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茶印度,从“茶叶大盗”福琼说起

  

  图为:红茶对话上本文作者王旭烽向印度茶友罗禅赠书


  2016年开年后的走读印度,可调任务双重:一方面,我个人以2016年印度国际书展嘉宾身份——因中国今年是书展主宾国;另作为国家汉办浙江农林大学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巡展巡讲巡演团团队茶文化指导,则受国家新闻出版总局邀请,在书展上进行中国茶文化的国际呈现。


  组织方告诉我们,印度人民对书展的热爱,不亚于对电影的狂热,至于印度人民对茶的了解,自然也和欧美不同。众所周知,近代世界的格局,中英两大帝国的首次对垒,正是从两种植物开始的,当东方温雅的茶叶淑女带着满腔母爱款款西行时,西方挟裹着罂粟制成的鸦片如美女蛇般袭来。今天的印度,是全球产茶大国,更是茶叶出口大国,自19世纪上半叶印度在当时的宗主国英国统治下开始生产茶叶、出口茶叶,中印之间有关茶叶生产与贸易的一系列关系,深刻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故两国间的茶文化话语丰富而深厚。


  2013年,浙江农林大学与中国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六集大型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其中有相当篇幅记录了印度茶人的生活,及他们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借本次书展,与全球图书参展机构及印度人民交流中印之间的茶文化历史及现状,故此番印度之行,我们把主题也就定在“重访纪录片中印度茶人”的主题之上。

  图为:福琼的画作


  泰戈尔的茶诗意


  1月8日,茶文化团队顺利安全地抵达印度首都新德里,并即刻前往会展中心,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布展行动。


  新德里大街宽阔,洁白的欧式别墅与浩浩荡荡的贫民窟交相错落,各种车类在大街上蜗爬,喧闹杂乱而又生动,我没有在大街上看到想象中的圣牛,行人们穿得五彩缤纷,连乞丐也是彩色的。热带的大树景观漂亮,只可惜雾霾严重,尘土飞扬。国际展厅巨大忙乱,无法想象明天就要展示,本人一点也不急,知道不管今天怎么乱,明天一定是极妥帖的。我们的展厅风格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竹茶书房式样,竹制桌椅书架、并为观众品鉴带来了中国的祁门红茶、正山小种、金骏眉、浮梁红茶、滇红、九曲红梅,做成六大红茶卷轴,挂在展墙上。竹制屏风等物件渲染了茶与竹的自然氛围,再加上中印风情的茶艺表演,中国文化符号制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周边与我们共同参展的单位也被来自祖国的茶文化展馆吸引,他们说喝到了中国红茶,有种回家的感觉。


  印度首都新德里第24届世界图书博览会1月9日开幕。尽管我已经对此次书展有了一个预先的准备,但开幕式上的狂热架势还是把我们“吓”着了。按照惯例,开幕式之后就是当地国家一级行政长官在中国组织方领导陪同下一起视察展馆。那天的印度最高长官是印度人力资源发展部长斯姆丽蒂·伊拉尼女士,她与中方领导们在记者的簇拥下一进中国茶文化展馆,但见一大群记者潮水般涌来,把我们这些茶主人几乎完全挤出了局。后来看了报道,才知道部长女士品饮了中国红茶,高度赞扬了茶文化展馆的活动。看来她对中国字、中国茶文化有非常浓厚的兴趣,用毛笔分别写下“印度”的中印文二字。


  实话说,此番茶文化遭受了有史以来最狂热的媒体轰炸,还是事出有因的。原来这位部长女士是印度电影女明星,可能还属于巨星。印度是一个卖了血都要去看电影的国度,明星女部长爱中国茶,爱中国书法,那媒体还不跟着狂追吗?我们有几位团员竟然被观看明星部长喝茶的媒体人挤得挂彩了,真是匪夷所思。


  印度有三位诺奖获得者,其中泰戈尔对于我们此番的印度之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这次行茶印度,我们从印度文学入手,制作了专门的印度茶艺。


  我们的中国茶谣茶礼队以泰戈尔的抒情诗歌为背景,专为2016中印红茶之旅创作了两部印度风情的茶艺呈现——《轮回》和《告别》,都是以泰戈尔诗篇为解说的。我们把《告别》设定在书展的对话的最后一个环节,风铃摇响,一位女生看着男子留下的信物,泡了两杯大吉岭红茶,男子则坐在地上打了一碗抹茶,并混茶于墨,写下了动人书法“你不肯多停片刻,听我为你再唱一支只是为你,永远为你谱写的新歌……”女生将最后的红丝带留在了男生身边……


  观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们看懂了……

 

  图为:把中国茶苗带到印度的福琼和其家人


  从“茶叶大盗”福琼说起


  回过头来说说印度茶。人们常常会这样问我们:中国的茶到底是怎么样去的印度呢?经过几番演绎,民间最后得到的回答也往往非常直接:英国人偷了中国茶种到殖民地播种成长的。这样回答,自然是太简单,但印度的茶,的确也是无论如何绕不过英国人的,尤其绕不过那个叫罗伯特·福琼(1812-1880)的人。


  其实,在福琼将中国茶种茶苗送往印度之前,已经有不少英国人做过这方面的努力了,他们最初是想把茶树种到自己的英伦三岛上去的,可惜最终失败了。前几年我也曾经在英国皇家植物园见到一株生长在温室中的茶树,长得也的确不怎么样,所以最后他们还是得把眼光移到他们的殖民地印度,并看准了印度的大吉岭是种茶的好地方。这个努力是从18世纪就开始了的,前事不提,只说1793年,英国派使臣马戈尔尼往中国,借给乾隆祝寿企图打开市场失败后,沿大运河回国,在浙江与江西边境也得到茶苗,他给此行出资的东印度公司首领写信道:展望下一个世纪茶在印度的生长情况,给英国带来的巨大利益,将远远补偿这次出使的遗憾,不由得喜不自禁。


  马戈尔尼的中国茶苗是种在当时印度殖民地首都加尔戈答植物园中的,但据说长得并不好,形不成规模,所以经历了几番折腾之后,还是福琼把这个事情弄成了。这个十九世纪的英国植物学家两次来华,带走中国茶种,成功移植在印度大吉岭,因而进入了世界茶文化史。说来也巧,就在赴印前夕,我得到了两部新近出版的关于福琼的书,一部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翻译出版的《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另一部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翻译的福琼回忆录《两访中国茶乡》,加之我们以往对茶史的了解,大概可以对他与茶的关系得出一个轮廓——


  福琼两次来中国与茶打交道,第一次在1842年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签订后。1843年7月,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派遣到达中国,他搜集了大量的中国植物,其中包括了华茶。这些植物主要来自于福州、舟山和宁波,集中于上海后,运往香港,再到广州,共有十八个柜子,于1846年5月回到伦敦,赶紧地就移植到了皇家园艺协会的奇西克花园,成就了今天英国园艺的重要一脉。1848年9月第二次到达中国才是对茶最为关键的,这回他完全扮成了中国人,包括剃了头,换了装,找了中国仆人,到了江浙沪,遍访华茶,茶种包括浙江,江苏,徽州,福建等各地,而且他还招募了8个中国茶工,于1851年2月,一并通过海路从上海经香港送往印度加尔戈答植物园,培育一段时间后,12000株茶树苗就移到了喜马拉雅茶园,也就是今天的大吉岭茶园,从此印度的茶便大批量地生长起来了。


  西方植物学家对福琼有许多学术评价,我觉得最有趣的一条,是关于他纠正的一个错误:因为他发现了红茶与绿茶其实出于同一种茶,只是加工方式不同,因此挑战和纠正了西方对茶叶的错误认识。


  说福琼就是个茶叶大盗,一点儿没错,可他自己不认。福琼不但从中国引走了秋牡丹、桔梗、金钟花、构骨、石岩杜鹃、柏木、榆叶梅、榕树、搜疏、十二三种牡丹栽培品种,还运走2000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8名中国制茶专家。他还将其在中国的经历写了四本书:《漫游华北三年》、《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居住在中国人之间》、《益都和北京》。只不过读他的传记,你发现这大盗也不需要怎么盗,他就是明火执仗地要,花小钱买,有时也连骗带哄巧取豪夺,总之各种损招怎么行怎么用,也没见当时中国从上到下的官员和百姓们对他进行批评教育罚款判刑,根本就没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有谁想到,是他最终把中国的制茶工艺引入世界,严重打击了中国经济,改变了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啊。


  经济学家认为他的作用比千军万马还大,但很多中国人直到今天还不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这样一个人存在。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甚至可以说,这影响也波及了我们,我们不妨如此推理,没有福琼,或许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印度行茶之旅。

 

  图为:曾经出现在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的印度茶人被找到


  与印度的茶友老罗对话


  从福琼联想到了罗禅,因为他对福琼超级感兴趣。罗禅先生是我们首先联系的一个好朋友,他是一位健壮的印度茶商,皮肤黝黑,头发斑白,身材庞大,在大吉岭有自己的茶园,与我们早就相识。拉杰夫·罗禅先生是罗禅茶业有限公司的CEO,1973年取得有机化学硕士研究生学位,1974年开始与茶接触,先后于各印度茶企茶厂工作学习。3年于南印度,15年于大吉岭,5年于西孟加拉邦迪纳杰布尔地区。1991年在西孟加拉邦迪纳杰布尔地区建立了江景茶产业。并在后续几年当中于大吉岭、西里古里、蔷帕娜等地建设茶厂茶企。于1998年建立罗禅茶业有限公司,每年向中国、俄罗斯、美国、法国、日本等地出口茶叶。


  在纪录片中接受采访时曾说,如果打开他的血管,流出来的一定也是茶汁,可见他与茶的情感,是与我们这些中国茶人有一拼的。中国的茶事关系源远流长,在长久与中国茶人的贸易往来中,他滋生出了中国茶究竟如何在印度生根的强烈好奇心,对那个把中国茶真正带到印度的英国人福琼更是颇有感觉。所以我们首先便与这位印度茶友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并请他参与了去年底我们在浙江农林大学召开的“一带一路茶文化共通性”的国际研讨会。


  由于工作需要,我们建立了一个工作群,罗禅先生有中国手机号,被我们拉了进来,并且立刻从富有禅意的“罗禅”变成更为亲切的中国名号“老罗”。老罗对我们的重要与友好大大超出了我们的期待。作为一个杭州茶人,我竟然因为他才认识了另一位在印度工作的温州人孙建强,以及杭州老乡邵超。他们是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会长和秘书长,与老罗有着多年深厚的交情,由此也解决了我们租借物料、现场支持等等一系列问题。而我们因为老罗的引见,以出口转内销般的方式认识同胞同乡,更加深刻地理解,一盏茶带来的天地实在是宽广,受用无穷。


  由于中印两国在红茶上都颇有造诣,我与老罗在国际书展上做了一次红茶对话交流,我们还为这次对话专门设计了一个诗性的题目:从纱丽两端飘来的茶香。


  老罗听闻有这样一次对话,简直高兴得心花怒放。他非常重视这样的对话,对话那天他从大吉岭赶来,手里提一件洗烫好的银光闪闪的民族盛装,问我可不可以穿这件衣服上场。我说当然可以,我们中国人这次组团出来,还专门穿了由茶服企业赞助的茶服。


  这次对话就在新德里国际书展舞台上举办,以各自的问题开始,罗禅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我对印度茶有什么了解,我回答说:印度的茶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印度茶以红茶为主。红茶是国际上消费量最大的茶类,约占国际茶叶贸易量的80%。印度大吉岭红茶、阿萨姆红茶,斯里兰卡乌伐红茶以及我国的祁门红茶被誉为世界4大高香红茶。全世界4大高香红茶,光印度就占了两大类。


  接下去我的问题相对简单:您能请我们喝一盏最正宗的印度奶茶吗?老罗笑了,给我们上了正宗的印度奶茶,并对印度奶茶做了专门的介绍:原来印度人最初并没有专门饮茶的习俗,茶是英国人带给印度的礼物。印度人喜欢吃糖,这导致印度成为世界上有着众多糖尿病人的大国,茶的出现让印度人民有了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印度,奶制品是很受欢迎的,所以,茶对于印度人来说意味着糖奶茶,印度人民每天早上晚上都要喝上一杯奶茶,奶茶摊散布在街头的各个角落,成为印度人民生活中最平常的可见之物。


  对话会上我们自然也会投桃报李,我介绍了中国最有名的几种红茶,包括祁门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滇红与九曲红梅,将样品送给罗禅先生,我们的茶艺师冲泡这几类红茶,专门奉茶给各位听众嘉宾。而老罗也专门介绍了印度茶的特点,他告诉我们:大吉岭红茶之所以高品质的原因,缘于当地的气候、土壤环境、海拔以及茶农极其精细的培育等。大吉岭红茶有着特殊的花果香,它是适合晚上的晚安茶,清新舒缓;而阿萨姆红茶则是适合早餐的奶茶,其味道浓烈,更加具有冲击性,和奶的融合能充分发挥其特殊的滋味。

 

  图为:安纳塔亚米为中国茶人倒奶茶


  找到了纪录片中的加尔各答奶茶大叔


  我们一定要去加尔各答,绝非因为它是英属印度时的首都,而是因为它对我们茶人而言的重要性。


  加尔各答曾为殖民地时期英属印度的首都。此地拥有独特的茶文化历史,东印度公司在大英帝国扩张和海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使它演绎成了商业传奇,也奠定了茶叶在印度发展的根基。行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了当年一些华人在加尔各答的茶事活动,尤其感兴趣的就是当年东印度公司在此的总部。老罗热情万分地给我们联系了加尔各答的茶人朋友,于是当天傍晚,我们应邀出席了有着100多年历史的Goomtee公司在加尔各答俱乐部(CalcuttaClub)举办的英式下午茶。CalcuttaClub曾经是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商俱乐部,拥有150年历史,历届印度总统都到过此地。颇为惊异的是他们至今还保留着英国上流社会的习俗,男士未穿皮鞋者不得入内上楼。结果幸运了我们几位女士,穿着运动鞋进去,还站在宽大的露台上看着楼下的大院子,笑话那些因为穿着跑鞋而不能上楼的男士们。最后我们还是下了楼,规矩不能破啊。


  此次茶会状态其乐融融,实际上中国与印度茶文化有太多存在方式可以探索,也有太多相似之处可以总结。Goomtee公司总经理AshokKumar对英国和中国抱有同样的感激之心,他认为茶是英国人带给印度的礼物,同时也十分感激一百多年前中国的茶叶不远万里被传过来。而当他们请我在茶文化方面比较中国和印度时,我的回答是:英国茶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批量生产,快捷多销;中国茶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像手工刺绣般精致。所以不同的社会状态产生不同的饮茶氛围。


  较之于晚上的正式,下午的寻访更为激动人心。此行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在加尔各答街头寻访一位卖奶茶的安纳塔亚米。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没法子找到他,加尔各答是印度三大城市之一,人口密集,奶茶大叔又是再普通不过的人,上哪儿找去?我想了一个拙办法,找到当地报纸,由他们登一个寻人通告,后来才发现这样舍近求远没必要,赶紧找到纪录片的总编导王冲霄,请他帮助我们在印度联系当初拍摄组。这边老罗也帮我们寻找,双管齐下,我们终于喜出望外地找到了《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第四集里出现的印度街头经营小奶茶摊的安纳塔亚米。


  这真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我们已经无数次在影像中看到穿一件土黄色衬衣的奶茶大叔形象,因为他还出现在纪录片的宣传片中。这次我一眼就认出了他,他穿一件白衬衣,人比影像中还要瘦老。看到我们,一脸的憨笑,手足无措,说不出话来,实在是太像我们中国的老农民。安纳塔亚米没有什么大的梦想,他就喜欢做奶茶,在街边用很便宜的价格每天卖奶茶给需要的人,攒钱给女儿们读书,这就是他最朴素的心愿。二十年前他搬到加尔各答以卖奶茶为生,每天早起,为客人们冲泡新鲜的奶茶,用六分钱一杯的奶茶来换取他三个孩子的学费。


  我们当即送给安纳塔亚米从中国带来的茶叶等礼品,表示中国茶人对印度街头质朴茶人的敬意,也希望他泡的奶茶越来越美味,茶摊生意一直好下去。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部影响极大、获得大奖的纪录片,他竟然没有看到过。我赶紧用手机搜索到了纪录片中他的画面,他和周围的人们看到了,众人喝彩,他还是手足无措。我们捧着手机一起合了影。为了表示感谢,我们要求买他的奶茶喝。直到这时我们才真正明白印度奶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原来印度的奶茶是每天清晨送奶工为这些茶摊送来最新鲜的牛奶或奶粉,茶杯工也配置了饮茶的黄泥小瓦杯,这些杯子不用洗,从窑里烧好直接送到用户手里。奶茶是用牛奶和茶一起煮的,不像我们在国内喝奶茶,是从茶水中掺奶,他们直接用牛奶煮茶,还要放糖。由于奶的分量十足,所以口感醇厚柔和。


  顺手拿起小黄泥杯,倒敲一下,把粉尘敲掉,然后把煮好的奶茶倒在小黄泥杯中,客人们喝完了,朝后一扔,摔碎了,来自尘土,归于尘土,不用洗。我们喝完了要付钱,奶茶大叔坚决不要,翻译告诉我们,我们是他珍贵的朋友,他请我们喝奶茶。结果,我不但喝了还带了,我带回了喝茶的奶杯。如今放在案头,看着它,就如看到了街头的印度茶人。

责编: 水方子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