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近两年,宋明两代的电视剧渐渐取代了让人厌倦的清宫戏,开始登上了各家的电视台。相较于清宫戏中动辄称“奴才”的刺耳谄媚声,清以前士大夫的生活也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宋代继承了唐煎茶之道,点茶道也日渐盛行,茶人将茶饼敲碎,捻成细末。茶盏烫过,放入茶末,再注入沸水调成茶膏,用茶筅击打,搅动茶汤的同时转动茶盏,继而通过观察和品饮色、香、味品鉴高下。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有客人来访,主人家总是要家中女儿亲自制一碗茶,如果女儿手艺不错就会得到客人“咬盏”的赞赏,也会为女儿带来好的声誉。
 
  在《清平乐》剧中宋仁宗惜才爱臣,知道戍边抵御西夏许久的夏竦最好一口茶,就将作为贡茶的“龙凤团茶”嘉赏给他。王安石在《议茶法》里的谈到:“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可见早在宋代的时候,茶已经和米、盐一样是生活必需品,每天都不可缺少,茶文化在宋代达到了鼎盛,从朝野士大夫到乡野村夫都惬意吃茶。到了明清,饮茶方式已经与今天十分类似,光从电视剧就可以看出宋代的的饮茶方式与今天大有不同。
从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一、宋代贵气十足的吃茶
 
  宋代茶制为团茶,也就是将茶压成饼状,团茶中最名贵的是龙团凤饼。欧阳修的《归田录》记载:“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宋徽宗也说:“龙团凤饼,名冠天下。”茶饼是当时文人士大夫之间相互赠送的文雅之礼。苏东坡的《致季常尺牍》中就有“却寄团茶一饼与之,旌其好事也”之语。团茶的饮法,在宋代为点茶法,即将团茶碾碎放置碗中,以沸水冲之,再以“茶筅”充分搅拌,使茶均匀混合,成为乳状茶液。表面呈现极小的白色泡沫,宛如白花布满碗面,称为乳聚面。乳面不易散,又要咬盏,即持久地挂在杯壁上,才是最好的茶汤。宋人斗茶便以此定胜负,这种泡茶方式流程极复杂,有时许多人操作,又利于文人间的相互品评,也成为了士大夫雅集的重要活动。
 
  有宋一代,文化昌明,宋代从建国之始就制定了重文轻武的策略,给予文人士大夫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上的极大优待。庞大的文人数量和优越的社会地位,也使文人集团获得了社会文化的主导权。相较于明清朝代君主对文人既倚靠又忌惮的态度,宋代文人的生存环境是最好的。遵循宋太祖“不杀大臣及言事官”的祖制,宋朝各个皇帝都对文人士大夫十分尊重。政见不合的士大夫最多被流放,如苏东坡被不断流放的且越来越远,最远流放到了海南岛,但宋朝没有一个文人士大夫因言被杀却是事实。
 
  另一方面,宋代优厚的俸禄制度也在经济上保证了文人士大夫的精致生活和高雅情趣。可以说,从公元960年北宋开国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三百多年中,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很多知识分子沉浸于茶本身所带来的美好,以较为平和的心态生活。
从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二、废团兴散——朴素之风兴起
 
  宋代品茶之风奢靡,各地进贡团茶可谓争奇斗艳。《清平乐》里的宋仁宗用圆形茶模压制“龙团”“凤团”,并在茶饼中加入香料,以彩色饰物装饰显示高贵。到了明初,历经一百年的战乱,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团茶工艺太过讲究,劳民伤财,而且茶叶里面加入香料,捣为细饼,已经失去了茶的真实味道。而“斗茶”玩乐更是对社会无益,招到朱元璋的反感。公元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废除团茶,进攻芽茶,将芽茶分为四等:探春、先春、次春、紫笋。只取刚刚萌发的嫩芽,汲取泉水泡于杯中,才是正宗饮茶之道,这就是著名的“改团为散”。
 
  又经过宁王朱权的改进,明人的喝茶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叶茶的瀹饮法。瀹饮法不需成套的复杂茶具,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品饮方式,文人在书斋独坐品饮,这既符合了朱元璋戒除奢靡之风的要求,也减少了文人士大夫的聚会,减少朋党之患。
从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三、变革的缘由
 
  事实上,唐宋时期民间就有饮用散茶的风气。南宋及元,民间散茶饮用更普遍,只是这种品饮方式为达官贵人所不屑。宋代“龙凤团饼”的制茶工艺,贵族阶层“斗茶”的风气,将开门七件事的“茶”推向极致,甚至有些畸形的程度。元代的贡茶制度沿袭宋制,贵族阶层的讲究与雅致远不如宋,贡茶的团茶数量锐减。加上元代对汉人的歧视,文人不受重视,茶文化也逐步没落,这一时期几乎没有茶书问世。
 
  朱元璋“改团兴散”的新政顺应了南宋及元代以来,饼茶制作工艺及饮用方法渐行没落,散茶加工饮用方式兴起的潮流。另一方面,通过其帝王的强权与影响力,将散茶推广于宫廷,表明了惩治奢靡,倡导节约的决心,对权贵及百姓日常饮茶之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新政的施行,蒸青工艺没落,炒青绿茶大行其道。叶茶加工技术的进步,也催生了红茶、乌龙等其他茶类的兴起。低成本,简单化的制茶方法,促进了全民茶叶消费。
 
  朱元璋只是从政策上对茶叶的形制与工艺做了规范,而他的第十七子宁王朱权则完成了“废团兴散”在茶道理论上的梳理与实践。朱权在靖难之役后,隐居在南昌,对皇权失落和对兄长朱棣的失望,促使他低调起来,写文作诗,并潜心研究茶道。朱权推崇叶茶、即散茶,以其“真”为贵,认为茶可以“助诗兴”“伏睡魔”“倍清谈”。批评宋代团茶破坏了茶的天然真性与自然之味,“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他认为“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唯有顺应茶叶本性,才能得自然真味。朱权在晚年的时候写成《茶谱》一书,《茶谱》对于叶茶冲泡保持茶之真味的好处的阐释,对散茶品饮的方法的介绍,对茶人饮用散茶在精神品格上清雅超拔的肯定,从茶道理论的角度为其父亲朱元璋提倡散茶的举措做了论证。
从唐宋的吃茶到明清的喝茶
  四、明清文人生存环境恶化
 
  相对于宋代来讲,明代的文人生存环境就恶劣得多。朱元璋在学校树碑刻石,严禁生员议论政事,规定他们只能读四书“五经”,更是首创了官员的“廷杖”,对不听话的官员公开“打屁股”,很多文官因此命丧于此。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文人的统治更加严酷。到了明代中后期,朝廷宦官专权,党争不断,外部政治环境险恶,科举出仕之途更为艰难。而到了清代,异族统治的自卑和戒备,使得文字狱大兴,文人士大夫更是没落,精神更为匮乏,为了不在文字上犯错,整日只能以历史考据为乐。唐宋文人潇洒飘逸变成了唯唯诺诺,唐诗宋词中的诗意中国逐渐弱化为麻木不仁。明清的文化高压政策使文人胆颤心惊,文人们或因为科举失意,或带着避祸心理和避世情怀,放弃仕进之念,退守书斋,过着种花莳草、饮茶弹琴的超脱生活,饮茶成为了慰藉文人心灵的良药。
责编: dudongmei
普洱茶品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