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战争---茶叶之路(三)

没有硝烟的战争---茶叶之路(三)
  随着五口通商时代的到来,在英国商品的倾销之下,俄国在恰克图陆路易货贸易的“独享”优势开始弱化,对华出口也出现严重的问题。沙俄撕下含情脉脉的面纱,趁机威逼清政府签订各种丧权辱国的条约,吞并中国领土。在茶叶贸易上,眼红已久的北极熊开始疯狂进攻,暴风骤雨地打出组合拳,力争控制中国的茶叶市场。
 
  第一招,趁火打劫:1851年《伊塔通商章程》签订,沙俄如愿以偿地打通了伊犁和塔城这两个西北重要门户。此前,95%以上的中俄贸易都集中在恰克图,西北门户洞开,茶叶开始自新疆向俄国出口。以《伊塔通商章程》签订作为序曲,恰克图的贸易开始走向衰落。
 
  第二招,连环计:沙俄豪取茶叶运输的水/海路通道。1858年,沙俄通过武装移民方式加紧对黑龙江流域的侵略,并于5月28日逼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瑷珲条约》,除了割占我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还获得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运权及沿两江的贸易权。同年,利用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利用调停的身份,抢先于6月13日签订《天津条约》,终于彻底打开了对华海路贸易,并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同享西方列强的一切特权。
 
  尽管拥有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三大洋的出海口,俄国仍是典型的陆地大国,航海业非常落后,1853年的克里米亚战争就是佐证。中俄恰克图陆路贸易相当长时间内更加吻合两国实际特点,同时,也能够起到稳定俄西伯利亚地带的作用,因此,俄国的“俄美公司”两艘海轮于1805年底曾在广州尝试过海路贸易,被清廷警告后随即放弃,除了担心恰克图再次闭市,海运能力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也不难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并没有威逼清政府马上给予对华海路贸易的权力。但是,海路通商口岸从南到北不断开设,欧洲大量廉价商品涌入中国市场,阻碍了俄国商品对华易货出口,这才是问题的核心。
 
  1869年,随着苏伊士运河开通,人类海运史上一件大事,商船不必再绕经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以直接经苏伊士运河直达俄国黑海的敖德萨和巴统两个港口。更主要的是,海运时间大大缩短,从原来三四个月减少为45-58天左右。海路运费时至今日也是各种交通运输中最低廉,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航线和时间,也使得海运费大大降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苏伊士运河没开通前,茶叶从广州到伦敦的运费为30-40银戈比/普特,70-80年代,运费便宜到3-4英镑/吨,而从恰克图到莫斯科则要6银卢布/普特,那些经海路转运欧俄的茶叶,要比经西伯利亚运来的便宜很多。
 
  沙俄对华直接海路茶叶贸易主要集中在四个港口:太平洋的符拉迪奥斯托克(海参崴)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大西洋(黑海)的巴统和敖德萨。1871年,俄国海运贸易公司的“契哈耶夫”号到达汉口,满载俄商在汉口采购茶叶返回敖德萨,开创中国与欧俄海路直接贸易。1873年,俄国远东成了以黑龙江内河航运为主的公司,其两艘海轮也抵达汉口参与海路茶叶运输,通过太平洋上的尼古拉耶夫斯克进入黑龙江水路。由于俄土战争影响,这期间俄黑海两港口进入中国沿海港口的海轮不过12艘。1880年,为了加大开发远东的力度,才开始定期航行于敖德萨至海参崴之间,但是,这时期主要是运送欧俄前往西伯利亚的移民和物资,直到近九十年代,才固定前往广州、上海和汉口等中国港口运送茶叶前往海参崴。但是,海路茶叶贸易发展非常迅速,到九十年代初,中国通过海路输入敖德萨和巴统的茶叶,已超过一千万卢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直接海路贸易茶叶数量约占输俄总量40-50%。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海路运往敖德萨和巴统的茶叶几乎全部是叶茶,而不是砖茶。
 
  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俄国不管是海路直接茶叶贸易,还是水路联运的汉口-天津-恰克图贸易,俄商拥有的成本优势,已是中国商人无法比拟的,双方的竞争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招,釜底抽薪:控制茶源,设点加工。要想真正控制中国茶叶,首先需要控制中国的茶源,直接杀入中国茶业的核心,从源头与英国商人和晋商等中国茶商竞争。汉口“百货所集,商贾云屯,南北两京,无过如此”,地处盛产茶叶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中心,同时水路相通于福建、江苏、安徽、四川等茶叶大省,交通非常便利。俄商自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此收集茶叶。1861年汉口开埠,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1863年俄商在羊楼洞开设了西方列强在华第一家茶叶加工厂---顺丰砖茶厂,其后新泰砖茶厂和阜昌砖茶厂等相继开业,1866年以后,所有经天津运往西伯利亚的砖茶,都是俄国汉口工厂加工的。1880年时,俄国在汉口有六家工厂,其中两家是拥有六台蒸汽锅炉当时最先进的砖茶加工厂。与手工压砖茶比较,成品率大大提高,成本也大大降低,质量得到提升。英国在八十年代逐步从中国茶市进行战略性撤退,开始重点经营出口印度和锡兰茶叶,因此,八十年代后俄国在汉口茶叶加工进入鼎盛时期。从1863-1880年间,汉口最大砖茶加工量不超过11万箱,到1888年达到40-50万箱。俄商完全控制了汉口茶市,左右周围重要茶叶省份的茶叶收购价格。同时,俄商1872年进入福州,到1876年在福建省设立了九个茶叶加工厂,利用英美商人收购叶茶剩下的茶末及劣质茶叶加工砖茶,价格极其低廉,仅汉口砖茶的1/3价格。最大产量在1895年曾超过10万担。另外,俄商1875年还在九江开设茶叶加工厂,生产小京砖和方茶等特色茶,所有类型茶叶高峰时达到5万担左右。
 
  第四招,顺手牵羊:以天津为中转港,经张家口,沿途洒卖中国茶叶。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1862年,俄商开始经由汉口走长江水路,经上海海路到达天津港进行转口贸易。从天津走水路到达北京通州,通过驼队经张家口前往恰克图。1866年,在俄政府威逼下,清廷最终同意免除天津口岸每担1.25两白银的子口税,仅缴纳汉口每担2.5两的出口关税,俄商成为在华经营茶叶税负最低的“特权商人”。自1874年以后,汉口-天津-恰克图成为“茶叶之路”上最重要的茶叶运输线路,转运数量明显增加。七十年代比天津刚开埠时的约150万磅增长了20倍,到八九十年代,更是增加到每年30-50万担。1862年中俄签订的《陆路通商章程》规定,“俄商路经张家口,按照运津之货总数,酌留十分之二于口销售”。1869年,清政府再次让步,新章程修改为在张家口“听任酌留若干于口销售”,自此,张家口及以北至恰克图沿线,实际上已经成为俄商可以沿途洒卖茶叶的市场。1879年(1881年合法化)新开辟的嘉峪关至俄国的通道,汉口-兰州-嘉峪关(肃州),自1885年以后出现15万担以上的茶叶(绝大部分为叶茶),沿途洒卖无法禁止。再加上新疆和满洲的茶叶倒灌,俄国在汉口、九江和福州三地的加工采购点茶叶,大量倾销到国内,进一步压缩了华商的生存空间。
 
  为了弥补俄海运力量的不足,俄国1865年将敖德萨和巴统港口的叶茶进口关税增加到恰克图茶叶关税的2.5倍,砖茶则增至恰克图的近20倍。同时,陆路进口茶叶关税收取纸卢布,而海路必须征收黄金。当时俄国卢布兑换黄金一再贬值,通过天津前往恰克图成为最受欢迎的出口通道。
 
  俄国自1850-1893年期间从中国的进口额增长了三倍以上,其中茶叶进口增长尤其迅速,从1850年的315600普特(10-12万担,其中砖茶不足3万担)增加到1893年的1882100普特(74万担,其中砖茶约38万担)。俄国跃升为中国最大的茶叶进口国,终于实现控制中国茶叶的梦想。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