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设计茶席,让茶席有“茶意”

  是不是按图索骥,摆设好所有的茶道具后,茶席就有“茶意”?
 
  茶席设计究竟设计什么?
 
  为什么不同的茶席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
 
  茶席上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茶道具?
 
  你希望通过茶席表达什么?
 
  茶席设计的内在核心是什么?
 
  如何让你的茶席设计有存在感?
 
  如果在做茶席设计前,你有机会遇到这些问题,或许,你已经开启茶席设计之旅!
 
  今天编发一篇关于日本陶艺家安藤雅信的文字,这篇关于陶器设计的文字,对我们进行茶席设计实在有太多的借鉴意义,如果你多一些细心和耐心,再加上那么一点悟性,相信你能从这篇文字中采摘到许多丰盛的果实!
 
  陶瓷作者安藤雅信所制作的在日本用于喝清酒的片口(一种有出水口的狭长的形状的器物),经过台湾茶人的使用,现在正流行在中国的茶会中,充当了公杯的角色,许多人以拥有一个为荣。去日本前也看过,流线型,出水口有点弯弯的,外面是金属釉或者灰釉,与日本的传统截然不同,与中国的茶具风格也不同,但是,内在的核心却都是古典安静的。
 
  多数人还是太慕名,只追求一个东西,而忽视了安藤设计的实质。
 
  “百草”是山间一座旧式的日本庭院。询问了安藤才知道,之所以叫这个名字,不是因为这里草本植物众多,“百草”在日语里是松树的别名,他喜欢松树的安宁和吉祥感,就命名如此。
 
  当年从别人手中买来的时候,这里是居住的大宅,被他稍微加以改造,成为展览自己作品以及生活的空间,安藤做陶瓷,太太做服装,两人设计的门类完全不同,气质却很类似,都有种波澜不惊的淡然,却又是生机勃勃的。他俩出版过一本漫画书,画着他们365天做的事情,每天画画、种花、做设计,也做最艰苦的和泥、修整建筑,这是一种日本很推崇的“职人”生活,按照设计师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到了日本才知道,安藤事实上在日本也是非常有名的年轻陶瓷家,楼上楼下都有若干他们设计的生活用品,虽然设计多样化,却有种特殊的共性,那就是谷崎润一郎所强调的“喑哑”。他选择的釉料,其实也有金属釉比如银光的,不过经过了亚光处理,所有的灰、白、黑和银,包括一些隐藏的小花卉,都有一种日本人和中国人所喜欢的那种物品用旧后包浆的感觉。正是这种气质,使得那么多不同的设计,有了统一的协调性。
 
  安藤不仅做茶具、酒具和饭碗,也做各种陶瓷陈设品,产量不高,需要的话,基本上需要排队——要等主人每天耐心地生产出来。现在购买片口的人,基本要等待一年后才拿到。“每天制作产量有限,再者,我不会因为这个卖得好就专门做这个,各种类型的设计都还要尝试。”
 
  整个空间非常安静,可是那种安静并不是死寂的,还是充满了流动性——在他设计的茶室,特别能看出这点。他是学习抹茶道的,所以按照旧的茶室精神,隔离出自己的这间比较黑暗的房间,大约三块半榻榻米的大小,也有卷轴和花瓶的空间,不过本来该是竹或木的花器,被他换成了自己所做金属釉的小花器,在黑暗中闪烁着幽光,里面插的一朵白山茶,倒又很符合抹茶道的规定。
 
  他告诉我,并没有特意改造这里的空间,因为他喜欢这周围的树木,包括坐在长廊上可以看周围的山和植物的感觉。“这里面的氛围中有种自然长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非按照我的要求去改变,等我住久了,气氛中就带有我的感觉了。”
 
  安藤特别注意这种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包括气氛,包括器物的感觉。
 
  他是当地人,在大学是学现代艺术,本来和陶瓷的关系不大,1992年,他34岁的时候去纽约的MOMA,在那里看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当代艺术。“收藏的都是北大路鲁山人他们的陶瓷作品,我们在国内,把他们当作手艺人,从来不觉得他们是艺术家,可是在西方视野中,东方的当代作品还是靠手工表现出来的,注重的是民艺的美丽。这时候我才明白,我过去忽视那些东西是不对的。”作为当地人,也熟练掌握种种陶瓷的技术,于是开始做陶瓷。
 
  “可是我还是不太喜欢当时陶瓷界的时髦。因为我们这里是桃山时代的陶瓷之乡,所以很多人用柴烧,用传统的土和釉,包括用辘辘,都要求复古,我拒绝使用。我喜欢不规则的造型,喜欢用电窑,因为我觉得,事物的内在比外在更重要。”
 
  之所以做这种选择,是因为安藤觉得,时代变化了,作品也需要变化,单纯地去仿古是没有出路的。
 
  “我做陶瓷的时代,日本正好经济发达,对外国的理解增多了。在过去,日本是狭隘的,总是符号化一切。比如说意大利饮食,我们就以为他们就有意大利面;说到中国菜,就以为你们只有饺子和麻婆豆腐。可是从80年代开始,东西方文化交流也开始增加,日本新一代开始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东方,什么是真正的西方,他们有自己的主张了,我的器物,就是做给视野开阔的年轻人的,他们需要带日本味道的设计品,但是要的不是单纯仿古的东西。”
 
  他拿出自己收藏的荷兰17世纪的一些器物让我看,里面有锡盘,也有仿东方的瓷器。他说这些都是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美观器物。这时候突然明白安藤的金属釉的使用来自哪里。他也是从荷兰的古物中学回来又做成了自己风格的。
 
  他的整个系列都是如此:自然生长出来的个性,个性是艺术家自己的;有自我的人,自然会在作品中体现出他的自我。
 
  拿起他的片口,问他知道不知道一些中国人在仿造?他笑着说知道,不过不在意。“因为日本也有很多人在仿造,我们做的是手艺,不是艺术家作品,仿造很正常,但是要仿造出个性,那还是需要时间的。”
 
  他拿起一个片口,特意强调地让我看出水口,因为设计巧妙,加上独到的做工,倒水的时候,一滴也不会落下,完全避免了一般的公道杯的水流不尽的毛病。
 
  “但这还是外在的特点,内在的特点更重要。”
 
  前些天,日本一个流行电视剧里演出家庭饮酒聚会,放在桌上最显眼的器物,就是安藤的片口,女儿看到了说:“爸爸,里面是你的东西。”安藤说,其实他早就看到了,当时不好意思承认。不过事后一想,很高兴:“我的东西存在感很强,不因为外观好看,或者形状比较大就让人发现,它就是存在在那里。”
 
  为什么存在感强?“还是因为学习茶的缘故。日本的茶道,很多时候是在做减法,减少掉不必要的东西,留下来的,都是必需的。我做的很多器物,都带上了‘必需的’味道,就是说,你肯定要用到。”
 
  他说自己的东西,往往故意设计成一器多用——它绝对不会多余,也不会单一化用途,这就是必需感。“你可以用它装酒,当然也可以装茶,我觉得器物的功能就在于混合使用。”他开始也不太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喜欢他的片口,慢慢了解后,很是高兴。“茶道是你们传到我们这里的,现在我们又加了一点内容,再次传回中国,循环来往,这样才能一点点地增加。”
 
  台湾地区很多茶人委托他制作适合中国茶的茶具。安藤不喝中国茶,做的茶壶普遍比较高大,外观甚至有点笨拙,可是非常便于使用,同样也有种安详的气质。
 
  如果放在一个开放的茶席上,也是会让人瞩目之物——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安藤的设计观念,一件好的器物,放在哪里,都是好看,并且好用的。
 
 
 
责编: 深水鱼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