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和奶茶的文化

  蒙古族是个骁勇的民族,一度曾称雄欧亚大陆,史学家研究这与其饮食习惯有直接的关系。而一碗碗热气腾腾富含营养的奶茶,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成为了永不调换的饮品。蒙古族人喝茶历史可谓悠久,据记载可追溯到唐代,在一些民间开展的互市中,茶叶便由中原地区的人从内地传了进来。特别是在清朝康熙年间,生活稳定。山西、河北旅蒙商户更是把茶叶、米面、布匹等大量物资运输到蒙古腹地,换取皮毛、牛马羊畜产品。蒙古族人在熬制清茶(蒙古语哈日切,不掺奶子)的过程中,偶尔加入煮熟的牛奶,发觉茶的苦涩感消失了,牛奶的腥味也淡了,喝起来十分的绵柔,茶香、奶香浓郁,回味悠长,而且老少皆爱,百喝不厌,于是奶茶便在大草原产生并盛行起来。清代诗人赵冀曾在《檐曝杂记》中有过形象的描述“寻常度日,但持马牛乳,每清晨,男妇皆取乳,先熬茶熟,去其宰,倾乳而沸之,人各啜二碗,暮亦如此”。由此可见蒙古族人与奶茶在生产生活中已经是紧密相连难舍难分了。
       

  那么奶茶是如何熬制的?说起熬奶茶,不由得要说说蒙古族妇女。蒙古族妇女一生勤劳,起早贪黑,挤奶、放羊承担繁重的家务,而且贤惠大方,任劳任怨,有草原般广阔的胸怀,熬茶自然是她们的拿手绝活。首先要把盛上水的铜壶放在火撑子上,迅速把片状的砖茶在桦木茶舀中捣成碎末,撒到铜壶中煎熬,很快茶水卷着茶沫上下翻滚,哗哗地响起来,茶水也逐渐变成了琥珀色,只见女主人用铜勺从奶桶里舀起洁白鲜美的牛奶轻轻倒入铜壶,一边熬一边用铜勺子扬沸,马上壶内漂起奶红色的泡沫,水乳相融了,立刻一股淡淡的香味洋溢在整个屋内,奶茶就熬成了,然后主人取出茶碗给客人一一倒茶。熬奶茶看似简单,其实学问也很多。茶叶适量,不然有苦涩感,鲜奶倒入茶壶的过程中用勺子多次扬沸,而且火候掌握恰当,否则深纯绵厚的味道体现不出来,真是协调一致,恰到好处。

  蒙古族对奶茶的需要超过了任何食物,天天喝,顿顿喝,老人喝,小孩也喝,一碗奶茶,一把炒米,几块饼子、奶食、手抓肉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中午和晚上虽说是主食,但奶茶不间断地要喝,故蒙古族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蒙古史学家曾说过奶茶营养丰富,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含量高,消食健胃降脂,体弱多病的人常饮对身体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上世纪60年代那个艰苦的岁月中,全国各地食品短缺,人们吃了上顿没下顿,上海3000多名孤儿一度营养不良,生命垂危,惊动了中南海,周恩来、乌兰夫毅然决定把他们送到内蒙古大草原。生活和条件同样艰苦的草原人民以母亲博大、宽广的胸怀,温暖、养育、呵护着一个个小生命,使他们全部活了下来,健康地成长。如今,走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孤儿们每每说起大草原,印象非常非常的深。说得最多的都是额吉(母亲)和奶茶。

  奶茶伴随着蒙古民族度过了历史的风雨岁月。奶茶在传统熬制的基础上,茶文化的内涵也悄悄的发生了改变,如加入牛油、炒面、花生仁、瓜子仁、盐便熬出了味道更为香浓的油茶,是冬季食用的佳品。而在奶茶中加入小米熬制,一方面有奶茶的绵厚,另一方面有小米的清香,自然和谐体现了多种饮食文化的结合,这便是人们习惯上称的香米奶茶。如果喝茶的人多,要推崇的是富有特色的锅茶。熬制时要将熬好的奶茶倒入铜锅内,底部用固体酒精加热,待奶茶沸腾时,加入奶杂、奶皮、风干牛肉、黄油、炒米,边熬边喝,正宗、自然、生态的民族风味淋漓尽致,多用来招待贵宾。为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一些商家以“健康生活从早茶开始”为理念,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研发出速溶性强,携带方便,具有草原风情民族特色的系列奶茶粉,使传统原始奶茶文化推陈出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转载自《普洱》杂志2012年七期。原题为:草原奶茶香。

责编: ahao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