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大军:《一种由饮而艺的生活—— 且论且饮且读的茶文化研究》

  感谢孙大军老师的评介,受益良多!文中多有过誉之词,惭愧。

  孙大军: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硕士副教授,学校办公室副主任。主持省社科规划项目、省厅级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文研究网、中国文学网等转摘,曾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文联文艺评论三等奖。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种生灵,总会林林总总的想法,也会有各式各样的行为。能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始终如一的去践行它,殊为不易。且饮且读先生就是我结识到的一位这样的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品茗,徜徉在三尺讲台和一杯清茶的美好世界里,让思想在粉笔灰中闪耀着光辉,让智慧在茶氤氲中飞腾出力量,给人们带来几多欣喜。

  一、茶饮是且饮且读先生选择的一种文明的生活方式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于是,很多人开始追求豪宅、华服、美食的奢侈生活,很多人争斗、倾辄于名利场上,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违背良心的事。急功近利、躁动不安、伪饰和虚夸之风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症候。处于这样的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一些有道德良知的文人们是不屑于营营苟苟,随波逐流的。他们开始在落落寡欢中寻求他途。

  茶作为大自然的精灵,质朴无华、自然天成。品茶一直被文人当成一种高雅的艺术享受,一种淡泊的人文精神,既讲究泡饮技艺,更注重情趣,追求天然野趣。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淡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中国儒释道三家的“内省修行”思想。吴觉农先生曾说:“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据朋友介绍,且饮且读君曾深入钻研过茶树的栽培种植、茶叶的加工制作到各类茶叶的品饮鉴别,尤其是茶文化的历史演变,茶与古代诗词歌赋、书画陶瓷,甚至宗教哲学等方面知识。从第一部茶叶专著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到宋、明、清各代茶文化著作,以及现当代茶界专家的作品都做过系统深入地研读。并在各种茶文化专业杂志上发表了有关茶文化的学术论文和散文随笔近百篇。完成了散文集《诗畔说茶》和《紫砂文化漫谈》等两部茶文化著作。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他还走出书斋,走进茶区,遍访名茶产区,遍访茶文化专家,组建茶文化协会,积极投身于促进饮茶养生的社会实践中。

  与且饮且读君的交往中,能感觉到他是个十足的文人。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古代文人雅士的沾溉,爱好茶饮似乎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他的文章里,茶已成为他净化心灵、文思泉涌、创作大块文章的动力。他谈茶论道,畅意人生,将情思、情性和情趣溶入了琴、棋、书、画之中,这种品茗论道的方式,是他所选择的一种陶渊明悠然见南山式的生活方式。
[page]

  二、嗜茶是且饮且读先生艺术化生活的自我选择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追求物质的年代,当直接的物质追求主宰驾御我们的生活时,那种艺术的、审美的、休闲的生活方式与我们渐行渐远。当我们都在为物质欲望匆匆奔忙的时候,学会停下脚步,打开我们内心被屏蔽了的天空,用艺术的眼睛、审美的眼光去欣赏周遭的生活,展开艺术的翅膀,来认真领略生活本来的美,十分必要。

  茶清静淡泊,朴素天然。品茶只有在宁静的意境下才能品出茶的真味,感悟茶的要义,获得品饮的愉悦。品茶之清、静、雅,不仅使我们的心灵有所安顿,还在于它将引领我们持有一种超越物欲、超越世俗、超越自我的洒脱的人生境界。更在于体味品茗及饮后的悦口悦心、悦神悦志,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进入超凡忘我的仙境。这正比如晋宋时期的陶渊明,“……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陶渊明在茫茫的大地上、在纷繁的社会中寻求自我安宁之地、寻求生命意义的艺术化生存的自我选择。从古代文人雅士的艺术追求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到某些启示,那就是: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是文人生命的全部意义。

  将目光投向且饮且读先生的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他的艺术化生存的火炬,正穿越一个个生存的困境和生活的屏障,带着些许光亮驶向自己孜孜以求的理想境地。我敢说,他的茶文化研究对我们是一个启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体味人生的维度,这就是艺术化的生存也是另一种精彩的生活。生活当中,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读读且饮且读的散文集《诗畔说茶》,就会得到答案。在书中,他以茶诗为引子,上溯先秦,下及当代,纵横古今三千年,说茶,说茶具,说茶人,也说茶事和茶道,内容丰富,涉及书法、绘画、工艺以及哲学和宗教等很多方面的知识,让我们在阅读中重温中国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他的文字沉郁而精雅、淡泊而静美,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呈现出作者对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貌以及中国历代著名茶人的精神境界所具有的独特思考与感悟。

  在《月夜泛花涤心原》一文中,且饮且读梦回唐朝:那个晚上皓月当空,或许他们就在陆羽设计命名,颜真卿亲笔题字,皎然曾赋诗的“三癸亭”中吧。酒是半醉的,茶已沸腾,茶应该是顾渚紫笋,那是皎然的最爱;杯应该是邢州的白瓷,虽不如越州青瓷那么益茶,但也是时人的上上之选了。于是他们都直面自己的那份真心,直抒那份“情言”,诗情也就荡漾了,荡漾在茶水和月色之中。当下的茶会不少,赋诗联句就很难见到了,当然我更是不能。我们现代人怎有他们的那份阅历,那份真纯,那份境界啊。从中可以看出,对于这样的生存方式,他是多么的向往。

  在《离茶越来越近》一文中,作者说,作为隐逸典范的陶渊明能写出金刚怒目的《咏荆轲》一样,左思也不是浑身的愤懑与不平。闲暇时他也能在豪迈刚健之余,煮一煮茶,蘸一蘸笔,写出清丽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茶诗。可见,文人雅士在细细品啜,徐徐体察之余,在色、香、味、形的品赏之中,追求品饮之中蕴含的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境界,这正是文人雅士寻求自然、平静、超然物外心态的真实体现,也是当今公共知识分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与超然物外的审美追求。且饮且读翻完整部《诗经》时,自言自语到:原来品饮三千年前的苦茶并和古人激荡起心灵的共振是一件令人心潮澎湃的事。在《天然者自胜耳》,作者写到:他们喝茶,茶要鲜嫩、水要甘冽、心要闲雅,其实是要求个性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他们不求古典的和谐与工稳,但求个性的突放异彩,或如徐渭之痛快淋漓或如李贽之冷峻犀利亦或如张岱之孤高遗世。对茶对自然的态度,无不发乎本心而得天然之趣。唐寅在《事茗图》上题诗道:日常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在风流才子的思想里,端坐南窗,清风徐来,品饮一盏好茶,该是人生的一大快事了。这快意的品茶之乐即在于会心,在于心与物通透自然地洽和而无一丝一缕的矫情与造作。于是,天趣悉备、简便自然的品茗论道就成为且饮且读君选择的一种艺术化的生活。
[page]

  三、爱茶是且饮且读先生诗意栖居的内心追求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它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汉唐,盛于宋代,遍及全球。茶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被国人赋予更多的文化意义。荷尔德林有句名言,叫做“人,诗意地栖居”,这里,我要倡导大家学会“茶意地栖居”。为什么呢,因为“诗意”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内心深处直抒胸臆的表达,而“茶意”不仅表达了个体内心深处的体验,还叠加了对自然和人伦的深度思考,更包含了对当下生活的理解,诸如历史与未来、存在与价值。林语堂说过:“茶是象征着尘世的纯洁。”吴觉农也说过:“君子爱茶,因为茶性无邪”;茶是文明的饮料,是饮中君子,其形貌风范为世人景仰,倍受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的推崇。他们寄情于品茗论道之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这种享受,是儒家的“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是道家的“宁静致远,道法自然”,是佛教的“茶禅一味,梵我一如”,在于希望实现人与自然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最终达到思与境偕、情与景合的理想境界,让我们感受生活中自然、朴素的美,使我们的心灵随茶香而升华,使我们的心境变的恬淡而优雅,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极大的自由与解放。

  人在现实市井中的常态是忙碌与不安的,为在纷繁凡尘世界中找到位置获得认同和归属而奋斗不懈。人生如茶,当茶叶在沸水中沉沉浮浮,就如同饱经沧桑的人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坎坷前行。且饮且读在知茶爱茶品茶的时候,许多作品便是在这种氤氲的茶香中酝酿创作出来的。记得且饮且读在《从茶到禅》一文中引用过这样的一首诗:“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不也是在悄悄地表达自己对茶与禅境“拈花微笑”般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神往。其实文人对茶的追求,不单单在于茶的本身,而是追求一种纯净深远、空灵禅定的意境。因为对于大多数凡人来说,诗意的栖居,只有在当下的生活之外去获得,因此,禅定品茶应该是诗意栖居的重要特征,这种接天气、通地气,有人气的茶,给那些人在旅途四海漂泊的人们的心灵深处,唤起了“回家”的亲切感。这种浪漫而富有诗意的栖居地,就是我们心灵上具有最高审美意义上的家,这样的栖居地便是人间的仙境。在这里栖居,使人成其为人,大地成其为大地,世界在此刻也变的如此祥和、安宁而静谧。

  总之,读了且饮且读先生的一些有关茶文化的著作和作品,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对中国茶文化的关注、喜爱和探索,以及他对渐行渐远的古代文人雅士的那种从容和优雅的顶礼与尚崇。以茶入文学的方式体现自己修齐治平的理想人格,这大概是且饮且读先生行走人生题悟人生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吧。 

责编: isundust
普洱茶品牌推荐