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风情的茶桌文化

  英国这边,追新逐异并不消停,茶桌跟着茶成为时尚人物必赶的时髦,很自然当茶价下降、茶叶不再稀罕时,茶桌也不再受到追捧。有没有这一方茶桌摆在家里,不那么重要了。以美国为例,大革命过后的一段时期,茶桌制造几乎停止,一直到后来殖民风格的家具重新成为时髦时才又被人注意。

  一方茶桌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开始成为英人心目中神圣的存在。神圣并不是从宗教意义来衡量,而是就其在英人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而论。喝茶成为大众风习之后,茶桌上的摆设,喝的什么茶、先倒茶还是先倒奶、用的什么点心、坐在茶桌边上都是些什么人,种种细节都变得意味深长。喝茶既仪式化,也完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道程序,人们视之为“必须的奢华”。乔治麦克尔的小书《如何成为一个异类》观察英人习俗在英国本土引得一片认同,其中谈到茶的典型意义,早起一杯茶、餐后又一杯、天气适宜要喝一杯、天气不好也是喝一杯的理由,全然是入骨入髓的习惯。不论贫富、性别,国民的共同之处便暂时统一在围桌喝茶这一雷打不动的行为上。在这个前提下,人们才来细读茶桌上的阶级区分。布茶的是女人,喝茶的主角是男人。上流社会茶桌上,一只银质茶瓮不可缺,再有骨瓷茶具、糖、小茶点,各各布置妥帖对主人家品好地位的评判,也基本完成了一半。

  典型英式茶会的布置,必得有厚重垂帷或密合的百叶窗来打造一个隔绝外界的空间。桌上要铺桌布,壁炉里暖焰融融,桌边围坐者构成一个核心家庭:母亲、父亲、孩子们,各安其位。如此闭合的室内场景也可换到室外,同样设置的一只茶桌,阳光之下、面对印度茶园,可能还有一个印度男孩在一边伺候着。在研究者们眼中,茶似乎是家庭生活的润滑剂,起到缓和矛盾的作用。围茶闲话,即便当时锋芒暗对,表面仍需维持一片体己祥和的气氛。英人小说里,八卦闲聊以埋下故事伏笔总在共坐喝茶时发生。茶桌上的琳琅茶具,若有若无,成为故事场景中不可缺的部分。

  在英国,17世纪早期用的茶桌和餐桌功能可以混合,用料早期是沉重的橡木,没什么修饰。后来茶桌渐而瘦身,也用质地坚硬的胡桃木、枫木等其他木料。早期新英格兰地区造的小茶桌什么形状都有,先是方桌流行,1720年以后圆桌又变得更时髦。17世纪末叶,英国境内流行日本风的茶桌,进口茶桌不少,几年间进口数量高达6千多张,以致伦敦的木匠们都着急他们的饭碗莫不要因此丢了,竟然还发生集体上书反对东印度公司进口茶桌的事。

  18世纪之时,一方茶桌或茶托盘的大小总要容得下水壶、茶壶、茶罐、茶碟、茶杯叮叮当当一堆茶器,比早期要做得宽,再后来就在茶桌两边顺势安了把手,这是此期茶桌别名手桌的缘故,便于一拎就走。而桌边也要设计得高出来些,免得杯子盘子滑跌。手桌的材质,也有银质的了。20世纪早期的中国外销茶器中,便有银质茶具三件套加一张雕龙银手桌。这张长约60厘米的手桌(茶盘)的把柄为竹节造型,四边浮雕游龙,产自上海,十足的中国元素表达。

  读到一份有趣的材料谈到19世纪的仆役的清洁茶桌指南,其中特别说明清洗不可用滚热的水,怕造成脱漆。要以海绵和布沾了热皂水轻轻擦。还有用面粉、干布除异味的妙招。

  茶桌的式样、雕饰与其他茶器一样,自然承担着人们表现社会地位的载体功能。但是发生于1783年的波士顿倾茶事件竟影响到茶桌在美国的命运,美利坚的夫人们一夜之间就决意为了爱国和自由而放弃她们的茶和茶桌,亦有赋诗明志的“一位女士给她茶桌的咏别”之类,小诗中叹茶桌诚可爱,茶亦心头宝,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岂可屈从苛政之法云云。

责编: yunhong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