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梅溪上游的人文历史

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梅溪上游的人文历史
  为发掘与整理武夷山万里茶道起点梅溪上游的人文历史,万里茶道起点武夷山的文化研究工作者,深入位于梅溪流域的上梅乡寺口古村采风。寺口,曾是清代万里茶路起点梅溪水路上游的古村落之一,它不仅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少年时驻足歇马庄的必经之路,而且还是武夷山梅溪流域的重要古渡口。在寺口至今留有重要的人文历史资源。
 
  寺口古村位于梅溪中游与上游之间,坐落在山环水抱中,梅溪自梅岭脚下由东向西流来,环绕螺厣洲后形成的“几”字湾,使梅溪上游有了最大的洲渚,水口紧锁,村落文化空间还保留着活态事象,风水意象独特。位于梅溪上游的寺口古渡,始初于宋。明清时得到修建扩展。清代中期,因晋商南下采购武夷茶,需大量的茶叶货源,日益繁忙的梅溪水路将茶叶货源采购信息辐射到上梅一带,形成“双梅联袂”的茶市茶乡物流互通交易来往。原有的中下游茶叶水运线路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茶叶货源需求,只好不断往梅溪上游产茶乡村延伸,寺口茶村应运而生。寺口古津过往的运货竹筏呈现出往返不息的景象。
 
  据寺口老村民吴裕恩介绍,他祖上来到寺口有好几代了,看中的是这里梅溪水路的便捷和茶叶种植利益的巨大。寺口现存下来的清代古民居,是陈氏商人在乾隆年间建造的。清代中期,寺口茶商陈信仁利用梅溪水路之便,为清代下梅茶市提供了大量的茶叶货源,寺口因此曾出现过大规模的茶园,至今寺口还能找到许多荒废的清代茶园遗址。茶商陈信仁经营茶叶后成为首富,于是在寺口建造豪宅大厝,现留有清代陈氏古民居和客栈花园遗址。在客栈花园遗址里,我们还发现了陈氏茶商别具心裁的休闲建筑遗存——水榭观鱼池。这是我们在万里茶路起点武夷山的人文资源调查中,目前发现的第一处规模不小的水榭景观建筑遗址。水榭景观遗址占地约两百平方米,水榭木构建筑虽然倾覆不在,但支撑水榭的池中石柱还在,池中的活源之水,仍在滋养着一池的青萍。寺口村落的发展,与当地茶商经营武夷茶之盛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得知梅溪茶叶贸易集市,已经由下游的下梅,辐射到上游的上梅。寺口作为上游的古津,当然受益匪浅。
 
  作为清代茶路起点梅溪水路上游的寺口,本地乡民对梅溪上游的生态保护很重视。我们发现的一块立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的禁碑上,就有相关的记载。吴裕恩今年80多岁了,少年时目睹家乡人对水口树林的爱护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寺口村民对水口林、茶树、竹木,制定了严格的保护规定,谁要是违反了村规民约,谁就要受到惩罚。这从禁碑残留的文字中,我们还能解读出寺口人对保护生态环境资源的共识,如碑刻中出现的“禁碑……民有私约,合坊立禁……。竹笋茶数物,一概公禁,不得偷盗抛荒……护养留蓄,盖各有物业自重……有不遵者,罚造石路拾丈通行,……禁杉松木竹不盗砍抛荒;禁春冬笋不得盗掘,谷雨开禁;禁茶竹盗伐;……禁茶籽不得采盗,禁至白露开禁。”等文字中,看出寺口古村一百多年前人文风貌的清新和谐。由于寺口古渡的特殊地理位置,来往士卒商旅较多,形成了许多民间文化事象。也有许多传奇故事,如流传在梅溪流域的“杨十三郎”,至今还在吴裕恩老人口中津津乐道。
 
  寺口古村,在道光年间就形成了武夷茶栽培与加工的规模,形成了万里茶道梅溪水路上游一道人文风景。它曾见证了梅溪水路运输业的繁荣,见证了清代茶市下梅与茶乡上梅的联袂历史。吴裕恩老人就是梅溪水路上的最后一代竹筏工,他青少年时代曾参加过山货、粮食的运送,往返于“上梅——下梅——赤石”水路上的艰辛岁月,至今成为他晚年美好的回忆。在复兴万里茶道人文历史的新时代背景下,保护好寺口古津和古茶村的人文景观资源,意义深远。
 
责编: 语笑嫣然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