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茶业的先驱——陆溁与云南茶业(上)

  1905年四月初九,在上海吴淞港法国同陪亚号轮船上,一小队奇怪的旅客正在向岸边送行的人群挥手。这一小队领头的是一个官员模样的人士,他四十来岁,戴着眼镜,稳重中透着睿智。他的身边是一个洋人和7个中国人,这7个中国人中的一个年轻人非常引人注目,他瘦高的个子,也带着眼镜,在向岸边挥手的同时还和那位洋人用英语说着什么。当船只渐渐离开港口的时候,他们还用望远镜向岸边观望,似乎不相信他们真的要远行了。
 
  他们就是大清政府正式的茶业、烟土考察团,此行将去锡兰(今斯里兰卡)、印度考察这两个国家的茶业、烟土种植业、盐业的发展情况。官员模样的人是团长郑世璜,他在南洋大臣周馥手下负责实业开发。洋人是金陵(今南京)海关副税务官。那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是江南实业学校毕业的江苏武进人陆溁。陆溁字澄溪,他正在南洋大臣手下负责科学、实业方面的图书编译工作,在当时,这可是个高大上的工作,必须学识超群才可以胜任。本次考察中他充任书记官一职。其他几人为翻译沈鉴(少刚)、茶司吴又严、茶工苏致孝、陈逢丙,仆人两名。
  要说此行的目的,还得从鸦片战争以前说起。鸦片战争以前,全世界的茶叶基本都由中国提供。虽说琉球群岛(今日本冲绳地区)也产茶叶,毕竟量少质差。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占领了印度阿萨姆、大吉岭地区和缅甸,他们在印度北部发现了大叶种的茶树。随后,他们到广东雇佣了一些中国种茶技师,并派人到版纳采集茶种(据李拂一先生当年的采访)。由于缅甸北部的木邦土司属地野人山、南坎等传统茶叶产区屡屡被英国人侵入(当时为中缅未定区域),英国人有了更多的茶叶种、植资源,并进而将种茶扩展到锡兰(今斯里兰卡)。
 
  这导致19世纪中期,印度茶叶迅速发展。英属印度注重管理,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同时又是英国人自己的企业,因此他们的出口份额不断增长。到1888年,英国从印度进口茶叶首次超过中国。而中国的茶叶出口从1886年的最高峰逐年下降。此时,大清政府也注意的到世界的变化,1896年,清政府两江总督刘坤一,明令以机器制造外销茶叶,受到各界注目,但因茶商的反对,终未成事业。1897年又有福州商人从印度考察后,回乡用机器制茶,获利甚丰。
 
  尽管商人们对机器制茶持观望态度,但中国茶叶出口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几次战争的失利,巨额的赔款,关税的丧失,使清政府不得不思考外面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新兴的茶叶产区又与我们有什么不同?对内,清政府鼓励兴办丝茶学校,对外,在英国、美国调查市场,加紧茶叶推销。1905年,负有五口商贸之责的南洋大臣,毅然派遣郑世璜、陆溁他们去印度、锡兰考察学习,希望能以夷人之长,振兴国茶。
 
  郑世璜、陆溁他们的船经香港、越南、新加坡,于四月二十五日抵达锡兰首都科伦坡。随后,他们在锡兰各茶厂奔波考察,受到英国人以及本地华侨的热情接待。在科伦坡,他们拜访了36岁的侨商林北泉。林北泉是广东人,16岁去日本经营茶叶,曾多次向国内的官员建议建造机器制茶厂,由于不被采纳,他最终跑到科伦坡与美国人合资生产茶叶,销往美国。
 
  考察期间,陆溁非常重视比较,对所到之地的市政建设、法律、教育制度多有评论,尤其是当时中国所缺少的如律师、如女性教育、如博物馆建设、如印度的民主倾向和种姓制度、如川藏铁路建设等更是不惜笔墨。尤其难得的是,他可以用艰涩的文言文,将所见到的茶园建设、机器生产的细节记录得如同亲眼所见,尺寸、结构、工作状态明明白白。缺憾是,机械原理所述不多,好在茶叶机器大多原理简单,不需要太高深的机械知识也都是可以造出来的。陆滢还断言,印度在不久的将来将获得独立。
 
  所到之处,他们的待遇也是很高的。他们在锡兰拜访了英国驻锡兰最高行政官以及寓居锡兰的泰国王子,在印度,拜见了中国赴印谈判的全权议约大臣唐绍仪等高官。陆溁与唐绍仪的单独会晤,言谈甚欢。旅途中,不断有人请他们观赏古董,既有泰国、锡兰、印度、日本古董,也有中国旧物,包括古鼎、瓷器、紫砂等。六月十四日,泰国王子就拿出一个紫砂壶,上书“己未秋月子冶氏”盖上有“权孙赦记”印章给他们观赏。
  六月十九日,他们离开锡兰,六月二十七日抵印度,当年八月廿七日回到上海。这次考察的成果除上给朝廷的“印锡种茶制茶暨烟土税则事宜”的条陈外,还有郑世璜著《乙巳考察印锡茶土日记》、《改良内地茶叶办法条陈》、陆溁著《乙巳调查印锡茶务日记》等,对印度、锡兰的植茶历史、气候、茶厂情况、茶价、种茶、修剪、施肥、采摘、茶叶产量、茶叶机器、晾青、碾压、筛青叶、变红、烘焙、筛干叶、扬切、装箱、茶机价格、运道、奖励、锡兰绿茶工艺以及机器制茶公司程章等等,逐一作了具体的介绍。
 
  他们还在书中对中国茶业出口的现状作了痛心地分析:“中国红茶如不改良,将来决无出口之日。其故由印锡之茶味厚价廉,西人业经习惯,……且印锡茶半由机制便捷,半由天时地利。近观我国制造墨守旧法,厂号则奇零不整,商情则涣散如故,运路则崎岖艰滞。合种种之原因,致有一消一长之效果。”
 
  这些书籍在《东方杂志》连载,并多次印刷出版单行本。1906年,大清政府将郑世璜、陆溁他们写的考察报告下发给各省,此时,控制着云南茶叶生产、运输的茶帮大商号同春永、乾利贞、庆盛元、联茂号、信和仁、恒和元、如意祥、顺成和、丰泰祥、恒发祥等并不以为然,他们给农工商总局及云南商务总会的回复说:上面发下的关于印度种茶、制茶之书非常完美,看后大开眼界。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