱼池乡栽种,从此开启了鱼池红茶产业的发展。由于盆地地形、稳定的全年温湿度、600-800公尺的海拔高度,以及坡向多变与土壤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鱼池具备了产制高级红茶的绝佳条件。台湾红茶不仅与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齐名,亦曾于英国伦敦茶叶拍卖场名列顶级,为鱼池及日月潭地区缔造出一段享誉国际的风华岁月。台湾红茶外形条索稍粗,色泽墨黑泛紫光,茶汤水色金红鲜明,滋味浓醇鲜爽,具有天然的香气,冲泡后会散发出天然肉桂的淡香和薄荷的芳香,被知名茶叶专家赞誉具有“台湾香”的红茶。台湾红茶曾于2007获得“南投茶香健康节”冬茶评鉴竞赛冠军,曾在伦敦获得世界冠军而作为向英伦女皇进贡之用的绝品好茶。

 

责编: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