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佛茶又称普陀山云雾茶,是中国绿茶类古茶品种之一,产于中国浙江普陀山。制法需经过杀青、揉捻、起毛、搓团、干燥等多道工序。炒制时还要注意茶锅洁净。每炒一次茶,需洗刷一次茶锅。制成的成茶品质优异,内质上乘,是绿茶中的佳品。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普陀僧人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明代史书就有记载,清代被列为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奖。后经当地山僧和居民精心培植,佛茶以其独特的风味而更享盛名,1984年获得浙江省名茶称号,1998年10月获"中华文化名茶"银奖,普陀佛茶不愧是中华茶文化与佛教文化完美结合的杰作。
 
  关于普陀佛茶,还有一个有趣的小典故:相传,唐朝时,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到一尊观音佛像。后来,他带着观音佛像乘船回国,经过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惠萼遂舍船登岸,在此留观音像造寺。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名"佛茶"。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山佛茶外形条索“似螺菲螺、似眉非眉”,色泽翠绿披毫。内质香气馥郁,滋味甘醇爽口,汤色和叶底嫩绿明亮。佛茶制成后,风貌特殊,外形紧细,卷曲呈螺状形,色泽绿润显毫;冲泡后汤色黄绿明亮,芽叶成朵;饮后,顿感香气清香高雅,滋味鲜美浓郁。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山佛茶的主要功效
 
  雨前采叶,用普陀山泉水、仙人井水冲饮,可医治肺痛、血痢。具有多种功能作用。普陀佛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糖尖、有机酸、芳香物质和维生物A、B1、B2、C、K、P、PP等以及水溶性矿物质。
 
  普陀佛茶具有生津解渴、清心明目、提神醒脑、去腻消食、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防治坏血病和护御放射性元素等多种功能;常喝普陀佛茶,能降低血压。茶叶内含的咖啡碱和儿茶素能促使人体血管壁松弛,并能增血管有效直径,使血管壁保持一定弹性,消除脉管痉挛。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佛茶中的一氨基丁酸对松弛血管壁的效应更显著;临床证实,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血压增高受血管紧张素所控制,一旦抑制住血管紧张素活力,就能达到降压作用;喝茶能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茶叶中的儿茶素类物质,对人体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含量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常饮茶的人血液中胆固醇含量比不饮茶的人要低三分之一左右。
 
  普陀佛茶能促进脂类物质转化吸收。由于茶叶中具有嘌呤碱、腺嘌呤等到生物碱,这些生物碱可与磷酸、戊糖等物质形成核甘酸,核甘酸类物中的ATP、GTP等化合物对脂类物质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对含氮化合物具有极妙的分解、转化作用,使其分解转化成可溶性吸收物质,从而达到消脂作用。
普陀山佛茶形状的特点
  普陀佛茶具有净化人体消化器官的作用。茶叶中的黄烷醇可使人体消化道松弛,净化消化道器官中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同时还对胃、肾、肝脏履行特殊的净化作用,不但有助于脂肪等物质的消化,而且还能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
责编: 红豆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