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公不朽,大爱无疆”—纪念李尚大先生逝世一周年

   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泉州市人民政府代市长李建国

  春去秋又来,物是人已非。在无尽的缅怀中,尚大先生已离开我们整整一年了。斯人已矣,高风永存。尚大先生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他那高尚的爱国信念,他那恳挚的故土情怀,他那执著的办学精神,依然被人们景仰着、传颂着……

  对祖国情真意切的热爱

  尚大先生旅居海外几十年,无论沧桑变换,不管重洋漂泊,都丝毫无法改变他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每当涉及祖国和民族的大义,涉及侨胞的尊严,尚大先生总是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充分显示了他高尚坚贞的爱国情操,坦荡诚挚的赤子情怀。

  早在1955年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印尼万隆会议,及1963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访问印尼,两位新中国领导人的到访,令尚大先生备感振奋,深受鼓舞,他作为华侨代表,积极热情地参加接待活动,表达了对祖国领导人的崇敬和对新中国的热爱。

  1994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举行,我国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这里有个小插曲,当时我国驻印尼大使馆为了方便国事工作,拟安排国家领导人下榻香格里拉酒店,但由于酒店最好的客房平常都被日本大客户预订,这次也不例外。尚大先生是香格里拉酒店的大股东,他知道这个情况后,当即表示,让祖国的领导人住上最好的房间,这是国事工作的需要,是我责无旁贷的事。他宁愿失去日本大客户长期租用的业务,承担酒店由此造成的损失,毅然为我国大使馆重新安排了最好的房间。此虽为小事,但令人敬佩,尚大先生表现了一名炎黄子孙的大义,令我国驻印尼大使钱永年先生深受感动。几个月后,钱永年大使回到国内,特意专程赴安溪湖头,访问尚大先生在家乡创办的慈山学校。

  1965年印尼排华时,许多已经放弃印尼国籍而没有回到中国的华人,被印尼当局在巨港、棉阑等地“圈地为牢”,无法求学、就业。二十几年后,当年这些华侨及其子女,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989年间,尚大先生听说此事,大为震惊。他亲赴巨港、棉阑,目睹同胞们苦难的悲惨境遇,决心拯救这些挣扎在水火之中的难侨。先生指派他的次子李龙羽放弃商务,负责开展拯救,全力以赴多方交涉。他对儿子说:“我们做生意的人,这次赚不到钱,还有第二次,拯救这些侨亲若失去时机,将抱憾终生。”在拯救工作的后期,先生也联系林绍良等其他印尼侨领共同推进。此事耗时五载,至1994年才得以解决。为了帮助这批多达三十几万的印尼华人加入印尼籍,尚大先生为之耗费了巨大的心血和财力,所遇到的困难是外人难以想像的。多年以后,尚大先生跟我谈起这件事,十分感叹地说,当年对印尼难侨的现状与人数进行的大量深入调查,那些调查资料足足装了几十卡车。他说过:“我确实以最大的勇气、最大的努力,经历许多困难。假如我能在晚年完成此项救助华人的义举,即使我付出所有的一切,也在所不惜!”这些话语掷地有声,大义凛然。

  拯救工作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而敏感,所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巨大,尚大先生不畏艰辛,振臂疾呼,竭力奔走,数年间毫不松懈,终于冲破重重困难,妥善解决了三十几万难侨的国籍问题。尚大先生对侨胞情同手足的大爱,执著维护民族尊严的义举,在海外华人华侨社会产生极大反响,广为传颂。

  尚大先生的卓越贡献,也在祖国和家乡引起高度关注。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称赞说:“尚大先生能拯救三十多万华侨,这件事难能可贵,功德无量。”

  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1994年在印尼出席会议期间,了解到尚大先生的许多事迹,专门接见了尚大先生一家人。他亲切地对尚大先生说:“你在印尼做了许多好事,我代表国家感谢你;你在中国做了许多好事,我个人感谢你。”来自祖国领导人的问候,是对尚大先生热爱祖国、热爱侨胞的大爱情怀的最高褒奖。尚大先生在给友人的信中欣喜地说:“江主席抵印尼之当天晚上,便破格第一个接见了我全家,给予我极大的荣誉感。我在海外在家乡的所作所为,是我心甘情愿,虽然也遭遇到不少挫折与困难,但这次江主席的慰问,让我深感安慰与满足了。”

  对家乡一往情深的挚爱

  “月是故乡明,山是慈山亲。”1985年12月,尚大先生穿越重洋,从印尼回到阔别三十六载的故乡。踏上安溪湖头这片魂牵梦萦的故土,尚大先生心潮澎湃。当时,我作为他的同乡后辈,有幸陪伴先生重访家乡的山山水水。先生忆起童年时代在故乡的趣闻,不由发出阵阵爽朗的笑声。

  尚大先生久居海外,阅历丰富,见多识广。那时候的安溪还是个经济十分迟滞的贫困县,当他看到家乡仍然闭塞落后,与外界有着巨大差距,心情开始沉重起来。先生动情地说:“看到我们家乡的贫困,内心确感难过。我是生在安溪、长在安溪,总是盼望用我的余生回馈养育我的故乡。我虽不是很有钱的人,我初到南洋,是经历极端苦难,每一分钱都是用血和汗换来的。但为了家乡,我愿意献出微薄的力量,希望对她有一点好处,达到为家乡脱贫的目的。”

  站在破旧的慈山小学校前,尚大先生百感交集。这所小学是他的父亲于1923年创办的,他小时候也在这里念过书。先生当场表示,要向学校捐建新的教学楼。由此,一位年近古稀的海外赤子在祖国故土的教育事业拉开了序幕。

  正如尚大先生所说的:“我爱我的家乡,我看到了我的家乡的困苦,我专注于开办学校,从教育着手,努力达到为家乡脱贫的目的。”1986年起,尚大先生开始有了一个兴建慈山学园的计划,决心为安溪培养更多的人才。他与胞弟陆大先生在重建慈山小学的基础上,联袂创建慈山学校初中部,1989年秋季招生开学。继之,贤昆仲俩携手创建慈山财经中专学校,于1992年秋季面向全省招生,与慈山学校共同构成别具特色的慈山学园。尚大先生认为:“安溪是贫穷的山县,要令安溪早日脱贫走上康庄之道,一定要振兴农村改善农业,而倡办农业学校,则是最直接的。”1990年,他力排众议,毅然接手坐落于湖头五阆山麓、濒临停办的安溪农业中学,捐资兴建教学楼,添置教学设备,积极寻求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业大学的指导帮助,学校重焕生机。该校于1995年更名为安溪慈山农业职业中专学校,面向泉州市招生。经过十多年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慈山学园终成规模。尚大先生为这几所学校捐献了巨额资金。

  为了办好慈山学校,尚大先生请来了北京的王光美,请来了省里的老领导项南,请来了画家黄永玉、音乐家蔡继琨等知名人士,请他们视察指导。他还专门请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阎立钦所长、田慧生主任,就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思路和教学设计进行具体指导。1996年慈山学校成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全国定点的第四所实验学校,王光美专程到安溪湖头为学校挂牌。为了提高师资水平,尚大先生于1995年出资组织慈山学校老师赴北京参观学习,与首都中小学老师进行教学互动,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科学的教学方法。

  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尚大先生为慈山学校所倾注的巨大心血,为学生们所付出的深厚慈爱。从1990年代起,他把生意交给两个儿子打理,自己一年回国三四趟。已经70多岁的他,不辞劳苦,每次从海外回来,总要在学园里同师生们住上一些日子。

  尚大先生在校园里经常悄悄去听课,去看学生出的黑板报,还饶有兴致地参加运动会、文娱晚会等活动,给师生们讲话。他常常现身说法:“我从小不肯好好念书,是教育的力量改造了我,救了我。我永远感念我的慈母坚持把我留在学校里,由我的事实证明教育对人对社会的重要。”因此,他对学校和教师提出要求:“我们对成绩稍低的同学,是有更大的责任教好他、培养他、爱护他,岂可遗弃他,这才是我们办学真正的目的。我恳求你们坚持教育的岗位,尤其是注重对差生的教育。我们能将坏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专才,则你们就是功臣。”

  他时常在夜晚找校长交谈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师德培育,学生品德教育等问题。甚至他人在海外,在印尼、新加坡、香港等地,也常常在深夜提笔给校长写信。他多次对学校负责人说:“我经常想到的,我怎样才能办好学校,不误人子弟。这是我追求的目标。我一定不会放弃它。”“我们一定要坚持去做,如我的身体还能支持,一定与你们同走这条路,决不会退避。”

  他和学生们亲切交谈,谆谆告诫:“现在我慈山学校已创立了良好的校风,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们一定要珍惜、看重它。我要郑重提示你们,不单要念好书,尤其重要是学做人,保有茁壮的身体,我恳切希望凡是慈山学校的学生都是造福国家社会的精英。”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尚大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正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充满着一位旅居海外的古稀老人对家乡后代、对莘莘学子的无限慈爱和殷殷期盼。

  栉风沐雨,春华秋实。慈山学校的师生们没有辜负尚大先生的期望,学校硕果累累,小学毕业生成绩连年位居全县前列,初中连续十四届中考成绩名列全县各中学前茅,学校先后培养出五名县、市学科带头人,二十多人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推动了安溪教育事业的发展,向社会培养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学有专长的人才。

  尚大先生对安溪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很重视,他大力支持安溪唯一的高甲戏剧团和艺术学校,帮助他们走出困境。1986年9月,安溪县高甲剧团应邀前往新加坡演出,尚大先生特地从印尼赶来观看,并资助一笔钱为剧团设立艺术基金。以后连续三年捐款给剧团,用以培训演员。当他获悉剧团编排新节目《玉珠串》,又热心捐款支持。艺术学校扩建时,先生捐资襄助,并捐建慈山楼。先生对家乡戏剧艺术的扶持,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尚大先生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他深知发展经济对一个地方的重要性。家乡的贫瘠与落后,尚大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推动家乡经济发展为己任,满腔热忱地建言献策,奔走操劳。

  20年前,安溪的许多山头一片荒芜,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农民收入来源少,生活困难。尚大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认准了种植果林是帮助家乡父老走出困境的一条路子。他请来省农科院的农业专家指导论证,传经送宝。经过一番考察,他选择在湖头镇的琥珀山及附近的飞凤、大寨、大岭等几处山地上,试验种植龙眼树,获得成功。在尚大先生的亲自示范下,当地农民跃跃欲试,却苦于缺乏资金。先生闻讯后,于1990年主动为安溪县提供200万元低息贷款,用于建设龙眼基地。此后短短两年间,全县的山坡地上就种上了近2万亩30多万株的龙眼树,一派郁郁葱葱的喜人景象。

  乌龙茶名品“铁观音”是安溪的特产,全县有茶园几十万亩。过去,由于没有茶叶的直接出口权,茶农收益低,生产积极性不高,安溪得天独厚的优势得不到发挥,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尚大先生常常感叹:“安溪茶很香,安溪人很穷。”从1986年起,他每次回来,总要四处奔走,呼吁争取茶叶出口权。尚大先生虽然年迈,却仍有着言必行、行必果的一股劲,他亲自撰写了一份调查报告,题为《为我安溪人请命》,利用各种机会向中央、省领导反映。他两次致函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恳切请求,孜孜不倦地致函各方强烈呼吁,数年间竟写了1272封信。在尚大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帮助下,安溪县终于在1996年获得国家赋予的茶叶出口权,由此极大地带动了安溪茶产业的发展。此后,尚大先生专门请来台湾农业专家,指导帮助安溪茶农提高生产技术。

  尚大先生十分重视改善安溪的交通状况,他多方呼吁支持开凿通往厦门的龙门隧道,他说,要把龙门洞打通,把上天加在安溪人身上的铁链解除掉。1994年底,安溪县计划修建安溪县城到湖头镇的公路,资金缺口很大。为此,尚大先生写信给时任省委书记贾庆林,请求帮助。贾庆林高度重视,批示道:“海外乡亲对家乡建设十分关心,请交通厅研究,将信中要求的龙门到湖头路段纳入先行工程为妥。”省交通厅乃将安湖公路列入国家二级公路,追加预算。尚大先生获悉后,感到很高兴,当时我担任安溪县常务副县长,他专门给我写了封信,信中说:“我衷心为安溪祝福,我为安溪公路协助拟予贷款一千万元。”那个时候安溪县的财力还很有限,在尚大先生出力出钱的帮助下,安湖公路得以顺利开工建设。

  尚大先生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总是希望家乡能够快一点发展起来。在他的倡议和推动下,第二届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于1994年在故乡安溪举行。尚大先生慷慨捐助了大会的经费,在大会上作了题为《祝福安溪》的热情洋溢的发言。他说:“此次联谊会在安溪本土召开,其意义深远,是要咱海内外的同乡回乡寻根,以增进与亲人们有更深的感情,有更深的理解,从而更进一步关心家乡。”这次大会海内外乡亲畅叙乡谊,增进了对家乡的了解,共商振兴家乡的大计,极大地促进了安溪建设发展的步伐。

  尚大先生不仅发动海外侨亲关心家乡建设,对自己的子女更是言传身教。1991年底,先生带领子孙三代回到家乡安溪湖头。次年,他再度带领全家人回家乡参观慈山学园。他要求子女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把慈山学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老人家欣慰地说:“我在家乡所做的一点善事,已得到三位儿女们统一的认识,未了的事业已有接棒,后继有人,我已无后顾之忧,确是感到高兴与安慰。”“我感到我很幸福,我的家人都有与我一样善良的心,我们都愿意向这条路走。”去年底,尚大先生去世后,他的子女们决定在香港成立李尚大慈善基金会,继续尚大先生未竟的事业。

  对师友隆情厚谊的仁爱

  尚大先生是一位胸怀宽广的人,一生宽厚待人,对师长、对朋友推诚相见,义薄云天。他总是给予师友们无私的帮助,他那古道热肠的仁者之风总是让人时常感念。

  尚大先生与项南同志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交谊。先生十分敬重项南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赤诚为民的优秀品格,在项南担任省委书记期间及离开福建之后,都与他保留着密切的交往。为了表达对项南的尊敬,尚大先生在黎明大学以“项南”命名自己捐建的科技楼,还在项南的家乡连城县朋口中学捐建“项南教学楼”、“项南运动场”,设立项南助学金。项南也一直关心着尚大先生,多次到安溪湖头看望回乡的尚大先生。先生生活十分俭朴,一日三餐,无非是地瓜粥、米粉、咸菜、猪脚而已。即使是来了朋友,包括来了项南,仍然是这几样。项南曾经感叹地说,尚大先生的接待,是真正的“四菜一汤”。

  尚大先生自己很俭朴,可是对师友们的关心帮助,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却一向是慷慨解囊,不遗余力的。先生一生崇敬陈嘉庚,他青少年时在集美中学读书,深受校主陈嘉庚爱国兴学精神的熏陶。1996年8月集美大学校董会成立时,尚大先生在写给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省长陈明义的信中说:“我是集美学校哺养长大的,陈校主是我最钦敬的人。他伟大的精神和崇高的品德,影响了我的一生。他教我做好人,做对社会有益的人。他教育我、引导我,我是追随着他的足印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的。”先生倾力捐资兴学的壮举,正是他实践陈嘉庚精神的生动体现。他在安溪创办的慈山学园,在规制上类似于集美学村,他为慈山学园制定的“慈毅明道”校训,与陈嘉庚为集美学校亲定的“诚毅”校训一脉相承。为了发扬光大陈嘉庚精神,尚大先生在1993年向福建省政府倡议将集美原有5所大专院校合并创办集美大学,并于1996年集美大学成立校董会时出任副主席,带头捐资,带动了海外侨胞踊跃捐献。他还先后支持创办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诚毅学院,陆续捐建集美大学行政主楼、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和生物工程学院大楼等。

  尚大先生因感于“校主陈嘉庚多次努力,要设立厦门大学医学院,皆因条件不足,未能达成。”乃在1995年间抓住厦门市重视发展教育卫生事业的机会,极力参与推动创设厦门大学医学院、厦门心血管研究中心和厦门市急救中心。他在海外热心向林绍良、李文正、吕振河、吕振万等人劝募,共襄盛举。他在厦门念书时一位同学的儿子林延龄,是澳大利亚华裔、国际著名心脏病学专家,他动员林延龄回厦门发展事业为家乡效力,并向国家有关部委、厦门市政府及厦门大学举荐。1996年6月,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厦门大学医学院、同意林延龄为首任院长。医学院的创立,实现了陈嘉庚先生的夙愿。尚大先生担任医学院名誉董事长,带头捐资,并在此后的多年里为医学院的建设发展付出了许多心血。

  澳门梁披云先生在泉州创办的黎明大学,于1989年筹建新校区,向海外筹资。梁披云早年旅居印尼多年,尚大先生对这位乡贤前辈一向敬重有加,对梁老以80多岁高龄在家乡办大学更是深感敬佩。尚大先生毅然响应,在黎明大学鼎力兴建了七幢教学楼,可谓贡献甚巨。而且,先生十分谦逊,不图名声,这几栋大楼落成后,多以他念中、小学时的老师名字命名。尚大先生还应梁老之命,接替梁老出任黎明大学董事长,为促进泉州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抗战期间,著名音乐指挥家蔡继琨在永安创办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自任校长,当时尚大先生曾在该校供职。转眼50多年过去了,1993年时届85岁的蔡继琨在福州创办福建音乐学院,向海外集资并变卖自己在菲律宾的所有家产。尚大先生深为老校长的义举所感动,他对蔡继琨说:“你和披云先生不辞劳苦,老而弥坚,精神感动着我,鞭策着我。”他大力支持、捐资帮助创建福建音乐学院。1999年底,在蔡继琨91岁生日之际,尚大先生出资邀请蔡继琨在福州、厦门、集美、泉州巡回举办交响音乐会,以表达对老校长的尊敬和祝贺,一时传为佳话。

  1992年底,我国驻印尼大使钱永年向尚大先生推介了北京燕京华侨大学的创业报道。他了解到这所民办大学艰难困苦的创办经历之后,热情地给素昧平生的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吴吟韶写信,盛赞该校的办学精神。他主动为燕京华大捐赠巨资,并发挥自己在海外的影响力,发动海外侨胞为该校筹资,帮助该校兴建新校舍。

  尚大先生的老师王瑞壁在家乡捐建崇德中学,他闻讯后热心出资相助;集美校友施金城在安溪家乡创办了培文师范学校,他主动写信给施金城予以鼓励,并四处向海外乡亲热情褒扬施金城的兴学精神……像这样激励、带动、帮助师友和侨亲兴教办学的事迹还有许许多多,无不展现了尚大先生急公好义的仁爱情怀。

  在与尚大先生多年的接触中,我有幸亲承謦欬,如沐春风。当我早先在长坑乡担任党委书记时,他说过:“年轻干部要虚心好学,加强修养,不要急躁,要到第一线关心群众。”当我担任安溪常务副县长时,他也曾直言:“办好教育,你们是有责任的。”先生坦荡真切的话语,对我有许多启发,令我受益匪浅,永铭在心。

  尚大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侨领,他在海外团结侨胞,情系祖国;尚大先生是一位造福桑梓的乡贤,他在家乡兴业修路,泽被乡民;尚大先生是一位尊师重教的仁者,他在各地慷慨解囊,无私奉献。先生对祖国的热爱,对故乡的挚爱,对亲朋的仁爱,对学生的慈爱,是那样的恳切真诚,是那样的深厚无比。尚大先生对每一件善举,莫不身体力行,呕心沥血。正如他在集美念书的老同学、著名画家黄永玉赠给他的一幅画中的一句铭言“为善最苦”。先生说不完道不尽的感人事迹,就像家乡奔流不息的蓝溪,永远流淌在父老乡亲的心中,永远激励我们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尚大先生去世后,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为之题词:“尚公不朽,大爱无疆。”还在一些场合对有关的领导介绍了尚大先生的种种事迹,给予充分的评价。尚大先生的大爱情怀和不朽业绩,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责编: mother5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